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论》年刊(第十七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工农业部门资本原始积累的新中国考察——基于《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分析

胡莉娅胡莉娅,女,1997年9月生,南昌市人,江西农业大学2018级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谢元态谢元态,男,1955年3月生,江西上犹人,江西农业大学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资本论》与转型经济。

摘要:本文运用《资本论》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并结合总量与利润率指标,分析新中国工农业两大部门的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部门1983年已全面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其特点:改革开放前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方式获得积累;主要通过巨大的工业品交易量而加速实现资本原始积累;改革开放后大量外资和劳动力的流入助推工业资本加速积累。农业部门至今尚未全面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其特点:小规模生产而难于形成资本积累;劳动力大量流出而延缓资本积累;地区之间投入产出比不平衡而抑制资本积累。

关键词:资本原始积累 农业部门 工业部门 《资本论》


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事实,很容易让部分国人忘乎所以。客观认识工农业部门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利于冷静认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利于清醒认识全面实现现代化和中国梦的重点和难点仍然在农村。

一、理论阐释:资本原始积累的概念与规范解读

(一)概念释义:《资本论》和西方经济学对“资本原始积累”的不同认识

1. 《资本论》对于资本原始积累的经典解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原始积累的经典解读是多方位、多角度的。

从单个商品生产者的角度,马克思指出:“单个商品生产者手中一定程度的资本积累,是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前提。”紧接着又提出“这种积累可以叫作原始积累,因为它不是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的历史结果,而是这种生产的历史基础。”马克思从单个商品生产者的角度,将资本原始积累作为生产的历史的基础而将其普遍化,并未将其特殊化即资本原始积累不需要特定的条件以及背景。

从资本积累与资本原始积累的关系角度,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七篇中用了较大篇幅论述二者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也就是说,原始积累是资本积累的基础,原始积累的最终目标是将货币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货币以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后用于扩大再生产,从而又加剧对劳动力的剥削,社会逐步资本主义化。因而资本原始积累是从封建时代走向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过渡。

从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角度,马克思指出:“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这表明原始积累是将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一方面,市场上大量的生产资料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生产者由于缺乏生产资料为了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不得不转向劳动市场出卖自己的劳动能力。拥有大量资本以及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通过在劳动市场雇佣工人,在工资这块遮羞布下对劳动力进行剥削,以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或绝对剩余价值,进而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从这个角度来看,资本原始积累又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断促使生产者和生产要素相分离的历史过程。

2.西方经济学对资本原始积累的一般解读

西方经济学理论对资本原始积累的一般解读源于对资本的解读。西方经济学者历来认为,资本是指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其作用与劳动力是等同的,仅是投入生产资料的一部分;认为资本增值的目的仅是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资本家通过工资的形式对劳动力的机会成本进行补偿;认为在要素市场只是买卖双方之间的博弈,劳动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分配自己的劳动时间以及休闲时间,因而在要素市场是不存在剥削的。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比较接近“资本原始积累”的解读是以索洛为代表的增长理论。

该理论提出于20世纪60年代,突破了之前的理论对于资本和劳动的不可替代性的描述,把技术进步因素作为外生变量,形成了劳动、资本和技术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积累增长的模型。但是在这个理论中,资本积累与劳动力增长以及技术进步一样,只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并且认为人均资本存量可以促进人均产出的增长,而只有技术进步才能实现人均产出的永久性增长。

(二)规范解读:关于新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讨论

1.关于新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观点综述

纵览我国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文献,学者们对新中国资本原始积累有着不同的看法:许惠民许惠民.关于马克思的资本原始积累理论——兼谈我国的资本原始积累[J].思想战线,1987(3):13-19.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存在任何资本原始积累;王向成王向成.论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和现实[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2):44-47.指出资本及其原始积累活动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吴学飞吴学飞.资本原始积累的不同形式及其价值[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97-99.却认为,资本原始积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不同国家都会存在着资本原始积累,只是在形式上会有所不同;相丞相丞.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理论发展概述[J].学理论,2013(11):10-11.指出我国存在资本原始积累,我们应当正视这一问题。有一种较为极端的观点认为,“资本原始积累又是所有国家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只要有私有制,就必然存在着资本的原始积累”——笔者同意这一观点,但绝不同意作者反逻辑的推论——“企图过早地消灭或废除私有制,都必然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潘石.当代中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必然性及现实基础[J].当代经济研究,2006(7):44-48,73.

笔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随着封建剥削制度的瓦解,暴力与掠夺的原始积累方式不复存在。但是,作为一般基础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起点,只不过它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实现方式及其特点不同。下文基于这一基本观点展开以下论述:

2.关于新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分析

新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

改革开放前的30年,又可以分为过渡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大改造阶段,由于新中国成立前刚刚经历了战争,其经济仍处于过渡时期,各部门积累较为缓慢,市场仍未自由化导致无法达到资本原始积累的实现条件。农业部门1950年实行的土地改革,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虽然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但仅仅是“休养生息”性质的,还谈不上“资本原始积累”。“一五计划”开始的计划经济时期,为了尽快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我国学习苏联采取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工业部门通过价格“剪刀差”获得启动资本,加快工业部门原始积累的速度。但农业部门却因“剪刀差”而做出了20多年的巨大牺牲或贡献,因而延缓了农业的资本积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逐渐转变成市场经济。就整个国民经济体系总体而言,政策的放宽为资本原始积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了我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一方面,市场自由化加速了资本在各部门与各地区之间的转移。大量资本的引入以及劳动的流动在改革开放初期有效地提高了各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工业以及服务行业的兴起又进一步拉动了劳动力在三个部门之间的转移。私营企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外资的投入,使得人们收入的来源增加。另一方面,户籍制度的改革加快了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流动,户籍制度的不断松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为城镇工业、服务的发展增添动力。同时,国有企业员工的下岗又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数量。主要是这两方面原因,加快了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资本积累。

《资本论》中指出利润率是资本发展的起点,通过利润率可以有效地衡量一个部门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下文将通过利润率定量分析工农业两大部门是否能够通过自身的积累进行扩大再生产这一标准,来判断工农部门是否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并总结两部门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各自呈现出的特点。

二、定量解读(一):新中国工业部门的“资本原始积累”及其特点

(一)工业指标的构建与分析

先看工业部门利润率。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对于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进行了阐述,因此本文利润率的计算运用马克思的计算方式,利润率=利润总额/(不变成本+工资)×100%。表1为1953—1985年我国工业利润率的情况。

表1 1953—1985年我国工业利润率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6》数据计算所得。

表1表明:1953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工业部门的利润率一直都是维持在10%以上。“一五”计划提出以后,1958年的利润率在1953年的基础上提升了4.37个百分点。虽然在1963年与1968年利润率有较大幅度回落,1973年回升至15.95%。以此为重要转折点,此后逐年小幅回落,1983年降至10.65%,此后的利润率基本上都是保持在10%以下的正常水平,完全符合《资本论》关于利润率逐渐下降的规律。

再看工业发展速度。表2为1953—1985年工业发展整体状况,其中包括工业增加值(亿元)、年增长率(%)和工业占GDP比重(%)三项核心指标。总体来看,这30余年我国工业部门发展形势较好。

表2 1953—1985年工业发展整体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6》数据计算所得。

说明:增加值与年增长率都是以上一年为基期。

从表2年工业增长率指标可见,1953—1963年由于大量的农业资本积累通过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转移到工业部门,推动着工业超高速发展。1968年逐渐回落到比较正常的发展速度。从表2工业增加值指标看,1973年开始几乎是年均百亿元甚至年均千亿元的规模增长,说明在“以工业为主导”发展战略经过了前20年铺摊子,1973年开始进入良性高速增长阶段。从工业占GDP比重来看,1973年达到了43.1%的占比已经超过了农业部门的33.5%,依据发展经济学家霍夫曼“工业化阶段论”划分标准,说明我国已进入初步工业化阶段,并进一步说明我国工业部门的资本原始积累在1973年前后已经基本完成。

1973年工业部门基本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已经开始能够通过自身的能力实现扩大再生产,并为后续工业部门做大做强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1973年后,工业总产值一路飙升,1983年突破6000亿元,1985年达到了9716亿元。1983年我国的钢、水泥、化肥、布和主要能源等工业产品产量均已步入了世界前列。

(二)新中国工业部门“资本积累”的特点

1973年我国工业部门的资本原始积累基本已经完成。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工业部门资本积累有以下特点:

特点一:改革开放前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方式快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资本原始积累特点首先在于资本获得方式的独特性。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政府相关的政策扶持下,工业资本部门快速发展,大量的农业积累通过压低农产品价格的手段,以工农业部门之间的产品价格“剪刀差”方式将农业资本转移到工业部门,以满足开启工业部门的最低资本。政府部门通过财政政策等方式将社会资本在两个部门之间进行分配以及调整,以满足工业发展的最低限额。

特点二:主要通过巨大的工业品交易量而加速实现资本原始积累。我国早期的工业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在生产上具有一定的特点:即使是在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大量人力以及矿资源一经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一方面,工业产品作为大宗商品,不同于传统消费资料,工业产品面向的客户数量少却集中,单次购买量大,便于运输以及出口,主要的需求方是企业、政府、机构、组织等,大众消费较少。因此,价格波动相对较为稳定。另一方面,工业产品在销售时由于目标客户较少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相比其他产品较少,对于生产者而言具有一定的保障,同时客户数量集中购买量大,需求数量稳定,一般情况下所面临的自然风险较小,虽然每次预付的资本金额较大,但是周转速度较快,有利于扩大再生产发展工业部门,实现资本原始积累。

特点三:改革开放后大量外资和劳动力的流入助推工业资本加速积累。改革开放后,大量外资引入增加了工业部门资本的来源,从而促进了工业部门的快速发展;1978年开始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使农村劳动力逐步自由流入工业部门,大大降低了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成本,从而助推了工业部门资本的加速积累。表3为1978—2015年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和工业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

表3 1978—2015年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和工业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6年中国劳动工资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经济数据库》。

说明:“*”表明1980年实际利用外资额数据实为1983年数据。

从实际利用外资额可见,改革开放后的40多年,我国外资利用额超高速的发展。从1990年的102.9亿美元至2010年的1088.2亿美元,2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数额实现了十倍的增长,大量外资不断转向工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等助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国家统计局《2016年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2012—2015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连续三年实现了20万亿元以上。

《2016年中国劳动工资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1977年工业劳动力人数占比仅为14.81%。从工业劳动力人数占比来看,1978年后工业劳动力人数占比一直维持着增长的趋势,虽然在1995年后有所回落但是2000年后又呈现上升的态势。我国劳动力人数基数大,世界经济发展数据库显示:2015年我国劳动力人数约为7.8亿。2015年相比1978年上涨了12个百分点,在劳动力总数基数较大的前提下,大量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资本加速积累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定量解读(二):新中国农业部门的“资本原始积累”及其特点

本文参考相关文献发现,现阶段关于农业资本部门原始积累的指标大多是从总量进行分析。严海蓉严海蓉,陈义媛.中国农业资本化的特征和方向: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资本化动力[J].开放时代,2015(5):49-69,6.提出了通过农村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口总量可以用来衡量资本原始积累的程度;邹健明邹健明.发展的起点是资本的原始积累[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1,13(3):25-27.通过经济总量以及农业工业部门的GDP之间的差额分析我国资本积累的状况,并指出我国已经完全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本文在总量指标的基础上,借鉴马克思利润率的计算方法,分别从绝对量与相对量两方面来衡量农业部门资本原始积累情况。

(一)农业指标的构建与分析

我国农业部门的发展主要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土地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将减租减息的政策过渡到平分土地的政策,主要以恢复经济为主,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1982年公布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后中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这一制度在当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总体而言,改革开放前的农业部门相比工业部门发展较为缓慢,无法实现资本原始积累。表4为1952—1978年农业部门劳动力人均粮食产量与工农业年增长率。

表4 1952—1978年农业部门劳动力人均粮食产量与工农业年增长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人均粮食产量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人均粮食产量总体上维持着上升趋势,但增长缓慢。1957—1962年,农产品产量存在明显下降的阶段,人均粮食产量仍不稳定。此外,1949—1978年,农产品人均产量增幅不到一倍,工农业增速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不同于工业部门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开始的高速发展,农业部门的人均产量增长平缓,人民公社的生产方式,社员与社员之间平均分配的方式极大地抑制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导致1962年人均产量相比1952年减少了37.05千克,直到1970年农产品人均产量才恢复至1952年的水平。此外,原本较少的农业积累在产品“剪刀差”的方式下几乎全数转移到工业部门。因此,农业部门在改革开放前不存在资本积累。

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外资引入第二和第三产业,城市的发展导致大量的劳动力由农业转向工业以及服务业,农业部门由于劳动力与技术的缺乏,发展较为缓慢。本文利润率所采用的公式为:每亩(1亩=666.67平方米,后同)农产品利润率=利润额/投入资本总量×100%,其中投入资本总量包括每亩所需要投入的固定资本、所需花费的劳动力工资和肥料等流动资本。本文分析的农业部门的产品主要是包括稻谷、小麦、玉米、棉花、甘蔗、大豆和花生。表5为1978—2017年我国平均每亩利润率。

表5 1978—2017年我国平均每亩利润率

表5(续)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2017年农业统计年鉴》。

改革开放后,农业部门的利润率上升分为几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提高了当时农业部门的生产积极性,一度上升至4.80%;但1990年后农业利润开始下降,1999年降至0.45%;2001年加入WTO,2006年农业税取消后,农业利润率再一次稳定上升,2010年上升至5.33%;但在此之后又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从整体来看,虽然农业部门在部分年份有增长的趋势,但是利润率大多维持在4%以下,2014年以来都是负增长,这也表明现阶段农业部门发展非常不稳定,无法实现稳定的扩大再生产。

此外,国内粮食供给总量存在着下降的趋势,国内粮食市场中进口粮食所占比重较大。2015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后,在改善产能过剩的问题的情况下,也加剧了农民生产的压力,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户盈利减少,加剧了国内农产品行业不景气的问题。据相关统计年鉴数据可知,我国2016年的粮食进口量为11468万吨,约为当年粮食总产量的1/6,是当年出口量的60.36倍。农产品行业不景气和大量农产品的进口,都会引起国内粮食价格的波动,势必严重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最终必然影响农业资本原始积累的总体水平。

综上所述,现阶段农业部门的资本原始积累并未实现。主要原因在于:从总量来看,2016年人均粮食产量由1952年144.05千克上升为223.5千克,增幅不到两倍;从利润率来看,改革开放以后利润率的增长并不稳定,近几年的利润率甚至为负数。此外,国内农产品供给的不稳定进一步抑制了农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因此,目前我国的农业部门资本原始积累并未实现。

(二)新中国农业部门“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

从上述总量可以看出,新中国农业部门至今尚未全面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且有以下特点:

特点一:农产品自身小规模生产而难于形成资本积累。受到早期农耕文化的影响,我国的农业在方式上依旧以小规模生产方式为主,技术的有限性加上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其产量极易受到洪水、干旱以及虫灾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产量变化极易影响市场上农产品的价格,早期传统农业以自给自足为主这导致早期农业部门的资本积累较少。新中国成立早期,政府部门强行压低农产品的价格,将大量农业部门的资本积累转移至工业部门,进一步抑制了农业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农产品产量有所提升,与西方规模化生产相比,我国的农业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不具备优势。世界市场开放以后,大量农产品的进口加剧了国内农产品生产者的竞争压力,国内传统生产方式下的农产品市场份额逐渐萎缩,虽然政府部门越来越关注农业部门的发展,通过最低限价等方式用以保护我国的农业。一方面,小规模生产的农户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补贴以及自有资本,这不足以扩大生产以及加大技术的投入,导致开放市场上份额逐渐萎缩;另一方面,主要依靠政府补贴进行生产的农产品会由于缺乏竞争而缺乏内在发展动力,国内粮食进入国库,国际粮食进入市场将会导致国内粮食生产在市场上的进一步萎缩。由于国际上对于补贴的敏感性,国内农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会由于存在着补贴而承受高额的税收壁垒,从而无法进入国际市场而减少了资金来源。

特点二:劳动力大量流出农业部门而延缓资本积累。农产品在生产方面生产周期较长,播种、耕种、采摘各个环节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都较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面临的风险较大没有保障;流通上不同于其他产品,农产品易腐烂不易流通,运输成本高;销售上由于存在着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农产品在销售的价格上差异很大,从而导致滞销,减缓农户资本回笼。在这样的情况下,早期大量的工厂兴起为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不同于农业的不稳定性,工厂的工人工资相对稳定,城镇生活环境以及教育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为了维持生计大量的农民工转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表6为1978—2016年三部门劳动力分配情况。

表6 1978—2016年三部门劳动力分配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

改革开放后,40年不到的时间内农业部门劳动力已经下降了42.8%,工业增长了11.5%,而服务业增长了32.7%。其中,农业部门劳动力波动幅度最大,受到收入、福利等因素的影响,大量农业部门劳动力的移出是必然的趋势。目前,我国的农业并未全面实现现代化与机械化,大部分地区的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与资本的投入。此外,大规模的劳动力移出,人才的流失抑制了现代化农业的实现,极大程度上延缓了农业资本的积累。

特点三:地区间产出投入不平衡而抑制了资本积累的实现。作为农业大国,我国2016年的粮食耕种总面积为64512.64万公顷,全国七个地区在粮食产量、种类与耕种面积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就总产量而言,国内粮食市场部分被其他国家占据,优质的国内粮食品种由于得不到当地政府相关技术以及资金的支持很容易退出市场,这不利于国内农业的发展;就各地区的产量而言,华东、东北、华南等地区之间地理差异较大;就产出以及投入来看,各个地区的发展并不协调,生产总量之间的差距为12165.1万吨。表7为2016年我国各地区农垦系统国有农场基本情况。

表7 2016年我国各地区农垦系统国有农场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来看。西南耕种面积最大,但是粮食产量水平只是居中;西北、华北地区种植面积较大但产量却极其落后。相比之下,东北、华东、华中虽然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但是在粮食产量上这三个地区的产量总和为全国的62.56%。其中东北、华东、华中三个地区在产量以及生产效率上已经远超其他四个区域,生产力的提高可以有效地加速资本的积累,因此东北、华东、华中三个地区的资本原始积累的速度远超华北、华南、西南、西北四个区域。从农场数占比与机械使用占比来看。华北地区的农场数与机械使用的占比均位居第一,但粮食产量的排名是第五,西北地区农场数与机械占比均为10%以上,但产量排名位居第六。相比之下,东北地区农场数占比仅为8.73%但机械使用量高达21.70%,产量位居全国第二,而机械使用占比仅为3.11%的华东农场数占比却达到了10.95%,产量位居全国第一。

综上所述,不同地区由于经济技术发展程度存在着不同,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东北、华东、华中资本积累较快,其他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加上技术投入的不足或者使用效率不高各地区之间差异较大,部分地区农业资本积累缓慢,抑制了农业部门整体的资本原始积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许惠民.关于马克思的资本原始积累理论——兼谈我国的资本原始积累[J].思想战线,1987(3).

[3]王向成.论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和现实[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2).

[4]吴学飞.资本原始积累的不同形式及其价值[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

[5]相丞.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理论发展概述[J].学理论,2013(11).

[6]潘石.当代中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必然性及现实基础[J].当代经济研究,2006(7).

[7]严海蓉,陈义媛.中国农业资本化的特征和方向: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资本化动力[J].开放时代,2015(5).

[8]邹健明.发展的起点是资本的原始积累[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1(3).

[9]李谷成,范丽霞,冯中朝.资本积累、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对1978—2011年中国农业增长与资本存量的实证估计[J].管理世界,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