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音韵

导论

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学问,包括历史语音学的基本理论和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和等韵学等分支学科。

上古音,是指以《诗经》音为代表的周秦两汉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研究上古音的学问,称为“古音学”。传统古音学研究,主要是进行古韵分部研究,相比之下,人们对古音声母、声调的研究开展得不够。古音学的研究,导源于宋明。宋吴棫、郑庠开始探索古韵分部,明陈第彻底廓清唐宋“叶音”说的迷雾,明确提出古今音异的观点,为古音学的健康发展扫清了道路。清初顾炎武离析唐韵,客观归纳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韵字,分古韵为10部,为古韵分部奠定了基础。清段玉裁将《说文解字》的谐声系统跟《诗经》韵部互相参证,提出“谐声声符相同者古韵必同部”说,创立执简驭繁的古韵研究方法。清戴震以等韵学原理观察古韵结构,将古韵分为阴、阳、入3类,表现古韵的系统性。清孔广森阐明“阴阳对转”之理,说明古韵通转现象。发展至近代,章太炎(炳麟)、黄季刚(侃)分别总结古韵分部考古派与审音派的研究成果,章氏由脂分出队,定为23部,晚年又合冬于侵,改为22部;黄氏则主张阴、阳、入三分,分古韵为28部。其后,黄永镇、钱玄同由黄侃萧部分出觉部,王力又主张脂微分部,于是得到古韵30部。

传统古音学关于声母(纽)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古籍异文、又读(异切)、读若、声训、谐声偏旁等材料,在传统三十六字母的基础上加以合并。清人钱大昕,近人章太炎、黄侃、曾运乾、钱玄同等各有贡献。钱大昕证明古无轻唇、重唇和舌头、舌上的分别,其说见于《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和《潜研堂文集》中。章太炎取钱氏“古无轻唇、古无舌上”说,又创“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因分古纽为五类21个。黄侃取钱、章等之说,依据等韵学原理来确定古本韵本声,定上古声母为19纽,即影、晓、匣、见、溪、疑、端、透、定、泥、来、精、清、从、心、帮、滂、並、明。曾运乾作《喻母古读考》,首倡“喻归匣、喻归定”说。钱玄同作《古音无“邪”纽证》,提出“邪纽应归定纽”。王力提出“上古音三十二声母”说。

关于古音声调,明陈第观察到《诗经》中平仄常可通叶,首先提出古人未辨四声的主张。顾炎武又提出古音“四声一贯”的观点,以为古音一字可有三声或四声,随意变读。他们未能客观分析上古调类与中古调类的出入异同,仅从中古四声观察上古声调,从四声通叶的现象,以偏概全,看法未免片面。段玉裁首倡“古四声不同今韵”,并提出“古无去声”的论断。后来王力又提出,上古声调分为平入两类,每类又各分长短,即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后来演变为平上去入四声。较多学者认为上古音已具平上去入四声。上古音声调问题有待继续研究。

中古音,是指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隋唐宋读书音。研究中古音的学问,称为“今音学”。今音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上古音和现代汉语方言的研究,具有沟通古今、折合南北的作用。由于缺乏描写工具和科学方法,传统音韵学未能对今音的声母、韵母、声调的音值进行研究和构拟。

近代音,即近代汉语语音。近代汉语北方方音(即北音)以元代周德清所编《中原音韵》语音系统为代表。研究北音的学问称“北音学”。北音学建立于20世纪初。1918年前后,钱玄同在《文字学音篇》里首次强调研究《中原音韵》的重要性,把北音学引进音韵学教学领域。1932年,罗常培发表《中原音韵声类考》。同年,赵荫棠成《中原音韵研究》一书,奠定了北音学的基础。1946年至1948年,陆志韦在《燕京学报》上连续发表了9篇论文,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古官话语音史。60年代初,赵遐秋、曾庆瑞、李新魁等就《中原音韵》问题作了深入研究。80年代初,杨耐思、李新魁、宁继福等发表了研究《中原音韵》的专著,并有一大批年轻学者对各种近代汉语语音资料进行了研究。罗常培、蔡美彪刊布了《蒙古字韵》和其他八思巴字材料,介绍了前苏联学者龙果夫的有关研究成果,照那斯图、杨耐思写了一些关于八思巴字对音材料的研究文章,进一步丰富了北音学的研究内容。

等韵,是系统分析汉语语音结构的一种传统方法,包括字母、等呼、韵摄、等韵门法等方面的内容,等韵图则是所有这些内容的集中体现。等韵学,就其历史顺序言,可分为“宋元切韵学”和“明清等韵学”两部分,都是以音节表为主要方式对汉语字音进行分析的一门科学。所以王力先生曾直截了当地说:“等韵就其狭义说,是关于韵图的科学。”(《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4页)我国现存最古的等韵图是《韵镜》,其次是《切韵指掌图》、《四声等子》等。这些等韵图对于研究中古音和音韵学史均具有重要价值。

由于音韵学是中国历史上很发达的一门传统语言学,前人已经研究了一千多年,近代又引入西方语言学理论,使研究不断拓宽,更加深入,因此其内容丰富,资料繁多,要掌握它颇有难度。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出发,大学本科阶段应当先打基础,学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即了解音韵学的名词术语体系,粗知《切韵》音系及其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我们选编了五篇著名论文。《反切》、《说清浊》这两篇文章主要论述了音韵学的名词术语体系。反切拼音法的出现,标志着古人对汉语音节的分析达到了自觉的程度,这是音韵学作为一门学问的开始。王力先生《反切》一文,全面介绍有关反切拼音的知识。《说清浊》则集中论述音韵学一些重要的名词术语的来源、它们的最初意义以及在音韵学中的含义。另外两篇《陆法言的〈切韵〉》和《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介绍了两种音韵学上最重要的韵书:中古的《切韵》和近代的《中原音韵》。《陆法言的〈切韵〉》全面地介绍了《切韵》的成书、编者、编排体例、《切韵》系列韵书和《切韵》的重要意义。《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全面介绍了近代语音史上重要韵书《中原音韵》,作者多年研究《中原音韵》,自成一家。这篇文章全面介绍了《中原音韵》一书的成书、作者、编排体例、语音系统和研究《中原音韵》的重要意义。这两篇文章可以帮助初学者粗知《切韵》和《中原音韵》等重要韵学典籍,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