住培之星·201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饮其流者怀其源 学其成时念吾师——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周兵

(肖念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我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一名专业硕士研究生,同时也是一名在该基地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今年是我参加住培的第三年,也是最后一年。不久前我刚刚完成了住培结业考核,33个月的工作和学习即将画上句号。褪去了初入基地满脸慌乱的青涩,作为一名普通的住培学员,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这三年里与基地主任周兵教授相处的一点感受。
在进入基地正式进行住培前,我先从网上了解了我未来三年的住培基地和即将遇到的基地主任。因此,在第一次入科前培训时,我一眼就认出了与网上照片里一样带着和蔼可亲微笑的周兵主任。周主任首先作为基地主任欢迎了我们的到来,并对基地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接下来结合自己的临床经历和我们聊了聊在他眼里医务人员需要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过程中时不时来一个笑话,气氛十分轻松融洽。这算是我与周主任的第一次接触,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儒雅,有书生气质,声音好听有磁性。之后我经常能在病房的走廊里或是电梯里遇见周主任,向他问好时他都会笑着和我们打招呼,一点没有大主任的架子,十分有亲和力。但在“江湖传闻”中,这位周主任却是个有名的“处女座”,大家都说他在手术台上是个完美主义者,我心中十分好奇“处女座”的手术是什么样的。
真正和周主任有更深入接触的是我第一年转南区鼻科病房的时候,我有幸主管了周主任的患者。周主任收治的患者大多病情较为复杂,这些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多是几经辗转,将北京同仁医院作为自己求医路上的最后一站。在其他医院很少见的疑难杂症,在这里几乎成了我每周的日常。本着学习的态度,平时我喜欢在背包里放一本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材,方便我遇到问题随时翻阅,在临床实践中对照教材进行查缺补漏。但在南区鼻科病房的这两个月,教材似乎显得不太够用了,毕竟周主任的患者所患的大多并不是课本上的常见病。此时还是鼻科“小白”的我,只觉得压力和挑战接踵而来。
就这样我迎来了第一次多学科疑难病例讨论,在进入鼻科之前我就对每周二下午周主任主持的多学科疑难病例讨论有所耳闻,听说会有包括鼻科、神经外科、影像科、肿瘤科、病理科等多个学科的主任参与,与会者每次都能学到很多知识。而此次我要汇报的是一例“鼻腔鼻窦肿物”的病例。患者病情进展很快,症状复杂,且有多次手术史,却一直没能明确诊断,既往治疗效果都不尽人意,外院的各种文字和影像资料足足有十多袋。我自认为十分详尽地收集了患者的既往病历资料,做了一个我自己十分满意的病例汇报幻灯片,并暗暗期待我的汇报能让“处女座”的周主任满意。
然而在我的幻灯片刚刚放映到现病史时,周主任便皱起了眉头,之后的查体、患者面部照相则让周主任的眉头皱得更紧了。当放映到外院影像资料的时候,我眼角的余光看见周主任轻轻地摇了摇头。我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只好硬着头皮继续把幻灯片念完。在我完成整个病例汇报后,周主任不似平素和蔼可亲的样子,略带严肃地问我“幻灯片是你做的吗?”我有些慌乱地点了点头。周主任便让我把幻灯片翻到第一页,开始一页一页细细地和我说起了其中的问题。首先是字体字号,我选择的字体字号在笔记本电脑上看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投影到幕布上后却显得又细又小,让人看得十分费力。随后,周主任指出了我的错别字,“黏膜”的“黏”,被我打成了“粘”,说实话,若不是周主任提出,我完全不知道“黏膜”和“粘膜”哪个才是正确的用法。到后面展示的外院影像学资料,经周主任提醒我才发现,我放在灯箱上拍摄的黑黑的CT片居然像镜子般倒映出了我白大褂的影子。说到最后,我脸都红了,没想到我自认为做得挺好的幻灯片居然有这么多问题。
然而,周主任却不是为了责备我才说的这些,随即他打开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给在场的研究生、住院医师和进修医师们展示了他做的病例汇报幻灯片,并详细地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高质量地收集病例资料并完成一个可以在学术会议上进行展示分享的幻灯片。精通摄影的周主任更是教会了我怎么把外院的影像胶片在灯箱上拍得和电脑里的原始图像一样清晰,并避免发生映出自己的影子这种低级错误。看了周主任的幻灯片,果然是逻辑严谨,详略得当,重点清晰,文字和配图标准而统一,配色和界面构图看起来赏心悦目,让观看的人能快速接收到演讲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再回头看看我做的幻灯片,简直是惨不忍睹。更让我惊讶的是周主任这么一个大教授居然能这么手把手地教大家怎么去做好一个幻灯片。
随后周主任和其他主任们讨论起了这个患者的病情,主任们不仅仅是在讨论,也是在教学,不仅告诉我们他们考虑了什么,还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考虑,帮我们这群经验欠缺的小大夫们建立起正确的临床思维和诊疗思路。我奋笔疾书,记下了各个主任的发言和知识点,打算拿回去好好消化。最后,周主任提醒我们,身为医者,对疾病要有好奇心,并要在临床工作的点点滴滴里,养成注意细节的好习惯。这一次病例讨论让我学到了太多,之后每周二的病例讨论,对我来说都是一次知识的盛宴。
除了多学科疑难病例讨论,周主任的手术台也是个大讲堂。周主任的手术间一向十分有人气,每次都站得满满的。周主任的手术十分细致,持镜很稳,每个动作都十分精准到位,并不会一味追求手术速度。对于鼻颅底的大手术,我通常是站在二助的位置上,周主任大概是怕我这个鼻科“小白”看不明白手术,每到关键步骤都会微微偏头说一下现在在做什么,并将一些解剖标志指给我看,告诉我手术思路。还会在手术过程中反复强调手术原则,如何安全地进行手术,避免手术并发症。对于台下观摩手术的大夫们的问题也是有问必答,很有耐心。每一次的手术记录,周主任都会亲自修改,无一例外。周主任改回的手术记录,又能帮助我对手术进行再一次的深入理解。我把每一次修改版的手术记录都保存了下来,两个月攒了一小沓,现在每每翻阅起来,都还是很感激周主任毫无保留的教学。
在住培第三年,我又一次转回了鼻科,这一轮的两个月是在东区,我再次有幸主管了周主任的患者。不同于南区,周主任在东区收治的患者大多是“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等常见病,我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机会在手术中站在一助的位置上,也与周主任有了更多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周主任会手把手地教我器械的使用,什么姿势持镜更轻松,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一助,更好地和主刀配合。有时我配合得不好也不会骂我,还会安慰我多上手练练就会好了。周主任有时也会询问我现在每个月能拿到多少住培补贴,是不是和本院住院医师同等待遇。说到这里我真的要称赞一下我们的住培基地,平时总能在网络论坛上看见其他医院的住培学员抱怨住培待遇太低,能像我们基地一样真的做到住培学员和本院住院医师同等待遇的医院真的不多。
周主任在对我们年轻大夫的教育上,不仅仅是言传,更是身教。比如他的“爱伤”观念,每次手术结束时他都会用一块湿纱布把患者前鼻孔的血渍擦干净,让患者干干净净地回病房。即使患者还在麻醉状态下并不知道这一切,他还是每次都会这么做,他说:“如果患者家属看见患者带着血回去该多担心多害怕啊!”周主任因为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持内镜手术,饱受“网球肘”困扰,经常能看见他左手肘关节上贴着膏药,可他从未在患者面前表现出自己的病痛,总是以最佳状态面对患者。他也从不藏私,不仅欢迎住院医师和进修医师去看他的手术,也随时欢迎大家去他的门诊参观学习。他还时常去每周一下午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全科业务讲座,给大家进行鼻科专业知识的讲解,我听了三年,每次的题目都不一样,但一样的是不管什么题目都是他深入浅出高质量的讲解。
三年的时间说慢很慢,说快也很快,转眼就到了我要结束住培离开基地的时候。回顾这三年,我十分感谢周主任对我们的言传身教。未来我将去往新的单位工作,但相信在这三年里培养出的良好学习习惯和专业态度将会伴随我的一生,使我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