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全集(第18卷):讲演手稿II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这些手稿的基本内容和问世过程

第一部分的手稿是黑格尔为1816年10月28日在海德堡大学作就职演讲所写的手稿,它的内容不多,篇幅不大。在它的前半部分(即本书德文版第3—6页),他向青年学子们说明,“神圣同盟”缔结以后,德意志民族已经从最严重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德国哲学界有望再次繁荣昌盛,他希望他们抱着对科学的信任,无忧无虑地致力于追求真理的事业。在它的后半部分(即本书德文版第7—8页),黑格尔讲哲学史与哲学本身的关系,但只是写出了要讲的题目,语焉不详。这部手稿的前半部分最早由卡·路·米希勒编入《黑格尔全集》逝者友人版第13卷(柏林,1833年)第3—6页,它与后半部分一起,发表于约·荷夫迈斯特编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莱比锡,1940年)。

第二部分的手稿是黑格尔为1818年10月22日在柏林大学作就职演讲所写的手稿。这部手稿的前半部分(即本书德文版第11—18页第19行)在内容方面与第一部分手稿的前半部分是相同的。他说,整个德意志民族在当时已经拯救了自己的民族性,出现了一个除了在现实世界中治理国家以外,自由思想领域也独立地繁荣昌盛起来的时期;他批评了那些思想肤浅的人们,说他们不知道真理,而只有一种认识虚浮东西的虚浮习气;他赞扬青年学子处于生命的美好时期,还没有被束缚于狭隘的目的,能有从事淡泊名利的科学工作的自由,能有追求真理的勇气,而真理的王国就是哲学居于其中的王国。这部手稿的后半部分(即本书德文版第18页第20行—第31页)是讲黑格尔的哲学科学全书的,他写得简明扼要,然而只讲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从宗教与哲学的对比关系方面阐述他的哲学体系。在他看来,哲学像宗教一样,以最高的、无限的精神实体为对象,然而哲学对待这种对象的方法不是表象,而是思维,不是信仰,而是理性,所以真理在宗教里没有得到理解,不会永远停留,哲学必然会超越宗教。这部手稿的前半部分最早由辽·冯·亨宁编入《黑格尔全集》逝者友人版第5卷第35—40页,它与后半部分一起,发表于约·荷夫迈斯特编黑格尔《1818年至1831年著作集》(汉堡,1956年)。

第三部分的手稿是黑格尔为讲授哲学史撰写的,它有三篇,即1820年哲学史、1823年哲学史导论残篇和无法具体确定年份的哲学史散篇。在第一篇里,黑格尔写的是关于哲学史的概念和关于哲学的概念,他阐明了哲学是研究真理的客观的科学,是研究真理的必然性和概念认识的科学,他阐明了真理怎样在时间进程中先后相继地表现于各种哲学体系,这些体系像真理在逻辑上表现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程一样,在历史上表现为不断完善的进程,他批评了那种把哲学史视为各种哲学体系杂乱无章的陈列的观点,论证了最高的真理只有一个,真正的哲学体系只有一种;同时,黑格尔详细地讲解了哲学与宗教的差别,指出宗教的对象虽然与哲学的对象是相同的,但宗教是以表象的形式,而不是像哲学那样以概念的形式表达这个作为绝对无限者的对象的。在第二篇里,黑格尔又复述了这些观点,但写得比较简单,并未进一步展开。第三篇则写得更加简单,只列出标题,是一篇提纲。米希勒编《黑格尔全集》逝者友人版第14卷曾经从第一篇摘取过一些段落(即本书德文版第71—82页、第95—105页)。这三篇发表于约·荷夫迈斯特编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其中第二篇在约·荷夫迈斯特编黑格尔《1818年至1831年著作集》中又发表过一次。

第四部分的手稿是讲美学或艺术哲学的。黑格尔一生讲过六次美学,具体地说,是在海德堡大学1817年夏季学期和1818年夏季学期,在柏林大学1820—1821年冬季学期、1823年夏季学期、1826年夏季学期和1828—1829年冬季学期。很可惜,绝大部分手稿在他逝世之后不久,就已经丧失殆尽。1835年亨·古·霍多在编辑《黑格尔全集》逝者友人版第10卷时,将仅仅搜集到的两段手稿作为散篇收入此卷第1—3页,首次公之于世。第一段散篇以“艺术作品的真正客观性”为标题,属于讲美的概念的篇章,第二段散篇以“想象的符号”为标题,是讲象征型艺术的。其他版本的《美学讲演录》没有像霍多做过的那样,将这两段散篇收入书中。经过加工,此中第一段由卢·齐保尔斯基发表于《黑格尔研究》第18卷(1983年),第二段由海·施奈德发表于《黑格尔研究》第19卷(1984年)。而这两段手稿究竟是在什么年代写的,早已无法确定。

第五部分的手稿是讲世界史哲学的,它有三篇,即1822—1828年世界史哲学导论、1830—1831年世界史哲学导论和无法具体确定年代的世界史哲学散篇。《黑格尔全集》逝者友人版第9卷中编入的都是他五次(1822—1823年、1824—1825年、1826—1827年、1828—1829年、1830—1831年)讲授世界史哲学的学生课堂笔记的综合,而只有历史考订版才第一次发表了所能搜集到的这三部分手稿。在第一篇中,只有评述原始的历史学和反思的历史学的内容,而缺少论述哲学的历史学的内容。在第二篇中,黑格尔则详细地论述了他所主张的哲学的历史学的对象、原则和方法,证明了世界史的进程就是自由意识的实现。第三篇是提纲,讲的是理性在世界史里表现其自身的舞台和具体进程。第一篇与第二篇均发表于约·荷夫迈斯特编黑格尔《世界史哲学讲演录》第1卷(汉堡,1955年),第三篇由海·施奈德以“黑格尔1830年与1831年政治思想文献”为题,发表于《黑格尔研究》第11卷(1976年)。

第六部分的手稿是讲宗教哲学的散篇。黑格尔在柏林大学讲过四次宗教哲学,讲授的时间在1821年、1824年、1827年和1831年的夏季学期。他为第一次讲授所写的完整的手稿已编入《黑格尔全集》历史考订版第17卷。现在这个散篇属于哪次讲授,已不可考,但应当属于评述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部分,过去未曾发表。

第七部分的手稿属于第二手流传资料。这部分手稿有三篇,第一篇以“地中海以东国家的历史”为题,第二篇以“关于上帝存在证明的演讲”为题,第三篇以“关于宇宙论的上帝存在证明”为题。本卷德文编者推断,第一篇是黑格尔在1822—1823年之交讲授波斯与埃及的历史时撰写的;格·拉松在1930年发表他编的黑格尔《世界史哲学讲演录》时,以“补遗”为题将它第一次公之于世。这一篇的内容比较简单,并不像《黑格尔全集》历史考订版第27卷第Ⅰ分册的相应内容那么丰富。第二篇是黑格尔在1829年8月19日写完的,为他在1831年夏季学期讲授宗教哲学做了准备,发表于菲·马海奈克编《黑格尔全集》逝者友人版第12卷(柏林,1840年)。第三篇也大致是在这个时间,为同一目的撰写的。就内容而言,第一篇讲的是:在地中海以东展现出来的是依然处于地道的、形式相同的封闭状态的社会,它分裂为各式各样,是一个与地中海以西业已向前发展的国家相反的对立面。波斯人的统治阻止了各个顽固的小据点彼此表达出来的仇恨、狂热和野蛮,阻止了它们彼此使对方变为荒漠和遭到毁灭,在一种还可以过得去的状态中把它们统合起来;第二篇与第三篇讲的是上帝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即从上帝到存在的降世过程与从存在到上帝的升华过程。在黑格尔看来,遵循前一个过程的推理是本体论证明,它把作为概念的上帝作为出发点,以上帝的存在告终;遵循后一个过程的推理是偶因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前者从这样一种存在开始,这种存在作为一种偶然东西自身不以自身为支柱,而以真正的、自在自为的必然的存在告终,后者是从这样一种存在开始,这种存在按照目的关系确定其存在,以这种存在的英明创造者告终。在评判宗教史上出现的这三种上帝存在证明时,他依据自己建立的理性逻辑,借助于中介概念,详细地论证了偶然性与必然性、因果性与目的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关系,既批评了知性逻辑在遇到这些对立的概念时表现出来的片面性,也批评了直接知识论者逃避中介性的推理的荒谬性,从而克服了康德在评判三种上帝存在证明时遇到的困难,以思辨逻辑阐明了自己的上帝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