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英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讲读(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五讲
春花秋月何时了
——唐五代词欣赏

郑园

谢谢大家在这么冷的天来听课,我希望这一个半小时是一次温暖的旅程,大家能够通过我对古典诗词的讲解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和一些新的启发。

我们的古人是很富有童心的,他们会在满天星斗的夜晚爬到屋顶上去,用一根竹竿把星星打落下来当作灯烛使用。咱们常说中国文学史是群星灿烂,我们也可以学着古人的样子打下一颗星星作灯烛,如果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能够照亮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有美好的感受,我觉得这个传统文化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现在言归正传,我这个课关于词的讲解有三次,第一次就是今天的唐宋词欣赏,第二次是北宋词欣赏,第三次是南宋词欣赏。

在一般的概念里,我们的提法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并不是说在唐以前就没有诗了,如果大家跟着中文系的课程学习过,或者有一些基本的文学史知识,就会知道在唐以前也是有非常好的诗的。同样的,并不是在宋以后就没词了,也不是元明清三朝除了曲和小说以外就没有别的文学体裁了,这只不过是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如果在某个时代中,某一种文学体式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像作者多、作品多、杰作多这样,我们就会采用这样的一种说法。

如果大家不满于最基本的作品赏析,想要再了解得深入一点的话,我们就需要从文学的发展脉络讲起了,就是说它是怎么起源、怎么发展的,这样也可以使我们对具体作品地赏析更有深度。基于这个考虑,我们这一讲就从词的起源开始讲起。

什么是词?词是配合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简单来说词就是一种歌曲的歌词,就像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一样,它和音乐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一开始它被称作曲子词,作词的人就叫曲子相公,到后来才把它简称为词。

词还有几个需要大家注意的地方:第一点,词来自民间的。最早收录词的集子叫《敦煌曲子词》,这是从敦煌莫高窟发现的。通过这部集子,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当时民间词的情形。其实任何文学都是从民间来的,民间是文学吸收养分最好的地方,所以说老百姓的力量、民间的力量其实是最重要的。第二点,词是娱乐的需要。词是在饮酒设宴的时候吟唱的,这是词的功能。因为在隋唐的时候,经济发展得很好,那时候的大都市也很繁华,于是就产生了娱乐的需要。一般来说娱乐是干什么的呢?我们现在可能是唱卡拉OK之类的,当时的人们就是亲友聚会喝酒,喝酒的时候为了助兴就会唱曲子,这样就有了填词的需要,而且有些文学素养很好的人也参与了填词。词既然是为了饮酒设宴的助兴才产生的,那么在最开始的时候它的性质不可能像诗那样严肃咏志,词是很轻松的、是娱乐的。最后一点,词是配合燕乐而作的。这个“燕”不是燕子的“燕”,也不是北大的燕园、燕国那个“燕”,它其实就是宴会的那个“宴”。这个燕乐是怎么回事呢?隋唐以来,新的音乐从西域地区传入中原,与汉族原来有的音乐结合起来就产生了燕乐。我们传统的中国文化是特别重视音乐的,这和“礼乐”的传统有关,当年孔子就说他自己在听了舜时的音乐以后,“三月不知肉味”,可见音乐对人的感发力量之强。我们最早的音乐叫做雅乐,到后来还有一种清商乐,这个雅乐和清乐是我们正统的音乐。隋唐的时候因为疆域在扩大,跟外界的联系也增多,新的胡乐就从西域传进来了。这个胡乐有什么特点呢?它有独特的乐器,也就是琵琶。大家看过《丝绸之路》,琵琶这种乐器有二十八调,音律繁多,变化丰富,用它制出来的新乐曲会有很多不同以前的新颖感觉,大家都知道白居易的《琵琶行》,它里边有一大段关于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描写,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用琵琶弹奏的新乐是非常美妙的。胡乐和中原原有的音乐结合起来是燕乐,而词就是配合燕乐来的。有的人可能会问,汉乐府不也是有音乐的吗?既然都是配着音乐演唱的,词跟汉乐府有什么不一样呢?一方面是由于它们所配的音乐不同,另一方面汉乐府是先有了歌词,然后才给这个歌词配乐的,而词则叫作“倚声”,是先有调子才有歌词的,这两点区别很重要。

最早的词是隋唐时期的民间词,这个我们待会儿再讲。随着词的发展,渐渐地开始有一些文人也尝试着去作词了,他们发现除了诗以外,这个小调子也挺有意思的,这就有了中唐文人词。它的代表作家是张志和、白居易和刘禹锡。但这只是尝试阶段,这个时候它和民间的歌曲还是很相近的。到晚唐的时候,虽然大多数士大夫看重的仍然是作诗写文章,仍然把词看作是玩儿的东西,但是有一个人已经和大家不一样了,这个人就是温庭筠。温庭筠是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人,因为他的人生很坎坷,所以就专门写词,到了他手里词已经基本确定了是婉约的风格了,这个待会儿我们也会讲到。此外还有一个人,他就是五代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刚才在上课之前有一些老师在底下已经能够背诵李煜的词了,这个非常好。就是李煜把词的境界打开了,他把词从最开始的娱乐变成了个人化的抒情。再下来发展到北宋,这个时候的词家就很多了,而且有很多都是大家。我只点到几个,后面我们再讲。像柳永、苏轼、周邦彦这几位,柳永是第一个大力创作慢词的人,慢词的音调跟小令不一样,实际上柳永是通过这种方式把词的长度增加了,柳永的一生基本上都在写词。而苏轼则是把词给改变了,他把诗的元素放到词里了,所以在他以后,词的整个品格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变,我们下节课主要就是谈苏轼的。另外还有周邦彦,他主要是在词的音乐性、技巧性方面有很多的创造。到了南宋,词已经繁荣到极致了,它的代表作家有李清照、辛弃疾和姜夔,此外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位名家了,但是我们这个课只能提到这么几个人。在元明两代,词暂时呈现出了一种消歇的状态,而清代是文学复苏的时期,文章复古、诗的复兴都在这个时候,词也不例外,词在这个时候也复兴了,不过这都是后话,我们今天不讲。以上这些就是词的基本发展脉络。

我们先来看看当初的民间词是一个什么样子,这是敦煌曲子词里的一首,我们先来读一下它。《菩萨蛮》,这是词牌的名字,表示的是词调。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见,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这是一个男女相恋的誓词,他们是很相爱的,而且人的感情冲动起来也的确是会用发誓来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在这里主人公举了几个不可能出现的事情,一个是“青山烂”,一个是秤锤浮到水面上,一个是黄河干枯到底,还有一个“白日参辰见”,“白日参辰见”是什么意思呢?“参”这个字读“shēn”,参星和辰星一个是西出东没,另一个是东出西没的,这两个星星永远不可能碰面,但是现在主人公说它们不但碰了面而且都在白天出现了,这不是怪事吗?还有“北斗回南面”,北斗星转到南边去了,这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已经举了这么几个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了,发誓的人还嫌不够,他说即使这样子我还是不能断绝对你的感情,除非是半夜三更见到了日头才行。这就是当时的民间词,它非常的口语化,感情很真挚朴素。

刚才我说过词跟乐府非常像,因为它们都是民间来的,这首词跟汉乐府中的一首感情基调的确是很像的,我们来看这首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老天爷啊,我想跟那个人相知相爱,“长命”的“命”就是令的意思,老天下命令让它永远不断绝吧。除非是出现什么情况我才可能跟你断绝了呢?“山无陵”,让山没有山头了,“江水为竭”,跟刚才黄河彻底干枯了是一个意思,“冬雷震震”,冬天打雷,“夏雨雪”,夏天下雪,这当然是不可能的,除非是窦娥冤了。不过即使这些全都出现他还是不能够断绝感情,还得再出现什么?“天地合”,除非天和地合了,万物生灵全部都没有了,那你和我的爱情才可以终了,“乃敢与君绝”。你看这是多么决绝的誓言,民间的男女相恋是非常真挚、非常热烈的,这种感情在以后的文人词里也还有一些,但已经没有这么真纯了。

刚才举了早期词做例子,希望大家能够对词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我们现在再来讲一下词在形式上的三个特点,这样可以更好地去理解词。

第一个特点是词有调名,刚才我们说的《菩萨蛮》就是词调,它又叫词牌,比如说《南乡子》、《如梦令》、《水调歌头》这些都是。因为胡乐本身是有很多调子的,它传过来再跟中原的音乐相结合就又创制出很多的新调子。大家知道,诗是有题目的,像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春夜喜雨》,即使像李商隐的无题诗,其实也是以“无题”为诗题的,可是词并不一定有题目,尤其是在最开始的时候,因为词的内容并不被看重,大家更看重它的音乐性。词调是规定词的音律的,每个词调的字数、字音、位置都是一定的,不能随便更改,所谓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比如说《念奴娇》这个词牌,它的第一句一定是四个字,像我们最熟悉的苏东坡那首《念奴娇》,第一句就是“大江东去”,而且平仄一定是“仄平平仄”,如果你写的是“平平仄仄”那这就不是《念奴娇》了。有些人觉得学习填词好像比学写诗更容易一些,其实不是这样的,词比诗更难写,它的规定很多,诗就是要押韵、要基本的平仄对就行。比如说,我现在想写一首词,首先要选词调,需要看这个词调是不是符合我现在想要表达的感情。有一个词牌叫做《贺新郎》,我们乍一看它好像是结婚用的是不是?实际上它和结婚毫无关系,它是用来表达激昂慷慨的情绪的,南宋张孝祥就用《贺新郎》来表达过自己对故国的怀念、对抗击敌人的信心。还有一个词牌叫做《千秋岁》,“万古长存千秋”,这好像是祝寿的词牌吧?其实又不然,《千秋岁》的情绪是很悲哀的,秦观曾经写过一首《千秋岁》,那里面有一个名句叫做“落红万点愁如海”,他在这里写的是自己悲慨的心情。后来秦观去世了,他的好朋友苏轼、黄庭坚,还有好多其他的师友们都唱和了《千秋岁》这首词来表达对他的哀悼和怀念。所以我们不能光看表面,一定要研究词调到底是表达什么情绪的,然后再根据它的平仄、字数来决定怎么去填写一首词。

第二个特点很好理解,就是词要分段。词也有不分段的,比如说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种很短的小令是不分段的,但是大部分词都要分段,一般来说分为上下两段,这个在词里叫做“片”,或者叫“阕”,还有的叫做“遍”。这个“阕”最早的意思是指古代在祭祀完成以后把门关上,后来一段音乐的结束也可以叫“阕”了,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一阕词,还可以说这首词的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至于“遍”,因为词是用来歌唱的,而且一般来说都是要重复的,这个重复不一定是对整个第一段的重复,它也可能是只重复第一段的后半段,也就是表达感情的那部分。诗是不分片的,词则要分片,而且词的上片和下片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有一个呼应的关系,仍然要相关联。所以古人在写词的时候特别注意“过片”,在第二段开始的部分要特别注意做好衔接,虽然我们不写词,但是大家在欣赏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这个地方。

词的长短不一,我们把词大致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类。小令一般在五十八字以内,中调在九十字以内,长调就在九十字以上了。不过这只是一个大概的分法,五十九字可能也叫小令,而八十字可能就是一个长调了。最短的小令是十六字令,只有四句话,最长的长调是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吴文英特别善于写这种很长的东西,它有四叠,也就是四片,大概有二百四十个字。

第三个特点是长短句,这个是一目了然的。诗有五言、七言,也有杂言,但是一般来说都是比较整齐的。而词最大的特点就是长短句,即使像《浣溪沙》那样都是七个字的,还是和诗有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呢?《浣溪沙》是三句三句的,是奇数,不是诗那样上下句两两对应的。而且它还分了段,跟诗是不一样的。大部分词都是句子长短参差不齐的,所以人们也常把词叫做长短句,比如说北宋秦观的词集就叫做《淮海居士长短句》,辛弃疾的词集名叫《稼轩长短句》,这种长短错落不齐的句法有利于表达更丰富、更复杂的情感。一般来说,词表达的情感都是婉约幽微、柔美曲折的,所以近代有一位研究词的大家,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王国维先生,他在比较诗和词的不同时就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让人感觉到的境界非常开阔,而词的“言长”并不是说它啰唆,而是指词所表达的感情很丰富婉转、曲折摇曳。

刚才我们介绍的是词的起源和特点,接着再来看几首早期比较重要的词。

第一首是《菩萨蛮》,相传这个是李白写的: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这首词也是从敦煌曲子词里找出来的,可为什么说它的作者是李白呢?因为大家一看这首词就觉得它跟我们刚才讲的那些民间词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它的艺术技巧非常成熟。据后人研究考证,这个词可能是托名的,因为李白名气大,干脆就托名说是他作的。古人跟今天的人不一样,现在是不管你写的好不好,反正最重要的就是出名,把我的名字落上就行。古人不是这样,古人重视的是我作品能不能流传,所以他们往往会托名一个很有名的作家,比如说李白。不过这个还没有确论,只是沿着词的发展脉络看过来,确实会觉得这首词不寻常,它写得已经非常成熟了,这首词还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不多讲了,留给大家自己下去体会一下吧。

下一首是大家很熟悉的《渔歌子》,它的作者张志和很有意思,这个人才分很高,他十六岁就入了太学,而且很受当朝皇帝的欣赏,据说皇帝还亲自给他取了名字。不过可能是这个张志和天性散淡,他自己辞了官,泛舟在三山五湖之间做了一个钓翁,他自己还给自己起一个号叫“烟波钓徒”,当然了这是一种士大夫情怀,张志和肯定不是真正的渔夫。这个张志和的书、画、诗都非常好,但是我们往往一提到他就会想到这首小词,因为它的影响很大。这首词是他和自己的好朋友,也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还有其他一些人一同在船上饮宴时写下的。我们现在一起复习一遍吧,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这首词了: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在湖北,这首词写的是一副江南水乡的美景,山前有翩翩的白鹭在飞,有红艳的桃花盛开,还有肥美的鳜鱼在水中游动,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词的主人公渔翁穿着绿色的蓑衣非常散淡潇洒地在那里垂钓。不过大家要注意,真正的渔夫生活可不是这样的,那是很辛苦的,这首词写的其实是一种士大夫情怀,是一种潇洒、洒脱的隐者风度。这首词在当时已经传唱很广了,很多人都唱和了这首词,词的唱和跟诗的唱和是一样的,都是根据韵脚来和,这首词的影响之大,一直到北宋的苏轼、黄庭坚都还有《渔歌子》的和词。我们知道当时唐朝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很多,当时日本的嵯峨天皇非常喜欢中国的诗词,他为这首《贺新郎》写了五首和词。我们现在有一本书叫《百首渔歌子》,光这个词牌就有这么多首词,而且题目中说的一百首是成数,实际上肯定会超过这个数量的。

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白居易的词。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只是用余力写了一下词,但是写得非常好。他有三首《忆江南》,我这里选了两首,咱们来看一下:

第一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第二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这个是白居易晚年写的词,他回忆了自己当初在江南当官时的情景。白居易曾经是杭州最高的行政长官,那时的一些感受在晚年回忆起来觉得特别美好。第一首其实很简单,“风景旧曾谙”的“谙”就是熟悉的意思,这个风景还是旧时熟悉的样子。他只讲了两个情景,一个是太阳刚从江上冒出来,明朗灿烂,江花染上了朝晖,红得像火焰一样,另一个是春天的江水“绿如蓝”,“蓝”是一种颜色非常亮的颜料,这是说江水比那个蓝颜料还要美。第二首就具体地讲到杭州的地方特色了,在杭州有很多桂树,中秋恰好是桂树飘香的季节,“山寺月中寻桂子”是一个传说,在月宫中有一个非常大的桂树,那个桂树会落下子来,人们可以去捡那个桂树落的子,这是当时流行的风气。“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当时在杭州当郡长,中秋节前后的钱塘江浪是最大的,白居易就躺在郡亭的枕头上,朝着窗外很悠然自得地看着万丈巨浪。因此他感叹说,“何日更重游?”什么时候“我”才能再游一次呢?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到晚年了,很可能再也不能重游杭州了,所以很感慨。

我们把这几首早期的词总结一下,它们有什么特点呢?第一是小令和齐言比较多,因为它们和民间词很接近,都比较短,而且表达的感情也很简单。而且这些多是诗人用作诗的方式写出的词,所以用齐言更容易把握这种新的文学体裁。第二点,它的题材比较广泛,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有咏志的,有写风土人情的,当然也有写爱情的,因为时间关系我不多讲了,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一看。早期词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到了晚唐温庭筠手中才把它的题材变窄了,局限成写男女之情的了。第三点就是风格,它们的风格自然清新,这也是从民间词中得来的,不过毕竟有文人参与了创作,所以文字更加雅化,情调也变得高雅,不那么浅白了。

接下来我们讲晚唐五代词。晚唐五代词可以分为两个中心,一个是西蜀,一个是南唐。为什么是这两个中心呢?大家知道五代十国是战乱连绵的,短短几十年间朝廷不停地更换,唐亡之后,有梁唐晋汉周,南方还有十个国家,这些其实是当时的节度使自立为王了。只有那些相对来说比较安定,经济有所复苏的地区,文学才能够发展,当时具备这些条件的一个是西蜀,另一个就是南唐。西蜀在长江上游,它的都城是成都;南唐在长江下游,首都是南京。成都号称天府之国,而南京更是从三国以来经济文化就非常兴盛。所以比较起来,南唐的文学发展更胜西蜀,南唐词的质量比西蜀词的要更好,这个待会儿我们再讲,我们先来看看西蜀词。

西蜀词又叫花间词,这是一个很美的名字,这和它多写风花雪月、男女相恋之事有关。我国古代的第一部文人词集就叫《花间集》,花间词的得名也和这部集子有关,它是后蜀人赵崇祚编辑的,选入了唐末五代温庭筠、韦庄、李洵、皇甫松等十八位词人的五百首词,其中十四人曾出仕西蜀,所以它也被看作是西蜀词的汇编。这些词的内容和风格非常相近,通常是以女性和爱情为主题的,比如女性的美貌服饰或情人间的离愁别绪这些,用字华丽,婉转含蓄,后人把他们称为花间词派。其实在编花间词的时候,温庭筠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但是我们仍把他视为花间词的开山鼻祖,因为是他开创了这么一种风格、一种题材。

我们先来讲一讲温庭筠。温庭筠字飞卿,山西祁县人,这个祁县在太原附近。温庭筠的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他是中晚唐以来诗人中专力作词的第一人,像我们刚才讲的白居易就是玩票的性质,温庭筠则是花间词的鼻祖。他这个人恃才傲物,一生落魄,据说长得非常丑,丑到什么程度呢?古代有一个专门捉鬼的钟馗,这个钟馗丑得让人害怕,温庭筠有一个外号就叫“温钟馗”。但是人不可貌相,他非常有才华,他的另一个外号叫作“温八叉”,温庭筠很善于写诗,即使是写那种有规定韵脚、专门题目的很不自由的诗,他叉八次手就能写完一首八韵诗。温庭筠还经常在考场上当替考,替别人考的时候都能高中,到了自己就考不中了,他只能一直依附权贵,做一个食客,在别人家吃饭、为别人服务,他的心里其实也是很郁闷的。我举一个例子,他和当朝的宰相令狐韬关系密切,这是因为他跟令狐韬的儿子交好,所以能经常出入令狐韬的家。当时的皇帝是宣宗,宣宗很喜欢小词,令狐韬想给宣宗进一些新的词,让宣宗高兴,但是他自己没有这个才华,就请温庭筠来替他作,温庭筠当场就给他作了几首词,其中就有一首后来很著名的《菩萨蛮》。令狐韬说我请你帮我写了,但你千万别在外边跟别人说,说了可不太好,没想到温庭筠转身就把这件事宣扬开了,他觉得我有才华,你再想怎么样不还是得求我么?这样性格的人,他的遭遇能不坎坷么?我们看一下后人对他的词的评价,“温庭筠极流利”,就是说他的词很流畅,“宜为花间集之冠”,是花间集里写得最好的人。还有人说,“温飞卿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就是虽然他写得非常好,但是只是写写绮丽哀怨的东西,题材很狭窄。

我们来看一首温庭筠的代表作《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温庭筠的时候词还没有题目,假如咱们给它起一个题目的话,叫什么好呢?它写的其实就是梳妆这件事,主人公是一个贵族女子,因为平民女子不能这么晚才起床,她天没亮就得织布采桑去,贵族女子没什么事儿可做,她把自己打扮好就行。头两句写她睡了一个晚上,带着残妆,“小山重叠金明灭”,这句话有歧义,一种解释说这个“小山”是屏风,我们知道过去的屏风有几折,曲折如山,或者屏风上画有山的图形,太阳光照上去明暗不一,所以说“小山重叠金明灭”,但是这个解释不太合适。我觉得应该是另一种解释更合理,这个“小山”指的是女子的眉毛,唐明皇是一个非常浪漫的风流皇帝,他给女子们定了十种样式的眉妆,其中一个就是小山眉,“小山重叠”指的是女子睡了一晚上,眉妆已经乱了。“金明灭”的“金”指的是额黄,是唐代女子很流行的一种装饰,她们把在额头上涂的黄颜色的东西叫做额黄,是一种很明亮艳丽的额妆,“金明灭”是说这个额黄睡了一晚上有点褪色了。“鬓云欲度香腮雪”,“度”是掩盖的意思,乌云般的鬓发乱垂下来盖住了她的香腮,“雪”是说她的肌肤非常洁白。这两句都是在讲女子的残妆,古代是很重视鬓发仪容的整齐的,我们看《红楼梦》里有一次姐妹们在一起玩闹,林黛玉的头发乱了,宝玉给她使了一个眼色,她就悄悄地进到屋子里去抿头发了。接下来两句写的就是女子要起来理妆了,“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个好像没什么可说的,但是大家要注意,词已经从女子的外表讲到她的内心了,这里有两点可以关注,一个是“懒”,一个是“迟”,为什么呢?咱们再接着往下看。“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妆成以后女子非常明艳动人,她在鬓角上插了朵花,前后照着镜子,古代的镜子很讲究,有一个梳妆镜,身后还有一面镜子,前后左右照一照,花和脸交相辉映,非常漂亮。妆成以后还要换上新衣服,“新帖绣罗襦”,“新贴”是过去在绣花的时候要先有一个布在上面,或者剪一个纸样,绣出来之后再把这个纸样抽掉,她的新衣服上贴的就是一对金鹧鸪。到这儿整首词就结束了。刚才有位老师说这个题目应该叫做《梳妆》,确实是这样的。但是大家要注意体会词的含蓄美,尤其温庭筠的词是很婉约曲折的。梁启超曾经在分析韵文的时候说,中国传统的文学以含蓄为美,就好像听弹琴要听弦外之音,吃橄榄要吃那点回甘一样,含蓄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首词并没有讲什么事情,但是结尾的“双双金鹧鸪”,是不是就能让我们想到女子懒起梳妆的原因呢?她可能是因为看到了一对鹧鸪,所以想到了自己的形单影只。女子思念的那个人不在身边,可能是远游去了。《诗经》里也有一句话:“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自从“我”爱的那个人到东边去了,“我”的头发就天天像蓬草一样飞乱。所以女子在打扮好了之后反而觉得更寂寞了,但是她身为贵族女子又不能直接把这个话说出来,这一切只能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了,这就是温庭筠词的风格,“鬓云”、“香腮雪”、“蛾眉”,这些字面都是很华美的,可是表达的感情又很含蓄,同时又有一些细节来表达人的内心活动。

再比如说《更漏子》这首词: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夜半想起自己所爱的人睡不着觉,这个时候再听到外面夜雨打梧桐的声音,更觉得自己处境凄凉了,所以“空阶滴到明”,一直到天亮了也不能入睡。

温庭筠也有写得比较疏俊的词,比如说《忆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这也是一个女子,刚才的女子是梳洗,现在是梳洗罢,她独自坐在楼边看着过往的船只,但是看了一天,从“梳洗罢”看到了“斜晖脉脉”,太阳都已经落山了,对方还没有来。这首词的最后倒是没有含蓄,所以有的人就批评他,说本来到了“水悠悠”已经很美了,读者也已经知道你要表达的情意了,何必再来这么一句“肠断白蘋洲”呢,把意思一下说尽了,没有回味了。

下面我们来讲讲韦庄。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古人的字和他的名一般都是相关的,你看他名字叫“庄”,庄重的“庄”,所以他的字叫“端己”。屈原字叫“平”,“平”和“原”是同一个意思。此外还有好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杜甫字子美,“甫”就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和“子美”是相对应的。韦庄比温庭筠晚生了二十年,他经历了唐王朝的衰落和灭亡,一直活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混乱,是在战火纷飞中度过的大半生。直到晚年,韦庄才因为一个特殊的机缘在成都认识了王建,王建是前蜀的国君,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所以在唐朝灭亡后,韦庄已经七十岁了,王建又把他请到自己这个地方来,让他当自己的宰相,据说前蜀这个国家所有的典章制度都是韦庄制定的,可见王建对他的看重。

韦庄经历了乱离之苦,他的性格和人生经历跟温庭筠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写出来的词也不一样。我们先来看一下后人对他的词的评价,“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这是说他的词写得非常好,好在哪儿?看起来很率直,其实迂回曲折;看起来很放达,其实郁结惆怅。我们看一首他的词,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这首词也是《菩萨蛮》,你看都是用这个词调来写,但是不同的人会写出不同的感觉。韦庄的《菩萨蛮》其实是一组词,他写了五首,我们选的这是第二首。这五首词是韦庄晚年在西蜀当宰相以后写的,大家欣赏作品要知人论世,得注意这个背景,这样才能对这首词的理解更加深刻。古人的乡土观念是很重的,有一个词叫做“叶落归根”,而且人越老越会盼着早日“叶落归根”,韦庄也是这样子的,但是他已经回不去了,中原连年战火纷飞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何况唐王朝已经灭亡,他即使能回去也无家可归。这首词歌咏的是江南,而韦庄的晚年是在成都度过的,因为王建对他非常信赖,所以这首词里面是借江南来比喻蜀地的,而且韦庄年轻的时候到处流离,在江南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江南留给他的印象很深,相当于他的第二故乡。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首词写得很沉痛,前面写的江南景物很美,而且他自己不说江南好,他说旁人说江南好,这里其实有一个意思在里头:大家都说江南好,其实是在劝他,你虽然是一个游子,但是在这里终老也很好的,别回你的家乡了,你的家乡现在战火纷飞,有什么可回的呢?韦庄同时也是一个诗人,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叫《秦妇吟》。这个《秦妇吟》里面讲的就是当时中原残酷地烧杀掳掠,这段历史非常可怕,当时长安被乱军围困,已经断了粮,再加上大雪,有很多人饥寒交迫被冻死在大雪里,甚至还出现了卖人肉的,有的人还没冻死呢,肉就被别人割下来吃了。所以江南人就劝他,江南这个地方多富足安宁啊,你就终老在这儿吧。而且“画船听雨眠”,你看他非常讲究,本来是船,他这里要讲“画船”,因为这样更能激发读者的美感。不仅是景物美,人也一样很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垆”就是过去卖酒垒的高台,这个垆边卖酒的女子非常美,怎么美呢?韦庄的文字清丽简约,和温庭筠是不一样的,他不去写女子的眉毛怎么样,眼睛怎么样,他只说“人似月”,这个人像月亮一样皎洁明媚,而且又有一个具体的动作,“皓腕凝霜雪”,因为这是一个卖酒的女子,在倒酒的时候露出了她洁白的手腕,那个手腕就像凝结着霜雪一样,非常美。但是在这里有一个转折,“未老莫还乡”,这句话好像是别人在劝他,也可能是他在自我宽慰,反正没有到老,就别回去了。你看这一句话里有几个转折,“还乡”是他的心愿,可是“莫还乡”,因为你还不到老的时候呢,但是实际上这首词已经是韦庄晚年写的了,他还在说“未老莫还乡”呢,这就完全是强自宽解了。“还乡须断肠”,确实是没有办法回去,因为已经回不去了。

韦庄这首词跟温庭筠的有什么不一样呢?除了我刚才说的字面清丽,不像温庭筠那么华美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区别,韦庄是抒发主观感情的,而温庭筠的词你在里边能看出来他本人是什么情绪吗?温庭筠的词是代言体,是让那些歌女们在宴饮中演唱的,而韦庄不是为了这个,也许他也会让歌女去演唱,可是他的词是为抒发个人情志而作的。所以有人说温庭筠是客观的词人,韦庄是主观的词人,韦庄的词更有一种感动人心的力量。

下首词我给大家念一下,这首词我很喜欢。它跟刚才那个的情调又不一样了,实际上它更像民间词,虽然词到文人手里已经被雅化了,但还是保存了民间词中一些淳朴的东西。这首《思帝乡》也是单调,没有分段。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首词我一读大家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也不用特别地讲,它就是写一个年轻的姑娘,在外面看见了一位翩翩少年,于是一见钟情了,希望自己能够嫁给他,这首词虽然简单,但是很动人。你看“春日游”,这大概是三月三出门踏青了,三月三是过去的一个节日,这时候春天的气息已经很浓了。现在已经没有这个节日了,也不给我们放假,在过去,士大夫们在三月三这一天会干什么呢?就是饮酒作乐,《兰亭集序》写的三月三那天曲水流觞赋诗的雅趣。现在西安专门建了一个曲水流觞池,如果大家去西安的话可以看一下,这个在故宫也有,都是模拟古人当时情景的。我不知道新建的那些可操作性怎么样,其实我们也不清楚古人具体是怎么做的,大概是一个人从水中取一盏酒,他喝一口之后把酒留下来,而且酒杯也不会沉下去,酒杯会顺着水面流,流到谁旁边谁就拿起来喝一口酒,并且作一首诗,我们只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应该是很美的。士大夫在三月三是这样的,那么作为年轻的女子呢?她们平常是不能抛头露面的,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可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出来游逛一下。所以虽然第一句话只有三个字“春日游”,但是它把春天那种的万物复苏的大背景写出来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什么样美好的情谊都可以有。

接着一句是“杏花吹满头”,杏花是春天的花,可是桃花也是啊,他为什么不用桃花呢?韦庄的词很清雅,他比较喜欢白色、绿色,所以用杏花更合适一点儿。缤纷的杏花吹到了头上,而且是“满头”,大家注意这个“满”字,其实有一种很喜悦的情绪在里面,出游本来心情就很好,再有花瓣落满身上,内心的那种喜悦一下子就迸发出来了。李煜也写过一首词,“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那是另一种很惆怅的情绪。我们这首词里面的“满”则是因春天生发出来的喜悦之情。这个时候女子一抬眼看着谁了?“陌上谁家年少”,一个翩翩佳公子,而且是“足风流”,并不是“足富贵”或者“足华贵”,如果是这种审美标准的话这个女子就庸俗了,“足风流”是一种年轻人的自然情意。其实韦庄本人在年轻的时候也是非常风流潇洒的,他在《菩萨蛮》里有一句“当时年少春衫薄”,大家可以想象春天风吹着他的衣衫,也是翩翩公子的感觉,“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这首词里面的女子也是碰到了这么风流潇洒的少年人,于是就一见钟情了。下面的“妾”并不是妻妾的“妾”,它就是对自己的称呼。这个女子那么喜欢他就想许身给他了,而且愿意一辈子跟他好。“纵被无情弃”,这是一个转折,因为男子都是喜新厌旧的,如果被他无情地抛弃,我也不会为今天而后悔。你看这个女子即使想到了过后会被抛弃,现在也愿意嫁给他,因为她在最美好的时候遇到了最美好的人。这是另外一种风格的词。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南唐词。南唐词代表人物有三位,简单说就是二主一相,二主就是南唐中主李璟和南唐后主李煜,宰相是李璟的宰相冯延巳。

李璟字伯玉,他也是名与字有关联的,“璟”是一个斜玉旁,是与玉石有关的。他是南唐中主,好读书,多才艺,他在位的时候需要不停地跟别国对抗,也没有过多少安宁的生活,所以他的词也比较愁苦。李璟存词不多,只有四首,可其中有一首被王安石称为南唐以来最好的词。冯延巳是南唐的宰相,宋初的人评价他“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说这个人学问很好,嘴又会说,文章也写得好,他的词集叫《阳春集》。这个人因为时间关系不能多讲了,但是大家可以留意一下他,因为他的词对北宋初期的大词人晏殊、欧阳修影响非常大,比如说他有几首词跟欧阳修的词是互见的,就是欧阳修的集子里有这首词,冯延巳的集子里也有,二者风格相近,大家没有办法辨别。

我们来看一下他们两位的词。一首是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这是《浣溪沙》的一种变体,所以叫《摊破浣溪沙》。还有《水调歌头》,其实它本来是《水调歌》,这是一个大曲,由很多很多的曲子组成,最开始的那一点儿就叫“水调歌头”。李璟的词我来读一下: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这里面最有名的两句就是“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安石非常喜欢这一首,但是我们没有时间详细说了。再来看冯延巳这首词《谒金门》,这个“谒”就是拜访的意思: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这是讲一个姑娘在等待自己思念的人,但是这个人并没有来。其中最有名的句子是“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史书里有一个故事,当时南唐君臣经常讨论文学,有一次李璟在跟宾客闲聊的时候,冯延巳也正好在场,他就故意问冯延巳:“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延巳回答说,我这句当然比不上您的“小楼吹彻玉笙寒”了。他回答的很得体,用自己的名句对应别人的名句,也把对方抬高了。所以我们说南唐词比西蜀词质量高,这是因为他们崇尚文学,经常研究文学,而在西蜀多是些落魄的文人写作代言体交给歌女们去唱。

最后我们就来讲李煜。李煜字重光,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所以人们称他为李后主。他为什么字“重光”呢?这个字和他的名字相关,但是还有一层特殊的意思。因为传说李煜生下来以后是重瞳子,就是有两个瞳仁,像一个横着的八。这个是有讲究的,只有贵相的人才长这种瞳仁,据说只有五个人是重瞳子。大家想想都有谁?李煜是一个,舜也是重瞳子,造字的仓颉他也是,还有一个是项羽,这都是一些英雄、帝王。当然我们的现代医学可能会认为这个是眼睛有问题,但古人不去管它,就认为这是贵相。李煜二十五岁就继位了,这是最好的年华,可惜不是在一个好的时代,因为三十九岁的时候他就国破家亡了。李煜被赵匡胤俘虏后也想过自杀,但可能是没有那个勇气,据说城破的时候他还在寺院谈禅呢,根本没有意识到已经国破家亡了。李煜被掳到北宋的都城以后只过了两年多的时光,而且这两年过得非常悲惨,他说自己是终日以泪洗面,最后也没能得到善终,四十二岁就被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用鸩毒毒死了。“鸩”是一种鸟,它是剧毒的,人吃了以后头和脚会不停地抽搐,然后头和脚弯成弓一样,就像过去的那个织布机似的,头和脚挨到一起,最后气结而死,死得很惨。这是一个“生在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亡国皇帝,他的悲哀我们是不能完全体会的,但是通过他的词,我们可以试着感受一下。

我们先来看看后人对他的评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到,“温飞卿之词,句秀也”,就是说他只是句子很美,“韦端己之词,骨秀也”,这个可以理解成他的结构很好,或者他是情感很好,而“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这个美是没有办法表达的,已经上升到神的境界了。“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词这种体裁到了李后主的时候境界才大起来了,才有了人生的感慨在里边,不再是一般乐师或歌者的词了,而是有了士大夫的情怀和寄托了。另外他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这个尼采是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哲学家,他说一切的文学,我喜欢用血泪情感写出来的,也就是生命喷薄出来的。还有一个人在评价李后主的时候说了很有意思的话,他说“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这两个是天下公认的美女,“严妆佳、淡妆亦佳”,她们打扮得很讲究的时候很漂亮,淡扫蛾眉的时候也很漂亮,就是苏轼“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意思,甚至“粗服乱头亦不掩国色”,她穿着粗布衣服,头发乱蓬蓬的,也不能掩盖她的美色。他就用这个来做比喻,认为温飞卿是需要浓妆的美人,韦端己是淡妆的美人,而李后主则粗服乱头的美人。这个不是在批评李后主,而是在说他怎么样都好,就是穿着那种最破的衣服也不能掩盖他的好处,因为他的美对人有一种直接的感发力,是不必刻意修饰的。

李煜存词只有30多首,以他投降被俘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一般认为,他之前的词是华美雍容的,之后的词则有很深的人生感慨。但是我觉得也不能完全这样讲,因为一个人是统一的,经历了一些事情后可能会使他发生很大的改变,但最根本的性情是不会因为境遇不同而改变的。我们现在就来举一首他前期的词,再举一首他后期的词,大家可以体会一下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刚才说他的性情始终未变,这个性情就是一个“真”字,他是一个有赤子之心的人,不会去掩盖自己。

先来看《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这是他早期在深宫里奢华的夜宴图。“晚妆初了明肌雪”,我们前面讲了,女子的梳妆很讲究,早妆、晚妆、宴会妆是有区别的,它们的浓淡也不同,这个晚妆大概属于是比较明丽的。“初了”是刚刚化完妆,“明肌雪”,很漂亮明艳,光彩照人。“春殿嫔娥鱼贯列”,他讲的不是一个女子,而是一群女子,这个“春殿”也许是春天的宫殿,也许只是他的一种修饰写法,因为一说“春殿”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其中了。那些美丽的女子排着队进殿来了,进来干什么?来唱歌跳舞的,夜宴要开始了。“凤箫吹断水云闲”,大家看他的用词,“凤箫”是把箫做成像凤凰的样子了,而“断”字用得非常重,实际上就是说歌舞了很长时间。下面的“水云闲”也有的版本叫做“水云间”,这是讲时间久的。李煜当时肯定是临池设宴的,下面是湖水,天上有行云,箫声响遏行云,水和云都闲闲的,好像也参与到他们这个夜宴里来听美妙的乐曲了。“重按霓裳歌遍彻”,这个“裳”字读“cháng”,“霓裳”是霓裳羽衣曲,传说唐玄宗跟一个道士到了月宫中,听到了非常美的一套大曲,当时那些仙女们告诉他这叫霓裳羽衣曲,他醒来后才发现自己是做了一个梦,不过梦中的曲调还记得,于是就把它写下来了,其实这是他自创的,而杨贵妃又很会跳舞,她随着霓裳羽衣曲跳的就叫霓裳羽衣舞,这个在白居易的《长恨歌》里也提到过,不过这个曲子随着唐王朝的灭亡也亡佚了。李煜有两个皇后,一个是大周后,一个小周后,大周后非常会跳舞,李煜自身的音乐修养也非常高,他们两个人一起复原了这首曲子。“重按”,是说唱了一遍还不够,又要再重新弹奏,大家可以想象“歌遍彻”是什么样的情景,他们这场宴会一定是非常欢畅淋漓的。有了视觉和听觉上的表现还不够,词的下片又说“临风谁更飘香屑”,中国传统中是很讲究香文化的,有专门熏衣服的香,也有专门熏卧室的香,甚至还有在口里含的龙涎香,所以也是宫女在宫殿里煮专门的香了,正在这样欢乐的宴饮之时闻到了飘来的幽香,这就又具有了嗅觉上的美。“醉拍阑干情味切”,可能已经是喝醉了,就在半醉微醺的时候,手舞足蹈、拍击阑干,这个时候感觉到心里的滋味真是酣畅淋漓的舒服,情味真切。这样还不够,已经时夜半时分了,李煜要从行乐的地方回到寝宫了,“归时休放烛花红”,他说不要把蜡烛点亮,为什么呢?因为天上有一轮清月,让月亮澄澈的光照下来,照着我骑马回去吧,“待踏马蹄”,好像我们就能够听到马蹄的声音传来了,他说就这样踩着摇曳的月光回去吧,因为这场宴会太酣畅淋漓了,我的心里还有回味,所以要慢慢地体会这一切。大家看李煜前期的享乐生活是非常舒适的。

可是他“一旦归为臣虏”,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只有日日以泪洗面。大家看这首《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个我都不用讲,大家一看就明白。他用的是倒叙手法,“梦里不知身是客”,这其实是一个客居此地的俘虏做了一场回家的梦。在他的梦里那些美好的东西还在,可惜这只是一枕黄粱,只有帘外那寂寞的雨还在潺潺地响着。李煜说现在虽然已经是暮春天气了,但是薄薄的衣服不能耐寒,这种将明未明时候的寒冷,真的只是身体上的寒冷吗?半夜醒来,想到过去的一切如梦一般,这种心中的寒冷该是多么的悲哀。“独自莫凭栏”,这是自己劝自己,一个人就别去凭栏了,过去是宴饮欢乐,醉拍阑干,现在是思想往事,悲从中来。可他其实还是去凭栏了,“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离别时的时候身为俘虏,没有回味的机会就被带走了,现在想再见那真是不可能了。“流水落花春去也”,这种暮春天气中一切像流水一样,这个“流水”在李煜词里经常出现,他讲的就是一种迁逝之悲,逝去的一切都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天上人间”,这个真是天上与人间的区别呀。

我们抓紧时间来讲最后一首词,这首《虞美人》大家也都很熟悉,它可以说是李煜的绝命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首词写完以后他就被御赐的毒药毒死了。其实在历史上,新君往往会给他这种被俘虏的亡国之君一个空名号,让他终老的,尤其是像李煜这样一个人能干什么?他还能复国吗?可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们都很多疑,我们都知道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事情,他弟弟的性格跟他差不多,对李煜不能放心,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干脆把他干掉算了。此外还有一个说法,为什么说这是他的绝命词呢?李煜这个人很单纯,即使被抓了他也是一样。他曾经有一个丞相叫做徐铉,徐铉投降之后成了赵光义的大臣。有一天赵光义就问徐铉,你最近有没有去看过你的旧主啊?徐铉说我不敢私自去看他,赵光义说没事,你就奉旨去吧。徐铉过去一看,李煜的境况非常寂寞凄凉,跟前什么人都没有,李煜在里间,外间只有一个老卒看门。徐铉命老卒通报了很久李煜才出来,穿着非常朴素衣服,还有传说是道袍,李煜一见到徐铉就拉着他的手,大家可以想想亡国君臣相见的感慨。当时徐铉还想给他行君臣之礼,李煜硬是拉着不让,然后把他拉到里面去,两个人半天没说话,可是李煜一开口就说了句什么呢?他说当时悔杀潘佑、李平。大家都明白,这个时候不要说这样的话了,第一,于事无补,第二,亡国之君怎么敢说这样的话呢?两个人心情都很沉痛,徐铉就回去了。赵光义派他去其实还是别有企图的,回来了就问徐铉,李煜都跟你说什么了?徐铉不敢隐瞒,把李煜的话说了,赵光义就很不高兴了,潘佑和李平是什么人?他们是当时的主战派,徐铉则是主和的,李煜当时因为听信了徐铉的话把主战派杀掉了。大家想想,李煜还跟徐铉说这种话,可见他是多么单纯的一个人。这样一个人作为君王可能真的是很无能的,但作为诗人这正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品格,所以他的词才写得这么真。

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上来就写“春花秋月”,春天的花那么明媚,秋天的月亮那么澄澈,这都是非常美好的东西,但是他接着又讲“何时了”,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呀。这个就很奇怪了,因为一般人看到春花秋月应该感到非常珍惜生命才对,但是李煜这时只觉得无奈和悲哀。杜甫有一首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都是非常好的东西,但是因为国破了,所以看到花我都要哭泣,听到鸟叫我的心都要惊一下。李煜其实也是有这样一种情感在里头的。“往事知多少”,过去的事情如今全都不堪回首了。我们来看这里的“春花秋月”,这是一种对举的手法,并不一定是指春天的花和秋天的月,因为春天的月亮也很漂亮啊。类似的用法还有“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也并不是指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而是说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另外他这里讲的是所有人都会有的人生感慨,并不是他自己一时的情绪。因为春花秋月是我们都能感受到的东西,“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过去的事情再也不会回来了,这是所有人都有的一种共通的感情。

我们接着看下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虽然他说不堪回首,但毕竟是回首了,而且就是因为这一回首,才觉得如今的生活是无法忍受的,因为过去的生活安宁又舒适,现在这么寂寥难耐,天天以泪洗面,这样的对比,情何以堪?这里还有一个章法上的连接,“小楼”是指自己的居住地,“昨夜又东风”的“东风”是跟前面的什么相呼应的呢?对,就是“春花”。因为东风不就是春风吗?下面的“月明”也是和“秋月”相联系的,虽然这里是春月,但是我们刚才讲了这是对举的手法,春月、秋月都不是实指。总之是在这种明月的夜晚,夜不能寐,加倍地思念起了自己的故乡,尽管故国已经不堪回首了。

接下来说的其实全部都是他对过去的追想。“雕栏玉砌应犹在”,这个“雕栏”不就是“我”当年醉拍的阑干么?“玉砌”就是台阶,也是“我”曾经多少次流连过的地方。“应犹在”的“应”一种想象,他并没有真的看到,只是想它们大概还在吧。物是人非,物总是无情的,而人则是多情的,那些东西还在,可我的朱颜已经改变了。“朱颜”就是年轻红润的容颜,其实才几年啊,在这被俘的几年里,他的容颜就已经改变了么?可是我们知道伍子胥就曾一夜白头,而李煜此时是什么心情大家也能想见。大家注意,前面这六句用的都是对比手法,“春花”“秋月”是宇宙中的永恒现象,春花开了又落,秋月缺了再圆,可是人的生命一旦流逝就永远不会再复返了,而“东风”也是年年如期而至的,但是故国已经不堪回首了,“雕栏玉砌”同样是常在不变的,但他的青春已经老去了,已经无法再回当年了。当这三组强烈的对比完成之后,大家就可以感受到他悲哀的情怀了,而且我们并不觉得这是一个亡国之君特有的情怀,反而能体会到一种宇宙间的普遍悲哀。最后他来了一个总括,“问君能有几多愁”,这问的其实是自己了,可是愁能计算吗?愁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东西,但这正是词人手段高超的地方了,他能够把愁具体化,把这种抽象的东西非常形象地推到读者的面前。他说这个愁就像春水一样绵延不绝,会永远流下去的。而且我们要注意一下它读起来的音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一泻到底,好像把内心中涌动的感情全都喷薄出来了。这就是李煜的《虞美人》,也是他的绝命词。

我觉得我今天的讲解是非常浅的,请大家课下再自己体会吧。我们下节课来讲北宋词,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