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人民党”:1953年美英对伊朗的准军事行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美国的中立

伊朗议会批准国有化提案后,美英在4月下旬曾四次就伊朗问题进行讨论,参加者有英国驻美大使奥利弗·弗兰克斯(Oliver Franks),美国助理国务卿乔治·麦吉等人。英国大使弗兰克斯介绍了英国的立场,即“承认伊朗人民更大程度参与石油工业的愿望”,“愿意支持达到这一长远目标”;英伊公司的地位则应以到1993年期满的条约为依据;近期只宜建立一个“在英国注册的新公司,该公司保持英伊公司在伊朗的财产和租借权,伊朗人可以在董事会有代表;利润平分”;希望伊朗政府以此为基础同英国谈判。英国大使还表示希望美国政府对这一计划给予“悄悄的支持”,敦促伊朗与英国谈判。(1)乔治·麦吉则认为,在伊朗人看来,英国的建议与国有化原则不相符。他担心这样的建议还不足以使伊朗主张国有化的政治力量满意。(2)

美国国务院在一份文件中对这次讨论的有关问题阐明了自己的立场:

(1)希望英伊能就伊朗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2)“完全理解英伊公司对英国经济的重要性”,但希望英国“商业上的考虑”服从确保伊朗石油正常进入世界市场和保持该地区稳定的大局。

(3)反对英国采取强硬措施谋求对自己有利的解决办法。

(4)变相维持英伊公司的建议有悖国有化原则,伊朗人难以接受,美国也不能予以支持。(3)

美国提出,英国的建议应该包含以下因素:与国有化原则相一致;“五—五”平分利润;逐步实现伊朗化。(4)

4月28日,应英国大使的要求,英美举行第四次讨论。乔治·麦吉对“共产主义利用国有化浪潮使自己处于极端有利的地位”这一“前景”表示忧虑,力劝英国重新考虑它的方案。并警告说,如果英国执意按原计划行事,相信美国不会给予支持。英国大使对此非常失望,只好表示如果美国一定要持中立态度,英国希望它是“善意中立”。(5)麦吉声称美国的目的是帮助稳定伊朗局势,并尽可能支持英国,但美国“不能认同英国提出的不承认国有化原则的任何建议,因为这样会把我们置于国有化力量对立面的危险境地,这既不符合两国的利益,也不符合整个西方的利益”。最后他安慰说,“不管怎样,任何中立都将是善意的”。(6)“如果英国准备对伊朗多做一些让步,美国可能会提供一些支持。”(7)

4月20日,乔治·麦吉在给艾奇逊的备忘录中就此总结说,英国对国有化浪潮的认识显然没有国务院深刻,英国人以为能够以较少的让步达到目的。(8)

英国外交部最后还是采纳了弗兰克斯的建议,没有接受美国的意见。对此,美国国务院称,尽管美国不能支持英国目前的计划,仍会采取“善意中立”的政策。(9)

国有化法宣布后,英国政府大为恼火。作为英国在国外的最大投资项目,英伊公司在伊朗的经营活动被英国视为在中东地区的权力象征。如果伊朗对公司的国有化得以实现,会影响英国的国际地位并危及在世界其他地区的投资活动,因此英国决心不惜一切代价继续维持英伊公司在伊朗的地位。英国先是警告伊朗不能单方面废除有效期至1993年的1933年租借协定,对伊朗议会通过的国有化法不予承认,继而决定以武力相威胁。5月25日,英国国防大臣正式宣布,第十六伞兵独立旅立即开赴地中海。“莫利托斯”号巡洋舰已停泊在阿巴丹海面。增派的另一支舰队正驶向伊朗。

美国主要从对苏冷战的角度来考虑伊朗问题,反对英国炫耀武力的做法。国家安全委员会一份题为《关于美国对伊朗问题应持何种立场》的研究报告中说:“由于伊朗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而又无力抵抗武装进攻和政治颠覆,必然被苏联视为其侵略计划中的不变目标。如果伊朗落入苏联手中,中东其他国家的独立将受到威胁。”因此首要目标是“防止苏联控制伊朗,加强伊朗与自由世界的紧密联系”。(10)艾奇逊在3月17日给驻伊使馆的电报更耐人寻味。他说,总的说来美国不鼓励国有化,但美国承认主权国家实行国有化的权利,只要履行适当的补偿。而且在目前形势下,“反对国有化会使美国和西方在伊朗的政治地位受到危害,可能使伊朗落入苏联手中”。“不过,这一政策不宜对外公开,免得国有化运动受到鼓舞。”(11)

美国这种复杂的心态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它想乘机在伊朗扩大自己的影响,因此摆出尊重伊朗主权、不反对国有化的姿态,不会明确站在英国一边;其次又担心英国的做法成为苏联干涉的口实或为人民党扩大影响提供机会。但是,英国毕竟是美国的盟友,在美国“从政治和经济上扶持伊朗,使之成为阻止俄国侵略的屏障”(12)这一主要目标上与美国一致,因此美国又不便公开支持伊朗。尽管它不同意使用武力,对英国施加的压力也是有限的。美国国务院在3月份曾制订了一项新的援伊计划,其中包括进出口银行2500万美元贷款以及军事和技术援助等方面的内容,试图通过这些援助手段“支持伊朗的独立和同自由世界的联系”。但对援助的效果却没有把握。此外又担心伊朗等国得出“要获得美元的最好办法就是制造危机”的结论,从而使美国受到“支持对英伊公司实行国有化的指责”。(13)这就再次暴露了美国政策的两难处境:既担心自己的态度被伊朗看成是对国有化的鼓励,又担心英国一意孤行在伊朗导致共产党政变。

5月16日,美国驻英大使吉福德向国务院报告英国国内喧嚷对伊动武的情况。“新闻界推测英国准备对伊朗使用武力的报道越来越多。伞兵旅宣布进入戒备状态。英国政府对新闻界的推测没有加以否认,进一步鼓励了战争喧嚣”。英国人认为联合国最初的反应可能是反对英国的武力干涉,但“时间一长,大多数成员国会对英国直截了当的行为表示欢迎,至于苏联……如果想干涉伊朗,英国不采取行动他们也会这样做”。“使用武力会带来良好的效果并恢复英国在中东其他国家的威望。”但报告最后说:“估计英国是否动武的最后决定取决于美国支持的程度。”(14)

的确,尽管面临巨大压力,英国工党政府并不打算轻易进行武力干涉。英国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Clement Attlee)认为,美国不会支持武力解决,而此时英国在经济上严重依赖美国,不能冒险采取单边行动。此外,正如他在1951年7月12日内阁会议上所言,即使成功推翻摩萨台政权,也不能保证下一届政府很容易打交道。(15)

美国此时还不打算在伊朗问题上充当主角,因为时机尚未成熟。美国政府希望保持西方对伊朗石油资源的控制,使伊朗石油正常进入世界市场,同时要防止苏联对伊朗的影响,为此必须保持伊朗政治经济的稳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美国在向伊朗提供一定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的同时,力图使英伊争端的解决方案既能够缓和伊朗民族主义情绪,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英国在伊朗的地位。解决方案还必须与美国石油公司在中东其他国家的谈判条件相一致。

美国国务院在5月18日发表了题为《美国同伊朗和英国会谈中的立场》的声明。(16)这是美国首次公开对伊朗问题的态度。美国希望英伊争端友好解决。声明既支持伊朗的国有化立场,又警告伊朗单方面取消合同的严重后果,强调伊朗石油生产离不开英伊公司的技术、资金和销售手段;既奉劝英国承认国有化原则,理解伊朗“控制本国资源并从中获利的愿望”,又声称美国“既没有表示同意也没有表示不同意”英国的任何具体建议,希望英伊就此举行谈判。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竭力摆出中立的姿态,声明还说,在伊朗单方面采取行动的情况下,“美国石油公司不会在伊朗开展业务”。(17)这说明美国公司后来参加对伊朗石油的联合抵制,是得到美国政府支持的。

出乎美国意料,声明遭到了伊朗的抗议。5月21日伊朗政府在一份备忘录中提出抗议,指责美国要求英伊谈判是干涉伊朗内政。艾奇逊在5月23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对伊朗的反应表示“惊讶”。5月26日,美国驻伊大使也在给伊朗外交部的备忘录中对伊朗政府“误会美国干涉内政”表示遗憾,重申美国对解决石油争端的关注,强调只有通过谈判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美国与双方关系都“友好而密切”,希望双方克制。(18)调子与5月18日的声明完全一样。

美国表明立场后,英国外交大臣照会摩萨台,称英国政府“不愿也不想对伊朗行使其可以行使的任何主权提出疑问”。(19)但英国的基本立场是坚持1933年租借协定。

摩萨台政府决心继续推进国有化运动。人民党抓住时机,扩大自己的影响。该党中央委员会写信给摩萨台,要求彻底取消英伊公司的特权。并组织群众运动,推动伊朗政府采取行动。5月30日,伊朗政府通知英伊公司,决心解散英伊公司,成立伊朗国营公司。在与美国商量过后,英国外交大臣莫里森表示愿意接受国有化原则。5月31日和6月1日,杜鲁门分别写信给艾登和摩萨台,主张重开谈判。

英伊谈判于6月14日开始。伊朗代表提出三点要求作为谈判的先决条件:英伊公司立即交出董事会的一切职权,把石油净收入的75%交给伊朗政府;英伊公司即日发表移交声明。英伊公司则要求由原英伊公司吸收部分伊朗人任董事组成新公司,代表伊朗国营公司管理业务,准备支付1000万—1300万英镑给伊朗,但伊朗政府不得干涉新公司的业务。伊朗打算彻底实施国有化法案,拒绝了英伊公司这种改头换面的建议。谈判于是破裂。

对此,艾奇逊评论说:“英伊公司和英国政府在处理问题上的顽固异常的愚蠢做法给摩萨台帮了忙。”(20)

6月20日,伊朗宣布接管英伊公司,正式成立国营石油公司,宣布英伊公司的一切收入归伊朗政府所有。

在伊朗政府的接管过程中,英伊公司拒绝合作。6月27日,英籍职员集体辞职。英国军舰也在波斯湾进行武力威胁。6月30日,英国政府宣布要撤走油船,关闭公司。阿巴丹炼油厂面临停工的局面。美国对伊朗局势感到非常紧张。艾奇逊电告伦敦,指出英国的强硬做法会引起一场灾难,结果可能会“在伊朗发生经济崩溃,共产党发动政变,以及西方失掉伊朗石油”,也可能“一旦英籍人员撤退,他们将永远不再被允许回来”。(21)

美国担心伊朗形势进一步恶化,给苏联以可乘之机,赶紧与英国商量对策。7月14日下午,艾奇逊、白宫对外政策顾问埃夫里尔·哈里曼(Averell Harriman)、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主任保罗·尼采(Paul Nitze)、助理国务卿乔治·麦吉等人与英国大使弗兰克斯在哈里曼的寓所会谈,主要讨论英国政府对伊朗施加的压力可能导致的后果。艾奇逊在回忆录中说,尽管英国大使对伊朗的政策非常不满,最后英美双方还是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即英国如果在阿巴丹从南部进行武装干涉,很可能导致苏联在阿塞拜疆进行武装干涉,这样“既不能使英国获得对油田的控制,而且将在联合国内引起一场争吵。在这场斗争中,华盛顿鉴于它在1946年把苏联军队赶出伊朗的斗争中的领导作用,看来不可避免地将以同伦敦的失和而告终”;“如果摩萨台或者比他更为极端的政府邀请俄国出面干预,希望迫使双方外国军队撤出时,结果可能是英国人离去和俄国人进来。总而言之,武装干涉只会造成极大的麻烦”。(22)艾奇逊建议哈里曼去伊朗,“做一次恢复谈判的尝试”,(23)得到一致赞同。

针对美国欲派人调解的建议,英国外交大臣7月7日写信给艾奇逊说,伊朗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问题之一就在于伊朗人一直认为英美在石油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美国为了防止伊朗落入俄国手中,随时都准备帮助伊朗。(24)言下之意是美国在斡旋过程中应该明确支持英国,给伊朗施加压力。但美国并不打算公开支持英国。第二天杜鲁门即致函摩萨台,认为英国已接受了国有化原则,希望能有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既承认国有化原则又符合英国利益。而这就是哈里曼此行的目的。

伦敦和德黑兰对这个建议“最初的反应都是冷淡的”。英国驻德黑兰大使公开声明,哈里曼的到来“并没有多大意义”。声明后来被撤回。摩萨台经过再次考虑,对这次访问表示欢迎。(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