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拟心得方
一、养心方
心悸,又名“惊悸”“怔忡”,常见于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以及心功能不全、神经症等。中医学认为,心为一身之大主,既主血脉运行,又主精神活动,养心即要求平静心神、清心寡欲,使气血调和,心神颐养。周允娴自拟养心方即注重“调心脉,益心气,养心神”,对心慌、气短、胸闷、胸痛等病症的治疗具有良好效果。
[处方] 主穴:
厥阴俞、心俞、膻中、巨阙、内关、三阴交。
配穴:
肋头、乳根、气海、关元、阴郄。
[方解]
养心方,重在调心脉、益心气、养心神,取穴以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及局部穴为主。
厥阴俞:
属足太阳膀胱经,为心包之背俞穴,有宽胸理气、活血止痛之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曰:“治呕吐心痛。”周允娴指出,胸痹患者,在厥阴俞、心俞处会有结节压痛点。因此,此类结节亦可作为诊治心脏病症的要点。
心俞:
属足太阳膀胱经,为心之背俞穴,有宽胸理气、通络安神之功。《外台秘要》曰:“主心痛,与背相引而痛。”
膻中:
属任脉,为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任脉之交会穴,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有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之功。
巨阙:
属任脉,为心之募穴,有安神宁心、宽胸止痛之功。《圣济总录》曰:“心痛不可按,烦心,巨阙主之。”《医学入门》曰:“巨阙主九种心痛,痰饮吐水,腹痛息贲。”
内关:
属手厥阴心包经,为手厥阴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交阴维脉,有宁心安神、和胃和逆、理气镇痛之功。《灵枢·经脉》曰:“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针灸甲乙经》曰:“急则心暴痛,虚则烦心,心惕惕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
三阴交:
属足太阴脾经,为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交会穴,有健脾胃、益肝肾、调经带之功。
肋头:
属经外穴,位于肋骨与胸骨连接处形成的胸肋角上方,有宽胸理气之功,治胸部疾病,如胸闷心痛等。
乳根:
属足阳明胃经,有通乳化瘀、宣肺利气之功。
气海:
属任脉,为肓之原穴,有益气助阳、调经固经之功。《医宗金鉴》曰:“主治一切气疾。”
关元:
属任脉,为小肠募穴,足三阴、任脉之交会穴,有培补元气、导赤通淋之功。
阴郄:
属手少阴心经,为手少阴之郄穴,有清心安神之功。《针灸甲乙经》曰:“阴郄,言少阴心之郄络,在掌后脉中去腕五分”“惊、心痛,手少阴阴郄主之”。
[加减配穴] 心血瘀阻:
加膈俞。膈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为八会穴之血会,有理气宽胸、活血通脉之功。
肝气不舒:
加肝俞、太冲。肝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肝之背俞穴,有疏肝利胆、理气明目之功。太冲属足厥阴肝经,为足厥阴之输穴、原穴,有平肝泄热、舒肝养血、清利下焦之功。二穴合用,以疏肝理气解郁。
食饮难消:
加天枢、足三里。天枢属足阳明胃经,为大肠之募穴,有调中和胃、理气健脾之功。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为足阳明之合穴、胃之下合穴,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之功。二穴合用,以健脾和中。
[针法操作]
厥阴俞、心俞直刺进针,使针感传至胸部;膻中、巨阙毫针针刺,使针感传至胸腹部;内关浅刺,以患者感针下麻酥为宜,勿求强烈触电感;三阴交须用押手找寻凹陷以定位,针感酸麻胀,以下传为度;余穴据病情交替选用,针刺必以得气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