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解与性质
1.2.1 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
对于只含有两个决策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由于变量的取值可以用在二维坐标平面上的点来表示,因此可以用图解法进行求解。图解法不仅简单、直观,而且有助于我们了解线性规划解的性质和求解的基本原理。一个线性规划问题有解,是指能找到一组决策变量满足所有的约束条件,称这组决策变量为线性规划的可行解。
例1.4 用图解法求解线性规划
建立以变量x1为横轴,x2为纵轴的直角坐标系,非负约束x1,x2≥0是指第一象限。其他每个约束条件均代表一个半平面,如4x1≤16是代表x1 =4这条直线上的点及其左侧的半平面;4x2≤12是代表x2 =3这条直线上的点及其下方的半平面;x1+2x2≤8是代表x1+2x2=8这条直线上的点及其左下方的半平面。同时满足例1.4中所有约束条件的点如图1.1中阴影部分所示,图中凸多边形OABCD所包含的阴影部分区域中的每一个点(包括边界点)都是这个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解,将该区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解区域,即可行域。
目标函数z=2x1+3x2可表示为斜率为,截距为的一条直线,即
位于这条直线上的点,具有相同的目标函数值,该直线也被称为目标函数的“等值线”。例如取z =6,则直线2x1+3x2=6的截距为2,如图1.1所示。随着参数z从小到大变化,直线沿其法线方向向右上方移动(图1.1中箭头方向)。一直移动到目标函数直线与可行解区域相切时为止,切点即代表最优解的点。当直线移动到B点时,目标函数的值在可行域边界上实现最大化,此时,即得到了例1.4的最优解,即在B点取到唯一最优解。由B点坐标知,最优解为x1 =4,x2 =2,最优目标函数值maxz =14。
然而对于一般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还可能出现其他情况。
(1)最优解不唯一。如例1.4中的目标函数改为z=2x1+4x2,此时目标函数的等值线与可行域的边界x1+2x2=8平行。当目标函数值由小变大,即目标函数等值线向右上方移动直至z最大。此时目标函数等值线与可行域的边界在BC线段上相切,如图1.2所示,则线段BC上任一一点均为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图1.1 图解法
图1.2 最优解不唯一
(2)无界解。如例1.4中的约束条件改为
通过图1.3可以看出,可行域可以向右侧无限延伸,该问题的可行域无界。目标函数的等值线可以向右上方无限移动,目标函数值可无限增大,那么称这种情况为无界解。
图1.3 无界解
(3)无可行解。若例1.4中的约束条件改为
根据图解法求解时,可以看出满足所有约束的可行解不存在,即可行域为空集。说明线性规划问题无可行解。
一般来说出现无界解和无可行解的两种情形时,说明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有误。前者缺乏必要的约束条件,后者则意味约束条件互相矛盾。通过讨论可以知道,线性规划的解有如图1.4所示的几种情况。
图1.4 线性规划解的情况
1.2.2 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概念
在讨论线性规划问题一般的求解方法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线性规划解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因为任一线性规划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其标准形式,记,,则线性规划的标准型还可以写成如下向量形式:
(1)可行解和最优解。满足约束条件式(1.2.2)和式(1.2.3)的解称为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解,可行解组成的集合称为可行域。其中,使目标函数达到最大值的可行解称为最优解。
约束条件式(1.2.2)的系数矩阵
是m× n矩阵(设m< n),A的秩r(A )≤m。若r(A )<m,则称该线性规划问题是退化的,否则就称为是非退化的。
(2)基。若系数矩阵A的秩r(A )=m,称A的任一m× m非奇异子矩阵B为线性规划问题的一个基。不失一般性,设
当确定了线性规划的一个基B,则B中的每一个列向量称为基向量,与基向量 Pj所对应的变量xj称为基变量。线性规划中其他的变量均称为非基变量。
(3)基解。在线性规划的约束条件式(1.2.2)中,令所有的非基变量,式(1.2.2)可表示成
且由于B为线性规划的一个基,因此B为可逆阵。由式(1.2.5)可得m个基变量的唯一解
将这个解加上n-m个非基变量取0的值,则得到线性规划的一个解,其称为线性规划问题的基解。由于线性规划中基的个数不超过Cmn个,故基解的个数也不超过Cmn个。
(4)基可行解。满足非负约束式(1.2.3)的基解称为基可行解。
下面结合一个线性规划的例子,来说明有关线性规划解的概念。
例1.5 对于线性规划问题
其系数矩阵为,矩阵A的秩r(A )=3,因此该线性规划为非退化的。在矩阵A中有个3× 3的子矩阵。例如,取A的非奇异子矩阵,则其构成线性规划的一个基。与之对应的x3,x4和x5称为基变量,其余的变量x1和x2称为非基变量。令所有非基变量,得出基变量的唯一解,即,我们把这个解称为基解,该基解满足非负约束,也被称为基可行解。
又如,取下列非奇异子矩阵
该矩阵也构成线性规划的一个基。与之对应的x2,x3和x4称为基变量,其余的变量x1和x5为非基变量。令所有非基变量x1=x5=0,同理求得:x2=8,x3=16,。可见,该基解不满足非负约束,故称为基非可行解。
对于线性规划来说,可行解、基解、基可行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5所示。
图1.5 线性规划解的关系
1.2.3 线性规划问题解的性质
1.基本概念
定义1.2.1 设集合为n维欧氏空间的一个点集,若S中的任意两点连线上的所有点仍在S中,则称S为凸集。
如实心圆(球)或实心椭圆(球)、长方形(体)或多边形(体)等都是凸集,圆环等不是凸集。如图1.6中的(a)、(b)和(c)都是凸集,(d)和(e)都不是凸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凸集的交集为凸集,但凸集的并集不一定是凸集。
图1.6 凸集与非凸集示例
定义1.2.2 设是n维欧氏空间Rn中的k个点,若存在,满足且0≤wi≤1,,则称
为的凸组合。(当0<wi<1时,称为严格凸组合)
定义1.2.3 设S为凸集,x∈S,若x不能用S中两个不同点x(1),x(2)的一个严格凸组合来表示,则称x为S中的一个顶点(或极点)。
2.相关性质
以下通过几个定理说明线性规划问题解的相关性质。
定理1.2.1 若线性规划问题存在可行解,则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域是凸集。
证明 由式(1.1.5),记线性规划的可行域为。设和为S中任意两点,有X(1)≥0,X(2)≥0且
X(1)和X(2)连线上的任意一点可表示为,其中。易知,X≥0。由式(1.2.6),可得
所以X∈S,根据凸集的定义,S为凸集。
定理1.2.2 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解为基可行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X的正分量所对应的系数列向量线性无关。
证明 (1)必要性:由基可行解的定义显然成立。
(2)充分性:若线性规划问题可行解的正分量所对应的系数列向量线性无关,由于(rA)=m,则k≤m。
若k=m,那么是线性规划问题的一个基,对应的基可行解就是;若k<m,那么一定可以从A的其余个列向量中选择个列,与构成一个基,其对应的解恰为X,根据定义知,其为基可行解。
定理1.2.3 线性规划问题的基可行解X对应于可行域S的一个顶点。
证明 不失一般性,假设基可行解X的前m个分量为正。因此有
现在用反证法分两方面来证明。
(1)X不是基可行解不是可行域的顶点。根据定理1.2.2,若X不是基可行解,则其正分量所对应的系数列向量线性相关,即存在一组不全为零的数,使得
将式(1.2.8)两端分别乘以μ(μ>0)得
用式(1.2.7)分别加上和减去式(1.2.9),得
令
当μ充分小时,可使得,且,即X是X(1),X(2)连线的中点,X不是可行域S的顶点。
(2)X不是可行域S的顶点不是基可行解。
若不是可行域S的顶点,故在可行域S中可以存在两个不同的点和,使得(0<α<1),也可写为。若可行解X的非零分量的个数超过m个,它一定不是基可行解;如果可行解X的非零分量的个数不超过m个,不妨设前m个分量不等于零,其余分量都等于零,即当j>m时,必有,进而可得
将式(1.2.10)和式(1.2.11)相减,得
因,所以式(1.2.12)中,不全为零,故线性相关,因此X不是基可行解。
定理1.2.4 如果线性规划问题式(1.1.5)存在最优解,则一定存在一个基可行解是最优解。
证明 设是线性规划可行域S的全部顶点。设最优解X(0)不是顶点,目标函数在处达到最大,即。因为X(0)不是顶点,所以X(0)可用S的顶点的凸组合表示为,,因此
在所有的顶点中必然能找到一个点X*,使,根据式(1.2.13),则有
根据假设CX(0)是目标函数的最大值,又由于,因此目标函数在顶点X*处也达到最大值,可知基可行解X*也为最优解。
对于目标函数可能在多个顶点处达到最优的情形,不妨设是目标函数达到最优的顶点,则它们的凸组合
仍然使目标函数达到最优,此时线性规划问题有无穷多个最优解。
通过以上定理,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域(可行解集)是一个凸集,可能有界也可能无界,但其顶点(极点)的个数是有限的。
(2)线性规划问题的每个基可行解都对应于可行域的顶点。
(3)若线性规划问题有最优解,则其最优解必在可行域的某个(或多个)顶点上。
上述结论为我们提供了寻求线性规划问题最优解的途径,在基可行解中寻找最优解,在一个线性规划问题中基可行解的个数是有限的,不会超过基解的个数,同时基解的个数不会超过Cmn,其中m, n分别为线性规划问题[式(1.1.5)]中系数矩阵A的行数和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