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主要创新
1.3.1 技术路线
(1)基于已有文献,研究首先对省直管县改革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梳理。其一,在对省直管县进行改革背景和实践进程梳理的基础上,解析了改革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域民生改善的重要意义;其二,基于压力式分权视角,并借助对县级财政压力的分析阐释了省以下财政体系中财政收入分权和支出分权发挥作用的机制。
(2)基于理论层面的研究,借助计量工具进一步论证了省直管县改革是否有助于经济绩效提升和民生性支出改善,以及财政分权如何发挥调节其制度绩效的作用。特别地,在实证中的研究进一步检验了省直管县在民生性支出改善中是否对转移支付失灵存在“纠偏”的效果。
(3)在实证基础上,本研究更进一步检验了省直管县改革在不同类别县域中的适用性,为如何实施“分类指导、分类改革”,为有层次地推进改革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见图1.1)。
图1.1 技术路线图
1.3.2 研究的创新性
(1)以深入挖掘省以下具有分权特征的改革推行方式为切入点,基于对县级财政压力的分析构建了改革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实证研究了向县一级的分权如何在省直管县改革中发挥影响县域发展的调节性作用:改革中以省内分税制贯彻为代表的财政收入分权的深化,有益于县级民生性财政支出占比提升,而改革中以对“市管县”体制的突破为代表的财政支出分权的深化,有益于县域经济绩效提升。弥补了已有研究较为重视研究改革成效而忽略改革推行方式及其传导作用机制的不足。
(2)通过建立差异化的分析框架和地区适应性的分类研究,验证了省直管县改革在省域内会因试点县具体条件的不同而出现对改革效应差异的判断,并按试点县条件分类后进行了模型构建。弥补了已有研究多在理论层面进行改革制约因素探讨的不足,在实证层面为“分类指导、分类改革、分类推进”省直管县提供了有效依据。
(3)基于对县级财政压力的剖析阐释了省以下政府间关系,据此在研究建议中提出省直管县改革促进县域发展的本质在于建立中央为设计者、省级政府为指导者、市级政府为利益平衡者、县级为执行受益者的“哑铃状”纵向治理结构,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