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管仲 晏子与孟轲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公孙丑篇上》
曾西:即曾申,字子西,鲁人,曾参之子。
管仲、晏子:前者为齐桓公之相,后者为齐景公之相。
记得以前读《阳明先生年谱》,其中谓及先生年幼入塾,忽一日问塾师:“什么是天下第一等事?”塾师告之以“读书考功名及第”。年幼的阳明颇不以为然,他觉读书登第只是世俗功利之心,何称得上天下第一等事。这天下第一等事的问题使得阳明终其身努力追寻答案,而于龙场驿的石棺中悟得格物致知之旨(致良知),开启了其“即心即理”、“知行合一”的学说。
“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这样的一句话,对一般人或许是大大的恭维了,但听在孟子耳朵里,简直是“听之若浼”(好像那烂泥巴糊在耳朵上),但孟老夫子并不因而即震怒,他只是笑着说:“像你们这些齐国人就只知道管仲与晏先生!”其实管、晏只是俗事场中的佼佼者而已,是称不上所谓圣贤的。只不过,孟老先生不好直接说明,于是他先运用对比的方式来论说。
有人问曾参的儿子曾西说:“你和子路先生比较起来,谁更贤德些呢?”曾西皱了一下眉头,心想那子路先生在孔老夫子面前常与我父亲抢答问题,态度不免急躁些,但再怎么说,他总是真诚恻怛,勇于实践的啊!就连我父亲都敬畏他啊!曾西就这么答复那个问他的人。之后,那人又问:“那么曾西先生,您与管仲谁更贤德?”曾西很不高兴地说:“您怎么可以拿我和管仲相比呢?像那管仲得到国君的专宠,施行国政那么的久,然而功烈竟那么的卑微;您怎可拿我与他相提并论呢?”
孟子借曾西之口说了这么一段,又说:“像管仲,即使如曾西都不愿为之,而你以为我愿意为之吗?”须知,儒者之行,旨在立德,唯立德便有立功,便有立言,所谓“仁者,必有勇”,“有德者,必有言”是也。反正,唯立功不见得能立言,唯立言不见得能立德,即所谓“勇者,不必有仁”,“有言者,不必有德”是也。
在《论语》里,也有人问孔子“为何不去推行政事”,孔子引了《尚书》中所说“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的话,紧接着又说:“推行出去,便是所谓的政事啊!为什么一定要当官才叫从政呢?”儒者的理想是在孝悌,是在人伦教化,而不在功利,不在名位。
孟子有一次举行了一场“记者招待会”,声明他的儒家立场,他说:“君子有三件令人愉悦而快乐的事情,但统治天下这件事情不包含在里头。第一件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第二件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第三件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最后,我还要宣称‘统治天下不包含在这里面’(王天下不与存焉)。”从这里,我们可发现孟老夫子把儒家的范围放在孝悌伦常之道、对得起天地良心及社会公义暨文化教养之上。
不过,我总觉得,两千多年后,这样的“记者会”似乎仍待召开,而且亟待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