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十七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河出图洛出书”之“洛”

胡双宝[1]

【内容提要】 洛河有二:源于今陕南之南洛河和源于陕北之北洛河。本文胪缕《书·禹贡》等典籍之论述,断“洛出书”之“洛”为北洛河。

【关键词】 洛出书 南洛河 北洛河

《周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代学者解说为,伏羲时龙马出现于黄河,龙马背上的旋毛如星点,称作龙图,伏羲据以画八卦。夏禹治水时,神龟出现于洛水,禹根据龟背上的裂纹,作《尚书·洪范》“九畴”。《汉书·五行志上》列出《洛书》六十五字([ ]内为《洪范》篇用字):“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叶[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艾[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应征,次九曰向用五福,位用六极。”河图洛书,实为神话传说。古代认为是帝王圣人受命之祥瑞。清黄宗羲认为是图经、地志,近乎合理。唐孔颖达疏,按“天生神物”解释。“河”指黄河,向无歧解。“洛”则有北洛河和南洛河之别。未见典籍论及“洛出书”之“洛”的地理位置。

按照传说理解,“河”指黄河,“洛”释为洛水。通常称为洛水的河流,大者有两处,都发源于现在的陕西省,也先后注入黄河。注入黄河之前,却互不相干。北方不习惯称某河为某水,两处都叫洛河。地理学上把发源于陕北者叫北洛河,发源于陕南者叫南洛河。传说所指夏禹得书之“洛”,是北洛河抑或南洛河?

《尚书·禹贡》六次述及。今依次摘引,并酌引孔安国《传》和孔颖达《疏》。[]里酌列校勘书订正之字。

一、“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传》:“逾,越也。河在冀州南,东流,故越洛而至南河。”《疏》:“浮此四水,乃得至洛。”江、沱、潜、汉指长江流域诸水。南河,古代指今黄河自潼关以下由西向东的一段。先“逾于洛”而“至于南河”,此“洛”在黄河以南,是南洛河。

二、“伊、洛、瀍、涧,既入于河。”《传》:“伊出陆浑山,洛出上洛山,涧出沔池山,瀍出河南北山。四水合流而入河。”《疏》:“《地理志》云,伊水出弘农卢氏县冢[东]熊耳山,东北入洛。洛水出弘农郡冢领山,东北至巩县入河。瀍水出河南穀城县潜亭北,东南入洛。涧水出弘农新安县,东南入洛。《志》与《传》异者,熊耳山在陆浑县西,冢领山在上洛县境之内;沔池在新安县西,穀城潜亭北,此即是河南境内之北山也。《志》详而《传》略,所据小异耳。伊、瀍、涧三水入洛,合流而入河。”陆浑山在今河南省嵩县境。熊耳山是秦岭的东段,在今河南省西北部。上洛山在熊耳山西北,今陕西省商州市。入黄河的伊、洛等水出今陕南、豫西。此“洛”为南洛河。

三、“浮于洛,达于河,华阳、黑水惟梁州。”《传》:“东据华山之南,西距黑水。”《疏》:“《周礼·职方氏》:‘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华山)在豫州界内,此梁州之境,东据华山之南,不得其山,故言‘阳’也。此山之西,雍州之境也。”华阳即华山之南。先“浮于洛”,而后“达于河”之“洛”,是为北洛河。

四、“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传》:“河自龙门南流,至华山[阴],北至[而]东行。孟津,地名,在洛北,都道所凑,古今以为津。洛汭,洛入河处。山再成曰伾[岯]。至于大伾而北行。”《疏》:“孟是地名,津是渡处,在孟地致津,谓之孟津。《传》云地名,谓孟为地名耳。杜预云,孟津,河内河阳县南孟津也。在洛阳城北,都道所凑,古今常以为津。武王渡之,近世以来呼为武济。洛汭,洛入河处,河南巩县东也。……郑玄云,大岯在修武武德之界。张揖云,成皋县山也。《汉书音义》有臣瓒者以为修武武德无此山也。成皋县山又不一成,今黎阳县山临河,岂不是大岯乎?瓒言当然。”龙门指今山西西南部河津县与陕西韩城之间的黄河龙门口。华阴即华山之北。厎柱山,即今三门峡黄河中的砥柱山。孟津,古渡口,在今洛阳市北之孟津县东。洛汭,已见《疏》文。大伾,在今河南省北部浚县境。按,汉代至唐代,黄河在今郑州西北流往东北方向。此条先述与北洛河相关的位置,转而述南洛河。实为混说。

五、“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传》:“漆沮,二[一]水名,亦曰洛水,出冯翊北。”《疏》:“《地理志》云,漆水出扶风漆县。依(北魏阚骃)《十三州记》,漆水在岐山,东入渭。则与漆沮不同矣。此云‘会于泾,又东过漆沮’,是漆沮在泾水之东,故孔以为洛水一名漆沮,《水经》沮水出北池直路县,东入洛水。又云郑渠在太上皇陵东南,濯水入焉。俗谓之漆水,又谓之漆沮。其水东流,注于洛水。《志》云出冯翊怀德县,东南入渭。以水土验之,与《毛诗》古公‘自土沮漆’者别也。彼漆即扶风漆水也。彼沮则未闻。”今按:沣河,在今西安市南入渭河。泾河,在今西安市东入渭河。《史记·夏本纪》“漆沮既从”,唐张守节《正义》引《十三州志》:“万年县南有泾渭,北有小河,即沮水也。”漆、沮(或漆沮),为泾河以东的下河流,入渭河。是为北洛河。

六、“导洛至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此述南洛河。

以上诸条,《汉书·地理志》所引,文字或异,不录。

陕西北部的洛河,发源于白于山之西麓,今定边县的新安边川为其上游,流至吴旗县与宁赛川汇合,而称洛河。汇合处今有洛源镇。以下流经今志丹县、甘泉县、富(鄜)县、洛川县、黄陵县、白水县、澄城县、蒲城县,在大荔县东南部三河口汇入渭河,尔后流入黄河。富县在洛河流经地之北有洛阳镇。

按此即《周礼·夏官·职方氏》所云:“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其泽薮曰弦(《逸周书·职方解》作“彊”)蒲,其川泾汭,其浸渭洛。”郑玄注:“岳,吴岳也。及弦蒲,在汧。泾出泾阳,汭在豳地。《诗·大雅· 公刘》曰:‘汭之即。’洛出怀德。郑司农曰,弦或为汧,蒲或为浦。”孔颖达《疏》:“云‘岳,吴岳也。及弦蒲在汧’者,按《地理志》,吴山在汧,西有弦蒲之薮,汧水出焉。西北入渭。渭出鸟鼠山也。言‘汭在豳地,《诗·大雅·公刘》汭之即’,若然,汭为水名。按,彼毛传云,芮,水厓也。《笺》云,芮之言内也。水之内曰隩,水之外曰鞫。……云‘洛出怀德’者,此‘洛’即《诗》云‘瞻彼洛矣’一也,与《禹贡》‘导洛自熊耳’者别也。其‘彼洛’出上洛,经王城至虎牢入河。”《淮南子·地形训》“洛出猎山”,高诱注:“猎山,在北地,西北夷中。洛东南流入渭。”又《本经训》:“江河三川,绝而不流。”注:“三川,泾渭汧也。”以及《汉书·地理志》“左冯翊”条:“怀德,《禹贡》北条荆山在南,下有强梁原,洛水东南入渭,雍州浸。”所指并同。又《水经·渭水注》:“又东过华阴县北,洛水入焉。”补洛水注条,义同。

《书·顾命》述周成王、康王事,有“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语。孔安国《传》:“三玉为三重,夷,常也。球,雍州所贡。河图,八卦。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孔颖达疏:“当孔(安国)之时,必有书为此说也。《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刘歆亦如孔说,是必有书明矣。”

南洛河,古多称洛水。发源于华山南麓,今陕西省洛南县西北部与蓝田县交界处,洛南县境有洛源镇。河水东南流经河南卢氏县、洛宁县、宜阳县及洛阳市境,在偃师县境与伊河汇合而称伊洛河,向东偏北流至巩义市东北而入黄河。入黄河口迻东有河洛镇。洛阳市位于南洛河之北,因以称洛阳。南洛河即洛水的“洛”,古代文献中或写“雒”。

《周礼·夏官·职方氏》:“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其泽薮曰圃田。其川荧(荥)雒,其浸波(《逸周书》作“陂”)溠,其利林漆丝枲。”郑玄注:“华山在华阴,圃田在中牟。荥,兖水也,出东垣,入于河,泆为荥。荥在荥阳。波读为播。《禹贡》曰‘荥播既都’(《尚书》作‘荥波既猪’)。《春秋传》曰:‘楚子除道梁溠营军临随。’则溠宜属荆州。在此,非也。”孔颖达疏:“云‘荥,兖水也’者,《禹贡》济出王屋,始出兖,东流为济,南渡河,泆为荧。《春秋》‘战于荧泽’是也。”

《说文解字》卷十一“洛”字条曰:“水出左冯翊归德北夷界中,东南入渭。”按,《汉书·地理志》:“归德,洛水出北蛮夷中。”是为北洛水。

《诗·小雅·瞻彼洛矣》,诗序云:“刺幽王也。”毛传:“洛,宗周溉浸水也。”周幽王时期,西周都镐京,地当今西安市东。所述之洛,为入渭前之北洛河。

“洛出书”之“洛”当为北洛河。先民活动在黄河中游,即今陕西中部至河南西部。所指出书之“洛”,宜理解为洛河近渭水之处。

西汉的首都长安所在地区称司隶部,核心地区叫京兆,西部叫右扶风郡,东部以及北部叫左冯翊郡,现在河南省西部三门峡市一带称弘农郡,弘农郡以北、黄河以东,今山西省南部为河东郡,洛阳一带称河南郡。东汉首都在洛阳,但政区名称没有变,所辖地区大致仍西汉之旧。许慎用的“冯翊”是当时的名称。两汉的“归德”在今陕西北部吴旗县境,均属北地郡。“北夷”二字表明,两汉时期那一代尚未开发,也就是比较荒凉。许慎以为归德为冯翊郡。

[1]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