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解郁方
郁证简称郁,常见于西医学中的神经衰弱、癔症、抑郁症、焦虑症,以及围绝经期综合征、反应性精神病等。中医学认为,本病为郁滞不得发越之证,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周允娴自拟解郁方即注重“理气机,畅情志,开郁结”,对忧郁不畅、精神不振、胸闷胁胀、善太息、或不思饮食、失眠多梦、或易怒善哭、或咽中异物感等病症的治疗具有良好效果。
[处方] 主穴:
巨阙、上脘、中脘、太冲、合谷。
配穴:
人中、承浆、内关、膻中。
[方解]
解郁方,重在理气机、畅情志、开郁结,取穴以手足少阴经、手足厥阴经、督脉穴为主。
巨阙、上脘、中脘三穴一起常用于神志病的治疗。三穴合用有开胸理气化痰之功,特别适用于胸脘部压抑憋闷者。神志病者,中医常认为系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所引起,而产生一些荒诞、怪异的证候,故常用人中、承浆二穴,即可调理任督而醒神开窍。
合谷、太冲配伍,根据合谷与太冲一气一血、一阳一阴、一升一降,以及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为用的关系,使升降协调,阴阳顺接,共奏调理脏腑、平衡阴阳、通达气血之效。
膻中:
《普济方》曰:“膻中为气之海,然心主为君,以敷宣散令。膻中主气,以气有阴阳,气和志适,则喜乐由后;分布阴阳,故官为臣使也。”
内关:
属手厥阴心包经,为手厥阴之络穴;宁心安神,和胃和逆,理气镇痛。《针灸甲乙经》曰:“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
[加减配穴]
头晕:加上星。上星属督脉,息风清热、宁神通窍。
失眠:
加百会、通天、神庭、风池、完骨、神门、三阴交、照海。百会属督脉,为督脉、足太阳之交会穴,息风醒脑、升阳固脱。通天属足太阳膀胱经,清热祛风、通利鼻窍。神庭属督脉,为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交会穴,宁神醒脑、降逆平喘。《针灸资生经》曰:“神庭治惊悸不得安。”风池、完骨可安神定志。神门属手少阴心经,为手少阴之输穴、原穴,益心安神、通经活络。《针灸大成》曰:“神门主心性痴呆,健忘。”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为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交会穴,健脾胃、益肝肾、调经带。《针灸甲乙经》曰:“惊不得眠,三阴交主之”。照海属足少阴肾经,为足少阴、阴跷脉交会穴,位于足内侧部,内踝正下凹陷处,主治喉风闭塞、阴挺、失眠等。
脾胃不舒:
加天枢、气海、足三里。天枢属足阳明胃经,为大肠之募穴,调中和胃、理气健脾;气海属任脉,为肓之原穴,益气助阳、调经固经;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为足阳明之合穴、胃之下合穴,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三穴合用,以调理脾胃,补脾胃气。
心中恐惧:
加魂门、魄户、神堂、志室。此四穴皆属足太阳膀胱经。魂门疏肝理气,降逆和胃;魄户理气降逆,舒筋活络;神堂宽胸理气,宁心安神;志室益肾固精,清热利湿,强壮腰膝。四穴合用,以宁心定惊。
心神不安:
加劳宫、大陵、风府、水沟等十三鬼穴,以安神定志。
痰气郁结:
加中脘、下脘、足三里、天枢、丰隆。和胃健脾、降逆利水;和胃降逆、化痰宁神。
[针法操作]
巨阙、上脘、中脘轻轻点刺进针,手法轻柔,当针尖到达腹直肌鞘时轻轻捻转使针尖透过腹直肌鞘,但不可进针过快,以免刺伤脏腑;人中、承浆轻轻点刺进针0.2~0.3寸,内关浅刺以患者感针下麻酥为宜,勿求强烈触电感;太冲针感酸麻胀,并有向周围放散或传导为度;余穴据病情交替选用,针刺必以得气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