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重要历史建筑(1912~1949)
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有关金陵大学校园建筑的设计者、承建商、建设时间等,多有不一致之处。本书在梳理文献、建筑奠基碑刻、历史照片等基础上,有所推定。
1.东大楼(理学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大楼,又名科学馆。因斯沃士先生(Mr Ambrose Swasey)捐资,故英文又名Swasey Hall。美国芝加哥帕金斯事务所设计(8)(齐兆昌先生监理(9)),陈明记营造厂承建。东大楼(科学馆)是金陵大学校园所有建筑中最先竣工者,有趣的是其建成时间说法不一(10)。依据南京大学档案馆收藏的设计图纸所标时间为1914年,对照历史照片,其建成于1915年。
初建的“科学馆”为砖木结构楼房,地上两层(不含屋顶层),地下一层。因地势落差较大、西高东低,故由西往东看,西立面两层;由天津路自东往西看,东立面三层。平面长方形,内廊式布局。楼内设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教室、器材室、图书室、科学报告厅等。除中部报告厅东前凸较多外,东大楼平面与西大楼几乎对称。
东大楼为清水砖墙身、明城砖墙基座,西式开窗,屋顶采用筒板瓦、歇山顶,唯屋顶中部数间凸出悬山顶,造型奇特,正脊两端各有一对鸱吻(图2-1-16~2-1-19)。
图2-1-16 原东大楼设计方案一层平面
图2-1-17 原东大楼设计方案二层平面
图2-1-18 原东大楼设计方案正立面(西立面)
图2-1-19 原东大楼历史照片
可惜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科学馆因火灾被毁,已非原建筑。1958年,由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参照原貌重新设计,建筑结构、立面细部、层数等均有所调整。其最大改动是增加一层(变为四层),内部木楼梯改为钢筋混凝土,立面在每一间正中独立开一窗,相对尺寸改大。现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办公楼。
历史上的东大楼见证过不少重要的历史时刻。譬如,我国电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性事件,就是金陵大学东大楼前的校园电影专用放映场地的建立(11)。
2.北大楼(文学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大楼建成之初称“行政院”,校长办公室、秘书处、教务处、会计处、事务处、工程处等均在内。其余大部为文科、理科的教室和实验室。1930年,文科改为文学院,北大楼随之称为文学院;1941年,伪中央大学时期称“中大院”。
北大楼位于金陵大学校园中轴线的尽端,为空间最高点、控制点,是全部空间场景的视觉焦点、金大的标志性建筑、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灵魂。
北大楼建于1919年,由美国人赛万伦斯先生(Mr.Severance)及其子捐资而建,故也称Severance Hall。美国建筑师司迈尔(A.G.Small)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施工,地上两层,地下一层(12),建筑面积3473平方米,砖木结构,以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要元素,同时融合西方建筑布局(13)。
北大楼歇山顶,青色筒板瓦,正脊饰鸱吻,大楼墙体采用明城砖砌筑,刚刚落成的北大楼是当时南京城内规模最大的建筑之一。大楼中部正南方凸出五层方形塔楼,形成纵横对比强烈的立面效果。大楼整体设计受到美式教会大学建筑的深刻影响,但其本体及塔楼屋顶的做法、细部装饰等皆由我国宫殿式建筑及南京地域传统建筑而来,细节比例精当。塔楼为十字脊歇山顶,有鸱吻、走兽,檐下四周24朵斗栱,出双抄。原设计图示第五层外为一圈外廊,清式石栏杆样式(现立面为每一面正中有三段栏杆)。主入口白色大理石门框、门前两侧抱鼓石各一,白色石材、青色墙身,十分协调而又主次分明。门厅较幽暗,顶部有天花。现为南京大学行政办公楼,不久将改造为南京大学博物馆,可谓名副其实、独具匠心(图2-1-20~2-1-24)。
图2-1-20 北大楼设计方案一层平面
图2-1-21 北大楼设计方案二层平面
图2-1-22 北大楼设计方案正立面(南立面)
图2-1-23 北大楼历史照片
图2-1-24 北大楼屋顶大样及修改图
图片来源:南京大学档案馆
此外,我们在南京大学档案馆还发现了较早的北大楼另一设计方案,此方案与实施方案构思基本相同,仅大楼东西两尽间各凸出一些,平面、立面成三段式构图。主体歇山顶,两侧小歇山顶,山面朝前(形似抱厦)。此方案稍显复杂,庄严不足(图2-1-25~2-1-26)。
图2-1-25 北大楼未实施方案一层平面
图2-1-26 北大楼未实施方案正立面
北大楼无疑是民国时期出现的优秀城市设计作品(14)。唯近来有人认为北大楼的“设计留下了模仿或拼凑的痕迹,不伦不类”(15)。此论值得商榷。
3.西大楼(农学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大楼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中国医学委员会、对华赈款委员会及部分美国友人捐赠所建(16)。位于北大楼西南侧,由美国芝加哥帕金斯事务所于1924年设计,1925年建成,与东大楼相对、造型相似。因纪念金陵大学农林科创始人、美国人裴义理教授(Joseph Bailie),又名裴义理楼(17)。
1930年,金陵大学农林科改称农学院,下设农艺学、乡村教育、森林学、农业经济学、园艺学、植物学、蚕桑学7个系及农业专修科和农业推广部,这些专业在民国时皆占据领先地位(18)。西大楼被称为农学院。之后数经变更,但内部结构几无变化。1959年、1985年,南京大学对西大楼两次修缮,仍保持初建时原貌。现为南京大学数学系教学办公楼。《私立金陵大学一览》1933年6月刊有记载:“院之位置适与理学院相对,分四层:第一层除作物实验室及种子储藏室外,均为办公室;下层为教室及实验室;第二层为研究室、实验室及标本室;第三层为大讲堂、绘图室、储藏室及交际室。院内布置,汲取最新的科学方法,朴实合用。”(19)
西大楼平面长方形,面积3604平方米,地上二层(不包括屋顶层),地下一层(20)。内廊式布局,因所在地势东高西低,故东立面两层、西立面三层。西大楼平面中部较东大楼突出较少,山墙开窗方式也略有不同(图2-1-27~2-1-29)。
图2-1-27 西大楼设计方案一层平面
图2-1-28 西大楼设计方案正立面(东立面)
图2-1-29 西大楼设计方案之背立面(西立面)
东大楼、北大楼和西大楼三幢建筑的设计手法洗练、比例精当、端庄大气。立面装饰点缀恰如其分、朴实浑厚,其建筑用材质朴、色彩沉着,白色条石用在勒脚、门窗过梁部位,与青砖墙面形成对比。
4.大礼堂(礼拜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礼拜堂(今大礼堂)位于西大楼南面,始建于1918年,由戴先生(Mr.Day)捐资所建,因此又称Day Chapel。此楼由美国芝加哥帕金斯建筑事务所于1917年完成设计,陈明记营造厂承建(21)。
礼拜堂的设计部分汲取我国古代庙宇造型,严谨庄重。平面为西式巴西利卡式教堂平面,单层大空间,砖木结构。主体屋顶为歇山顶,其余部分有六个小硬山顶,歇山山面朝东,与主入口一致。原设计方案及建成后的礼拜堂,在正脊两端正面,用教会建筑特有的十字架(已不存),代替我国传统建筑鸱吻。外墙均为明城砖砌筑,并创造性地用砖石建材代替(象征)我国古建筑中木质的建筑构件、雕刻等,清水砖墙身,底部数道线脚。歇山顶垂鱼部位、硬山顶山花,砖雕盘长“卐”字如意纹图案,精致工整。大礼堂经多次改造,原初形状与现状略有不符(图2-1-30~2-1-34)。现为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大礼堂,一直以来均为师生聚会及举行大型纪念性活动的重要场所。
图2-1-30 大礼堂设计方案一层平面
图2-1-31 大礼堂设计方案正立面(东立面)
图2-1-32 大礼堂设计方案侧立面(南立面)
图2-1-33 金陵大学工程处绘制的大礼堂剖面图
图片来源:南京大学档案馆
图2-1-34 大礼堂历史照片
1949年后,“礼拜堂”作为南京大学大礼堂使用至今。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进行第一次改造,增设西侧两层后台建筑。
1981年再次改造,拆除东侧入口立面,加盖两层门庭建筑,破坏了原有建筑的外形。
2001年,为迎接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对大礼堂进行维修改造。工程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赵辰工作室负责,在完成结构加固、全面整修的基础上,拆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外加部分,二层东端局部改为钢结构,外饰木质装修。安装通风设施,防治白蚁。加装火灾自动报警、自动喷淋、应急照明等消防设施。扩建面积350平方米,修复其旧貌。
5.学生宿舍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金陵大学主教学区西侧为学生宿舍区,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等四幢楼,三合院格局,共计九个单元,美国芝加哥帕金斯事务所设计,陈明记营造厂承建。现为南京大学各职能部门办公楼。
此时“金大的学生宿舍很讲究,两个人一个房间”(22)。“屋内设备和装置很完善。每间房住两个学生,配有从美国运来的钢丝床以及两人合用的衣橱、箱架、书桌。每人一张靠背椅,一盏台灯。”(23)其中,甲乙、丙丁两楼建于1915年,大小相同,皆为两单元宿舍楼,建筑面积755平方米(以下皆不含屋顶阁楼)。戊己庚楼和辛壬楼为3层,建筑面积各1685平方米。不少资料误认为四楼同期建设于1925年(24),并误认为由中国基泰工程司建筑师杨廷宝设计(25)。甲乙楼东西向,丙丁楼南北向(图2-1-35~2-1-37)。
图2-1-35 甲乙楼、丙丁楼设计方案之一层平面
图2-1-36 甲乙楼、丙丁楼设计方案二层平面
图2-1-37 甲乙楼、丙丁楼设计方案正立面
戊己庚楼建于1927年,为三单元宿舍楼(图2-1-38~2-1-41)。
图2-1-38 戊己庚楼设计方案一层平面
图2-1-39 戊己庚楼设计方案正立面(东立面)
图2-1-40 甲乙楼、丙丁楼设计方案侧立面
图2-1-41 戊己庚楼设计方案侧立面
辛壬楼建于1936年,为两单元宿舍楼,由金陵大学基建处按照已建宿舍楼建造,戊己庚楼和辛壬楼都为东西向三层建筑。2013年,对戊己庚楼进行了现代化改造(26)。
四座建筑风格统一,砖木结构、木屋架、卷棚顶,城墙砖黑瓦、青石门罩(来自于南京地域传统建筑文化)。室内地板、楼梯皆为木质,底层地板架空,屋顶设气窗,檐部有通风孔,注重通风防潮。上下推拉式窗户,窗棂为简化的中式传统图案。它们与大礼堂、西大楼、北大楼、东大楼等一起,构成了原金陵大学校园风貌的核心。
6.小礼拜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金陵大学小礼拜堂,始建于1923年,体量较小,单层歇山顶(27)。
由建筑师齐兆昌、美国弗洛斯与汉密尔顿建筑师事务所共同设计(28),方案与现状略有不同。堂东侧建钟亭一,战乱中钟亭被毁,钟亦遗失。2002年,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重新修缮小礼堂,恢复原貌(29)。小礼堂南立面、东立面各有出入口,均为拱形门,门前两侧分设抱鼓石,踏道间有丹陛石。南立面、北立面均为拱形窗;东立面开圆窗,有我国传统建筑样式。大门门券、窗框边石均刻西式图案。正脊中部原有十字架,改建中被拆除。屋檐处以青砖叠涩做法代替斗栱,底层木地板架空,外墙面上有我国传统的“铜钱”样式通风口,细部构造精致(图2-1-42~2-1-48)。
图2-1-42 小礼拜堂南立面
图2-1-43 小礼拜堂正立面
图2-1-44 小礼拜堂历史照片
图2-1-45 小礼拜堂东北面
图2-1-46 小教堂南面
图2-1-47 小教堂东面、钟门
图2-1-48 孙明经、吕锦瑗夫妇在南京金陵大学校园内小礼拜堂结婚,华群为他们证婚(1937)
7.图书馆(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金陵大学图书馆,建于1936年(30)。与北大楼处同一中轴线上,位于其正南方,现为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是金陵大学主体建筑群中落成最晚的一座。为纪念“南京事件”死难的文怀恩副校长而建,由民国政府拨款兴建。“25年蒙国府奖助,由财部拨发国币30万元,为兴建该馆之用。”(31)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设计,建筑整体风格与帕金斯事务所设计的北大楼、东大楼、西大楼基本一致,但更接近“宫殿式”,色彩、细部颇为华丽(图2-1-49~2-1-51)。
图2-1-49 金陵大学图书馆一层平面
图2-1-50 金陵大学图书馆二层平面
图2-1-51 金陵大学图书馆正立面(北立面)
图书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歇山顶,中部类似重檐歇山顶,平面近于十字形。地上二层、地下一层,主入口有大理石门套,在北立面居中,与北大楼主入口遥相对应。一层立面为实墙上开竖向窗户,沉稳厚重,设有阅报室、会议室、书库管理室及其他办公用房,大厅入口处两侧有两个三跑楼梯通二层。二层大面积开窗,通透轻盈,采光通风好,便利阅览;其大厅为借书处,两侧设阅览室。图书馆立面一、二层之间轻重显明,立面采用高基座,“附会中国古典建筑的台基做法墙身以红柱半凸的开间来加强中国建筑的意味……以西方式的审美情趣来组合中国古典建筑元素”(32)。
杨廷宝先生应较为深入地借鉴了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在金陵女子大学校园建筑中的设计手法,采用西式现代建筑与我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相融合的风格。与金陵大学已有主要建筑相比,更多地运用我国传统建筑符号,增加梁枋、立柱等大木构件,饰以官式彩画,颇为华丽。
1959年维修门窗与檐口;1964年进行改造扩建,南翼的书库被拆除重建新楼及书库,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加建中增加了西侧的大楼;2001年维修屋顶、外墙及彩绘。
8.东北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北楼建于1935年,东西向。原为理学院实验楼,位于科学馆(东大楼)正北,北大楼东北侧(33)。
东北楼高四层,主入口朝西,在西立面二层,有栈桥与路面相通,采用与甲乙楼等宿舍楼相同的卷棚顶。不同之处在于偏北侧屋脊处设一悬山顶的“老虎窗”,与学生宿舍楼上的气窗形式不一,功用一致(图2-1-52)。
图2-1-52 金陵大学工程处绘制的东北楼南面站样(1936)
图片来源:南京大学档案馆
9.陶园南楼
南京重要的近现代历史建筑。陶园南楼建于1933年,原为金陵大学语言学校教学楼,位于南京大学南园东南隅,由美国芝加哥帕金斯建筑事务所设计,外观采用传统宫殿式歇山顶,现代式墙身,与北园建筑风格一致(34)。坐东朝西,二层,屋顶正中脊饰造型特殊。青砖墙身,明城砖基座(图2-1-53~2-1-55)。
图2-1-53 陶园南楼设计方案一层平面
图2-1-54 陶园南楼设计方案二层平面
图2-1-55 陶园南楼设计方案正立面(西立面)
该楼建筑面积1062平方米,原为金陵大学语言学校教学楼、金陵大学女生宿舍楼,现为南京大学男生宿舍楼,已修缮一新,建筑结构、格局、原貌没有改变。
10.鼓楼医院及护士学校
为增进人类幸福及便于医学预科学生实验起见,金陵大学设有鼓楼医院及护士学校各一所。但其建设并未按20世纪前十年的规划(图2-1-56)圆满实施。与金陵大学一样,鼓楼医院及护士学校只兴建了一部分(图2-1-57~2-1-59)。
图2-1-56 鼓楼医院总平面规划图
图2-1-57 医院门房
图2-1-58 门诊部
图2-1-59 大学医院(1934)
图片来源:The American Architect,1925(1):64
11.教职工宿舍楼
除上文列出的主要建筑外,金陵大学时期还建有不少教职工住房(表2-1-2),多西式独栋小洋楼,风格各异。
表2-1-2 现存原金陵大学教职员住宅一览表(37)
这些教工独立住宅依据每位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单独设计,建筑形式多样。与当今“千楼一面”的现代别墅设计形成对比,这种使用者参与设计的理念值得传承。
此后,金陵大学校园空间逐渐向外扩展,不少小住宅已拆除,但校园内外还有一些留存,如赛珍珠故居(1912),陈裕光公寓旧址(1912),魏荣爵、冯端旧居(1912),健忠楼(1912),何应钦公馆(始建于1934年,1945年重建),中山楼(1912),拉贝故居(1934),陈裕光故居(35)(1920,现为爱德基金会),李四光工作室(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冈村宁次住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为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等。这些名人故居都因其承载的历史与文化而愈加珍贵(36)。
(1)拉贝故居
江苏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34年,西方古典式。
位于鼓楼区广州路东口小粉桥1号。西式砖木结构的楼房,粉墙黛瓦,绿草成茵,花木成行。一楼为会客厅,二楼为书房和卧室,带阁楼。该宅院原为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谢家声所有,占地约1905平方米。1930年,拉贝先生调任西门子南京分公司经理,小粉桥1号成为他的办公处兼住宅,此后一直到1938年3月,拉贝先生都在此居住。1947年,谢家声赴美前将其出租给美国基督教宣教会。现为拉贝纪念馆。拉贝故居保存至今,真实地反映了他在南京的生活环境,对于研究民国时期的历史和拉贝生平具有重要价值。
约翰·拉贝(1882~1950),生于汉堡市的德国商人家庭。其因在南京大屠杀中拯救了20多万中国人而闻名,被世人尊称为“中国的辛德勒”。曾在非洲数年的拉贝,1908年起受西门子中国公司之聘,开始在中国沈阳、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经商。1931年至1938年前后,拉贝任德国纳粹党南京分部副部长。他亲历了日本军队在南京制造的大屠杀,并将其记录为著名的《拉贝日记》。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国际安全区”(图2-1-60~2-1-61),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38)。
图2-1-60 南京国际安全区总部成员合影,拉贝(中)及其故居(小粉桥1号)
图2-1-61 拉贝先生
在3.86平方千米的安全区范围内,他们建立了25个难民收容所,为约25万中国人提供了避难场所。仅在小粉桥1号拉贝住宅和他的小花园里,拉贝就保护了600多名中国难民(39)。1938年,拉贝回到德国,6月8日写信给希特勒,提交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告。之后,他甚至一度被盖世太保逮捕(4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先后被苏联和英国逮捕。1946年6月他被同盟国去纳粹化并释放,生活拮据。鉴于在南京时的功绩,他得到国民政府每月金钱和粮食的接济。1950年,拉贝于西柏林逝世。1996年12月12日,美国《纽约时报》披露了《拉贝日记》,有力驳斥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论调(41)。1997年他的墓碑由柏林搬至南京。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简称“拉贝纪念馆”)于2010年10月20日成功入选国际和平博物馆(42)。
2013年12月10日,由南京人民出资重修的拉贝纪念墓园落成仪式在德国首都柏林西郊威廉皇帝纪念堂墓地举行(43)。拉贝先生永垂不朽。
(2)赛珍珠故居
江苏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2-1-62)。建于1912年,西式古典式。
图2-1-62 赛珍珠故居历史照片
原为教员Mr.Moss宿舍。位于南大北园西墙根下,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56平方米。该楼坐西面东,砖木结构,地面二层,地下一层,四坡顶,青瓦,楼顶建有老虎窗,入口设有雨蓬,以四根古典风格的圆形立柱支撑,是一幢具有典型西洋风格的小洋楼。
赛珍珠(Pearl S.Buck,1892~1973)(图2-1-63)是享誉世界的美国文学家。她为促进中国和西方世界的相互理解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拥有双重世界、双重文化视角的赛珍珠,能够平等面对各种宗教思想,并超越各种宗教的形式束缚,形成独特的世俗化宗教思想(44)。二十世纪初,很多西方人正是从赛珍珠的作品中,形成对中国的最初印象,并萌生了对中国的好感和向往。而她的慈善事业及深厚的中国情结,至今在影响与感动着世人。
图2-1-63 赛珍珠(Pearl S.Buck)
赛珍珠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父亲为在华长老会传教士。她出生刚4个月便被父母带到中国,后在镇江和上海读书(45)。她在中国长大,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因崇拜中国清末名妓赛金花而取名赛珍珠。17岁时她回到美国进入弗吉尼亚州伦道夫—梅康女子学院学习心理学,毕业后返回中国。1917年她与美国青年农艺师卜凯(John Lossing Buck)结婚,卜凯教授农业技术和农场管理的课程,创办了金大农业经济系并任系主任,因出版《中国农家经济》等书而被视为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46)。赛珍珠则在金陵大学外语系任教,并先后在东南大学、中央大学等校兼职教授教育学、英文等课。1921年至1931年间,她任金陵大学外语系教授时和卜凯生活在这栋小楼里,备课、批改作业、莳花弄草、参与社会工作、会见中外各界人士(徐志摩、梅兰芳、胡适、林语堂、老舍等人都曾是她的座上宾),直至离开中国,一直在此居住、写作(47)。
1932年,赛珍珠凭借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获普利策小说奖;1938年又凭借“大地”三部曲、《异邦客》和《东风·西风》中“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史诗般的描述”,“为中国题材小说作出了开拓性贡献”,成为美国第一位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48)(但是,历史地看,赛珍珠显然没有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49))。1942年的《龙子》,是赛珍珠描述中国抗战题材中的扛鼎之作(50)。
新文化运动中,身处中国的赛珍珠在思想和心灵上深受冲击(51)。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她着手翻译《水浒传》,1933年出版,译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All Men Are Brothers),是《水浒传》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获得成功(52)。当时的评论家和学者都盛赞赛珍珠翻译经典巨著《水浒传》的壮举(53)。在当前的后殖民语境下,《水浒传》赛珍珠译本更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54)。这些为赛珍珠赢得盛名的作品,大都是她居住在金陵大学的这栋小楼里,边教书边创作完成的。可以说,南京大学“赛珍珠故居”这座砖砌小楼,完整地见证了她不同凡响的文学成就。相对而言,对赛珍珠文学成就的研究进程仍显得暧昧而迟缓(55)。不过,二十一世纪以来,已有较大改观(56)。“2016年赛珍珠与亚洲”学术研讨会就在江苏大学举行(57)。
(3)陈裕光故居
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建于1920年,西方古典式。
原为甘宅(教员Mr.Kelsey宿舍)。1989年,陈裕光去世后,该建筑房产权归其子女(图2-1-64~2-1-65)。
图2-1-64 陈裕光先生一家在故居前合影(1988)
图2-1-65 陈裕光及其妻子
1995年,该房产捐赠给爱德基金会,现为其办公楼。
(4)何应钦公馆
江苏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934年,由著名建筑师沈鹤甫设计,辛峰记营造厂承建。1937年12月毁于战火。1945年秋,何应钦回南京后在原址重建,翌年3月竣工。西班牙式风格。
何公馆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782平方米,建筑面积2869平方米,计有二层楼房3幢,三层楼房1幢,四层楼房7幢,另有附属平房。现仅存1幢楼房,此楼坐北朝南,高三层,坡屋顶上铺蓝色琉璃筒瓦,拱形门窗,黄墙砖柜,建筑面积869平方米。现为南大外事接待办公室,装饰一新,结构未变,基本上保持着原有的风貌。该建筑构思新颖,陈设考究,环境优雅、宜人。
何应钦(1889~1987)(图2-1-66),字敬之,贵州兴义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1924年任黄埔军校总教官,参与组建国民党军队,在国民党军政界中有“黄埔系的保姆”之称(58)。因1935年7月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使中国北方大片国土沦入日本之手,而遭人诟病。西安事变中力主出兵,图谋以汪精卫、何应钦等组织亲日政府(59)。抗战期间历任参谋总长、中国战区陆军司令、联合国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团长等职。
图2-1-66 何应钦
1945年,何应钦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军投降(60)。后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长。李宗仁任代总统时,出任行政院长。国民党内战失败后赴台,何应钦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87年逝世于台北,著有《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
其本人则堪称台湾旅游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61)。
(5)陈裕光公寓旧址
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建于1912年,西方古典式,原为17号教员宿舍。1927~1951年为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使用。现为工程管理学院办公楼。
陈裕光(1893~1989)(图2-1-67~2-1-69),字景唐,南京人(62)。1927年受聘为金陵大学校长始,连续任校长达20余年,他既是中国教会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也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被公认为我国教育界的元老之一。
图2-1-67 陈裕光
图2-1-68 陈裕光先生
图2-1-69 陈裕光先生
陈裕光对教会大学的“中国化”具有开拓性贡献(63)。他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服务社会办学理念(64)。将“诚、真、勤、仁”定为金大校训,兼顾学生文化课和课外生活管理,开展“四H运动”和提倡“四种生活”,对金陵大学的组织管理方式进行大胆的革新,采取许多卓有成效的办学措施,使金陵大学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等学府(65),为金陵大学赢得了“钟山之英”与“南国雄”的美誉,也将自己的名字永远铭刻在金陵大学的历史上(66)。
任职期间,他以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治校才能和献身教育的精神,为金大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卓著业绩,使金大成为全国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并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也因此而蜚声海内外,先后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名誉奖章和美国南加州大学名誉教育博士(67)。1932年8月4日,任中国化学会首届会长(68)。1989年4月19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6岁(69)。
2014年,研究陈裕光先生生平的专著出版(70)。
(6)魏荣爵、冯端旧居
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历史建筑)。建于1912年,西方古典式,现为南园保卫处办公楼。
建筑坐北朝南,高二层,建有老虎窗,占地面积22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平方米。原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一级教授魏荣爵、冯端旧居。
魏荣爵(1916.9~2010.4)(图2-1-70),湖南省邵阳市人,清代著名学者魏源的后裔,其祖父魏光焘曾任晚清两江、云贵等地总督,又是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的创办人之一。其父书法家魏肇文早年留学日本,是蔡锷将军的表兄弟和同窗好友,曾做过同盟会湖南支部长及国民议员,师从后来的两江师范学堂第一任总监李瑞清(原是魏光焘的幕僚)(71)。
图2-1-70 魏荣爵先生
1937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物理系,1938年起,任教于重庆南开中学;1942年起,任教于重庆金陵大学理学院。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并于1947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72)。民盟会员,南京大学声学所教授,中国著名声学家。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魏荣爵先生任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至1984年卸任,任期33年,成为中外物理系历史上任期最长的系主任(73)。
他在南京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声学专业,建立了消声实验室和混响实验室(74)。最早提出用语噪声法测量汉语平均谱,研究了混响及噪声对汉语语言通信的影响。曾任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美国声学学会会员;国际非线性声子、声学教育等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冯端(1923.6.11~)(图2-1-71),生于江苏苏州,祖籍浙江绍兴。物理学界泰斗、教育家,曾任中国物理学会会长。1946年7月毕业于中央大学理学院物理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75)。197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76)。
图2-1-71 冯端先生
冯端教授在南京大学执教的40多年中,几乎教遍了物理学的各个分支,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从实验课到理论课(77)。冯端在体心立方难熔金属内位错的研究中,合作发现了浸蚀法位错线成象规律,并主编了中国第一部《金属物理》,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电子束浮区区熔仪,成功地制出了钼、钨单晶体。近年来致力于凝聚态物理学研究,著有《凝聚态物理学新论》等(78)。2003年和2004年,两次因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国际编号为187709的小行星命名为“冯端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7)健忠楼
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历史建筑)。建于1912年,西方古典式。
原为钦宅(教员Mr.Keene宿舍)(图2-1-72~2-1-76),坐南朝北,砖木结构,西式风格,地上二层带老虎窗,建有地下室,建筑面积593平方米。后因香港晓阳慈善基金会林健忠先生捐资修缮,而冠名“健忠楼”。
图2-1-72 The Keene Home(1920)
图2-1-73 健忠楼一层平面图
图片来源:南京大学档案馆
图2-1-74 健忠楼一层平面图局部
图片来源:南京大学档案馆
图2-1-75 健忠楼三层平面图
图片来源:南京大学档案馆
图2-1-76 健忠楼图纸(立面图)
图片来源:南京大学档案馆
(8)中山楼
南京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2-1-77)。建于1912年,西方古典式。
图2-1-77 中山楼(1946)
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是一幢西式风格的别墅。该建筑高两层,上有老虎窗,坐北朝南,灰色墙面,红色屋顶,砖混结构。一楼有柱式外置门廊,二楼有简易阳台,房顶有三个并排而立的老虎窗,其外表为红色,甚是引人注目。目前,该建筑基本上保持原有的建筑风貌,基本结构也没有改变。原为12号教员宿舍。据说,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一度居于此地。1949年后,该建筑为南京大学使用管理,曾经作为南大财务处,现为南大学生处所在地。
图2-1-78 孙中山先生
(9)罗根泽旧居
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图2-1-79~2-1-81)。建于民国时期,西方古典式。
图2-1-79 罗根泽旧居平面图(1919年4月)
图片来源:南京大学档案馆
图2-1-80 罗根泽故居东立面图
图片来源:南京大学档案馆
图2-1-81 故居西立面图
图片来源:南京大学档案馆
原为金陵大学教员宿舍。坐东朝西,地下一层,地上二层,建有阁楼,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95平方米,建筑面积282平方米。该建筑系当代著名学者和文学评论家罗根泽的旧居,现为南大国有资产管理处办公楼。该建筑基本保持原有风貌(有加建部分),保存较好。
罗根泽(1900~1960),字雨亭,直隶深县(今河北深州市)人,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尤以诸子、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文学史为突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罗根泽先生就发表过类似古代文学理论向现代文学理论转换的意见,开一代之先(79)。
1925年考人河北大学中文系,1927年考取清华研究院国学门,师承梁启超、陈寅恪;后又考取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师承冯友兰、黄子通。1929年于三处皆毕业。历任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校教授(80)。
1932~1937年,主编《古史辨》第四、六册,为“古史辨派”重要成员,学术影响较大3。《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他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一部巨著,已完成先秦两汉、魏晋六朝、隋唐、晚唐五代四个部分(81)。专著有《乐府文学史》《中国古典文学论集》等。
(10)李四光工作室
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建于民国年间,西方古典式。
李四光工作室为独立式楼房,地上二层带阁楼,地下一层,坐西朝东,正门前有石台阶,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建筑面积420平方米。据了解(82),该建筑原为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南京的工作室,产权系南京市房产局,由南京大学代管。现为南大艺术研究院办公楼。该建筑原貌、结构格局没有改变,基本无损,保存状况较好。
李四光(1889~1971)(图2-1-82),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我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英国伯明翰大学科学博士,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博士(83)。历任北京大学、中央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地质工作计划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等职(84)。他曾用地质力学的观点分析我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的大发现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85)。他还运用地质力学原理和方法,进行地震成因和地震预报研究,亦为重要贡献之一(86)。
图2-1-82 李四光先生
李四光对地学的杰出贡献是多方面的:创建了中国微体古生物分支学科和中国第二个古生物研究中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瞻远瞩地统一了南北“三古”;适应古生物资源大国和学科队伍历史特点,及时调整了学科布局和地区布局,成为中国古生物学的总设计师(87)。李四光的精神,是值得所有地学工作者学习与倡导的(88)。
(11)金银街2号民国建筑
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建于1936年,西方古典式。曾为冈村宁次寓所,现为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办公楼。
冈村宁次生于1884年,日本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毕业,日军投降前中国战区最高负责人(89),侵华战争主要战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最终逃脱惩戒(90)。
何应钦与冈村宁次关系特殊(91)。令人深思的是,其交出的军刀,被何应钦作为礼品赠送给了美国MRA运动(即和平运动,1938年发起组织)的创始人李普曼博士(92)。
(12)金银街4号民国建筑
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建于1936年,西方古典式(德式)。曾为冈村宁次寓所(93),现为中华文化研究所办公楼。
(13)北园统战部小楼
历史建筑遗产。建于1912年,后加建。西方古典式,附属平房为中式。
原系教职员Mr.Williams的宿舍,解放后为工人之家。现一层为统战部办公室,二层为南大学报办公室。其附属平房(建于1937年)于1951年作为交谊室,现为会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