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徐兴无

任何一所大学的本科课堂教学,都要随着知识内涵和教学手段的更新而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改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当下中国高等教育“以本为本,植根课堂”,打造“金课”的基调中,中国的高校主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培育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二是变革教学方式,有所谓“线下课堂”、“线上课堂”、“线上线下混合课堂”;三是打造精品教材,“精品”是一个流行词汇,应该指有内涵、高等级的产品,包括文化产品。这三方面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

但是,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培养目标,其课堂教学的三个方面各有其规律与特点。汉语言文学是基础性人文学科,按照英国学者托尼·比彻和保罗·特罗勒尔所著《学术部落及其领地》中形象的学科分类,属于所谓的“纯软科学”,其知识带有整体性和有机性的特点,关注事物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包含着人的主观色彩以及价值观与信仰,本质上是人类对世界的理解或阐释,因而涉及的领域广,问题分散,甚至很难有共识。上述特点,决定了人文学科的主要传授方式就是讲学与讨论,古人叫做“讲习”、“讲论”或者“讲辩”。“讲”的本义,就是不同观点与思想的商议,《说文解字》曰:“讲,和解也。”段玉裁注曰:“不合者调龢之、纷纠者解释之是曰讲。”从孔子、苏格拉底这些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思想家开始直到现代大学的人文学科教育,无不如此,既古老,又现代,即便线上课堂也应设计讨论的场域,但终究不如面对面,“见而知之”。这和具有普遍性、规律性、客观性的知识传授不同,后者主要通过验证事实、计算推理、技能训练等方式教学。

因此,尽管不需要很多物质条件的支撑,人文学科的教学永远是成本最高的教学,因为它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最为苛刻,所以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这里的人,指的是知识渊博、富有智慧而且能以人格和道德魅力影响学生的师长。人文学科的教学方式,绝不是一两本教材、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或一个PPT、一教室的学生、一两张考试卷子。人文学科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真正地将“一言堂”改进为“多言堂”,由集中讲授与平行小班研讨共同构成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只有学会聆听不同的声音,才能提出问题;只有学会与他者对话,才能克服偏见;只有学会自我陈述,才能主动学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样的理想绝不是什么先进的教学改革理念,而是大学人文学科教学方式的“题中之义”和“应然”的状态,只是当下的“实然”状态,与此相差甚远。作为研究型大学的人文学科,如果具备师资基础和教学投入能力,与其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还不如让课堂教学回到其“应然”状态。

随着知识信息的网络化和云端化,人文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必须由获得与掌握系统化知识或纯粹的信息,转变为培养问题意识、提升理解与阐释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水平要从讲授技巧的提升转变为讲授内容的提升:集中讲授讲得少,讲得精,讲成有新意有深度的学术讲座。还要求教师从一个讲授者转变为训练者与组织者:在平行小班研讨课上和助教一道,向学生抛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提供研习材料与书目,训练、督促学生开展阅读、讨论、报告,辅导课程论文、习题训练,管理学生的学习环节和评价环节;既要避免漫谈式的研讨,又要避免小班化的“一言堂”。

传统的中文本科专业,以通史、通论和作品选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形式,旨在传授系统的知识和经典作品的内容。现在看来,这些常识性的知识只能是工具性的,起到接引和背景坐标的作用,而不是教学内容的主体。如果以问题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就要围绕问题设计一系列的研讨活动与研究课题,这就需要有面向“应然”的课堂教学,并为其提供示范的教材。早在2006年,南京大学就已经规划编纂文史哲等人文学科本科专业的“大学研究型课程专业系列教材”,由周宪教授担任总主编,并出版了其中“中国语言文学类导引系列”8种,部分教材如《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导引》、《文学理论研究导引》等已经在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学中使用,受到师生们的广泛好评,作为“中文本科专业研究型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果之一,荣获2009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随着一流学科建设的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南京大学文学院自2018年起,对汉语言文学本科和戏剧影视文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行全面提升计划,实施集中讲授与平行小班研讨教学,编纂了《核心课程助教手册》,各核心课程的任课教师也编纂了《小班研讨教学资料汇编》、《学生研讨会论文集》等,边实践边总结,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决定对2006版“中国语言文学类导引系列”8种的内容进行改编,有的重新编纂,有的修订三分之一以上的内容并修改体例,经过各专业一年的努力,推出这套新编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研究导引”教材。

这套教材的编纂思路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以问题建构教材的内容体系。在每门课程的知识领域内,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与科研成果,提炼最主要的问题集群。这些问题既是本课程的核心知识集群,又是本学科基础性或前沿性乃至带有方法论启示性的科研课题。通过对问题的发现、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

二、围绕问题,选择具有权威性、文献性、可读性与引导性的经典学术文献。通过对这些典范性文献和研究方法的解析,训练学生把握或体会研究方法和理论。

三、设计研讨、研究和课外延展学习的方案。这些方案,既可以为平行小班研讨课程提供参考,又可以为本科生的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提供前期训练,甚至对研究生的学习也具有参考价值。

梁启超先生说过:“教科书死物,教员所讲则活物也。”在人文学科中,任何教材都是知识或学术的“导游图”,在使用时,既不能指定教材,也不能“照本宣科”,绝不能将“导游图”当成在场的体验。因此,我们将这套教材定义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它的目的只是“导引”而已,老师和学生可以参考教材的体例与功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自行拓展问题,选择研讨文献,设计研究方案,深化、更新教学内容。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教材能够帮助、启发师生进入学术对话的场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从而创新中文本科专业教材的形式。更希望广大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对这套教材提出批评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