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宋江的精神名片
宋江的品质中,最重要的是一个“义”字。“义”是封建时代穷苦人民、被压迫群体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的一种行为方式。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准则。《水浒传》中的宋江正是这样做的,下举数例:
如,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中书为孝敬岳父蔡太师,搜刮民脂民膏,打点十一担礼物,价值十万贯钱,为蔡太师祝寿,是为“生辰纲”。晁盖等人智取之,事发,官府巡检何涛正要捉拿,宋江得知消息,“离了茶坊,飞也似跑到下处”,“慌忙跳上马,……出得东门,打上两鞭,那马拨喇喇的望东溪村撺将去”。你看,作者笔下的宋江,为救朋友,“飞也似”跑出门,“慌忙”跳上马,“拨喇喇的”撺将去,那真是“舍着性命”来救晁盖。所以晁盖说:“四海之内,名不虚传,结义得这个兄弟,也不枉了!”(十八回)可见,宋江为了同晁盖等人之间的“义”,是可以不顾政府公职人员的身份,“舍着性命”来做的,似此,江湖上的人怎不服他!
又如,武松在柴进庄上,身患疟疾,十分困顿,因而颇受冷落。但他一听说宋江的名字,便道:“我虽不曾认的,江湖上久闻他是个及时雨宋公明;且又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是个天下闻名的好汉。”“他便是真大丈夫,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我如今只等病好时,便去投奔他。”当他知道眼前人物便是宋江时,“跪在地下,那里肯起来!”而宋江,也十分同情、尊重武松,当即邀他同席喝酒,“酒罢,宋江就留武松在西轩下做一处安歇”,“过了数日,宋江将出些银两来与武松做衣裳”。当宋江帮武松治好病,并资助他回清河县看望哥哥时,“武松堕泪,拜辞了自去”。寻思道:“结识得这般弟兄,也不枉了!”(二十三回)细读这一节,可以看出,在对待武松这个问题上,宋江比柴进更讲“义”气,更讲平等,两人高下分明,难怪江湖好汉那样看重宋江!
私放晁天王
再如,《水浒传》第三十八回写宋江发配江州,神行太保戴宗把他介绍给李逵时,“李逵拍手叫道:‘我那爷,你何不早说些个,也教铁牛欢喜。’扑翻身躯便拜”。清风山,锦毛虎燕顺见了宋江,跪在地上说:“……小弟在江湖上绿林丛中走了十数年,闻得贤兄仗义疏财、济困扶危的大名,只恨缘分浅薄,不能拜识尊颜。今日天使相会,真乃称心满意。”“仁兄礼贤下士,结纳豪杰,名闻寰海,谁不钦敬!”(三十二回)其他梁山好汉,也都是一听说宋江,便知“山东及时雨”的大名,一见宋江都是“纳头便拜”。倒不是因为宋江生得帅,长得酷,而是因为宋江的名字是江湖上的品牌,“仗义”是梁山英雄们的精神财富,大家正是冲着这个“义”字才聚集梁山(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经历),冲着这个“义”字才尊宋江为领袖。宋江虽不是最早上梁山的,但梁山好汉上山的历程中,绝大多数都有宋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中,在宋江上梁山之前,有晁盖等七星赖宋江仗义相救,踏上了梁山的土地;又有花荣、秦明、黄信、吕方、郭盛、燕顺、王英、郑天寿、石勇等九人直接持宋江“介绍信”上山;江州劫法场之后,跟随宋江上梁山的还有戴宗、李逵、张横、张顺、李俊、李立、穆弘、穆春、童威、童猛、薛永、侯建、欧鹏、蒋敬、马麟、陶宗旺等十六条好汉;此后的朱仝、徐宁、卢俊义、关胜等也是由宋江一手策划,拉到梁山上的。也就是说,梁山好汉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因宋江的直接关系而聚义,其他人也或多或少受宋江“义”的感召而来。所以,宋江对梁山的贡献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相比的,正如燕顺所说:“梁山泊近来如此兴旺,四海皆闻。曾有人说道,尽出仁兄之赐。”这还是宋江上山之前的状况,宋江上山之后更不待言。“结识得这般兄弟,也不枉了”,是梁山好汉的共同心声,也是宋江精神魅力的真实写照。读《水浒》要体味这一点,改编《水浒》要突出这一点。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要用一定的原则来维系的,这原则无非“利”和“义”。因“利”相趋,处之日短;以“义”相聚,处之日长。见利忘义,人所不齿;以义当先,世风纯良。在梁山那个小社会里,好汉们正是聚集在以宋江为代表的“义”旗下,才有了兄弟间的平等和自由,才有了“官军数万无敢抗拒”的气势和力量。“义”是宋江的精神名片,也是古人的价值追求,同样应是今人的道德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