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报告201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内涵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蕴含着学校的精神内核和学术传统,凝聚着大学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大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支撑力和驱动力。大学的文化软实力是一种精神生产力,是一种文化播散力,是一种价值凝聚力,是一种社会服务力,是一种实践创造力,它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和灵魂,蕴含着高校的发展潜能和价值选择。大学的文化软实力的发生发展过程,绝非类似于自然规律一样不需要主体实践就能产生,而是一种需要主体创造、实践积淀的社会规律范畴,它深深地植根于主体的实践能力和时空环境之中。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语境之下,我们可以将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规定为,作为文化实践主体的中国大学在时代前沿和竞争语境之下逐步建构出来的,并且在教学实践创新、科学技术研究、校园制度规范等环节通过吸引、同化、渗透、感化等方式生产出的一种可感知、可控制的隐形精神力和文化熏陶力。大学文化软实力是被时代、国家和大学共同建构出来的,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双一流”大学建设等,为我国大学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反映着国家和社会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高涨。由此可见,大学文化软实力是处于时代前沿的问题,我国大学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相较于美国大学和欧洲大学,是处于一种后发的态势。我国大学要发展,就必须理清大学文化软实力和大学硬实力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和内在特征。

(一)中国大学文化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关系

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表现形态、实力来源、作用机制和组成部分的不同。第一,就二者的表现形态而言,大学硬实力是相对比较具体的“器物”,且有固定的表现形态,一般多是一种静态的显性存在,且可以被量化的显性实力;而大学软实力相对而言则比较抽象,是属于文化的精神层,是一种不可观察、难以计量的隐形实力,大学的办学精神、大学的历史传统、大学的发展理念、大学的管理制度、大学的校风综合在一起反映着大学的总体风貌,是属于一所大学重要的隐形资源。第二,就实力来源而言,大学的硬实力主要来自于各级政府对大学资源的控制力,或大学自身出于刚性发展对内使用的硬手段;而大学软实力则是来自高校历史文化传承物的时代穿透力,或师生互动形成的文化播散力,多是属于自发、自觉地涌现。第三,就作用机制而言,大学硬实力凸显出的是工具理性的作用机制,更多是体现出一种“力”的震慑;而大学软实力则是表征着价值理性的作用机制,体现出的是“力”的吸引力和“理”的渗透力。第四,就组成部分而言,大学硬实力主要包括大学的物质资源、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而大学文化软实力则包括大学精神的凝聚力、大学教育的感染力、大学制度的整合力、大学风气的辐射力、大学创新的吸引力。

大学硬实力和大学文化软实力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大学硬实力是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大学文化软实力深深地植根于大学的硬实力之中,有人觉得大学文化软实力是处于大学文化最高层的“道”,只可意会不可言说,其实不然,大学文化软实力不仅可以通过校风、校歌、校训、校徽、校旗等文字媒介和图像媒介表达出来,也可以通过校园建筑、园林环境、实践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载体体现出来。大学本身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土地和活动场所不仅是人才和知识的汇聚地,更是各种思想体系、价值谱系、创新意识、实践智慧相互激荡、回响的重要场所。

比如校园建筑,从表面上看是属于大学硬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满足学生生活与求学、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刚性需要,同时它亦有一种悄无声息的教化功能,大学里的建筑,尤其是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老建筑,更是沉淀着大学的历史记忆,是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切面。

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当我们步入校园,就不难发现在其主楼上方镌刻着许多著名科学家的肖像(有爱因斯坦、牛顿、爱迪生等人),由此,我们马上就会感觉到麻省理工学院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工科院校,其主体建筑中渗透了浓厚的科学精神和工匠传统。

再比如清华大学的“工字厅”,因其前后各有两座殿厅,中间以走廊相连,总体呈现出“工”字形而得名。作为校园建筑,本是属于清华大学硬实力的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时间和历史事件的沉淀,这所建筑的文化传播学意蕴已经远远超越了其作为硬实力的存在。1914年,梁启超先生曾经在此处“赁馆著书”,许多著名的历史文献就是在此撰写而成的,在此期间,梁启超先生外出演讲时讲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后被清华大学选取其中的八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1924年,泰戈尔亦在此下榻。所以,大学建筑是大学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传统的现实凝结物,是作为大学文脉延绵不息和学者思想薪火相传的有机载体。

同时,大学建筑能作为记载学校重大历史事件的“活的书页”。比如北京大学鼎鼎有名的“红楼”,曾一度成为北京大学的代名词。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当时的爱国学生就是以红楼作为出发点到天安门,掀起了一场伟大的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红楼里的208房间曾经是蔡元培先生的办公室,蔡元培先生正是在此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奠定了北京大学的文化精神;李大钊先生也曾经在此处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的馆长一职,并成立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和北方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当时取名为“共产党小组”;毛泽东同志在北京大学做图书馆管理员期间,也曾经在此处工作。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被日军占领,将此楼用作牢房关押爱国志士;抗日战争结束以后,此楼又变成北京大学的教师公寓,许多著名教授都在此居住过。

再如复旦大学的第3教学楼一楼的第八间教室,简称3108教室,是复旦大学的讲座中心,在时间的慢慢积累中,3108教室逐渐变成了复旦大学的精神高地,从美国前总统里根,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许多国际著名学者、思想家都在此对复旦的学子们做过讲座,时至今日,3108教室已然成了复旦大学的精神象征物之一。

此外,大学的校门、校徽、校旗、图书馆、实验设备,甚至包括某个讲台、某本书、某个仪器,虽是大学的“器物”,但是在时间沉淀和实践的积累中,文化软实力的意蕴渐渐渗入其中,更多的文化符号学的意义会“赋予”此物,在某种条件下到达某个时间节点,此物的文化软实力意义会大于其作为大学硬实力的意义,就此层面上讲,大学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同时大学文化软实力亦能反作用于硬实力。一所大学的文化软实力强,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汇聚于此,可以申请到更多的科研经费改善、升级实验设备,能极大地促进大学硬实力的提升。

(二)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大学文化软实力作为学校综合实力的“魂”,整合着大学里的各种资源,使之成为有机协调、优质循环的文化生态体。大学文化主要体现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正与之相应,主要体现为大学形象的文化吸引力、大学行为的文化创新力、大学制度的文化整合力、大学精神的文化凝聚力,以及以上四种力量共同作用形成大学整体的文化辐射力(影响力),呈现出大学文化软实力“五力互动”的特殊文化结构。具体来说,大学精神的文化凝聚力处于大学文化软实力结构的最深层次,属于校园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动力源,主要体现为大学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价值理想和文化创新;大学制度的文化整合力居于大学文化软实力结构的中间层次,它是大学文化软实力得以践行的重要保障,主要体现为核心制度、一般制度与具体制度;大学行为的文化创新力处于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浅层,它是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活力得以保证的重要源泉,主要由教学改革、实验创新、学术前沿探索等组成;大学形象的文化吸引力居于大学文化软实力的表层,它是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成果的形象展示,主要是由校园环境,学校标识系统(校徽、校歌、校旗等),学校宣传体系(宣传策略、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以及学校风气等组成。大学整体的文化辐射力是以上四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体现为在区域、国家和国际上的认可度,它可以作为一种整体的镜像映现着大学文化软实力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大学文化软实力得以继续发展的应激机制。

1. 大学精神的凝聚力

“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内核和最高表现形式,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规范体系,大力弘扬精神文化应以大学精神和学校办学理念为指导,找准学校自身定位,为大学文化建设的升华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精神主要包括大学办学的科学精神、生成制度的民主精神、关切师生的人本精神、学术研究的批判精神、科技实践的创新精神、追求宏大境界的自由精神等,这些精神有些源自于历史传统、有些属于新时代的生成,这些精神渗透在办学特色、价值理想和文化创新等环节,具有重要的凝聚和向心作用。就办学特色而言,它主要体现在对办学定位、目标规划、学科结构、专业特色、优势资源的理性认知,引领着大学的发展方向,同时亦能在“共同愿景”的高度回答要建成何种形态的大学、培养何种知识结构的人才、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这些都悄无声息地渗透到学校具体工作中的所有环节,共同吸引和引领着全校朝向既定目标前行。学校领导有特色就会表现出巨大的感召力,教师有特色就会表现出巨大的吸引力,学生有特色就会表现出巨大的社会竞争力。就价值理想而言,它亦是作为一种隐形机制凝聚着全校师生意志,从而保证其在价值追求、价值选择上的一致性。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同时也是大学价值理想的重要组成内容。就大学文化创新而言,它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大学精神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保证大学精神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创新观引领着大学文化创新,能最大限度地凸显出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的自身属性。

2. 大学制度的整合力

制度文化是学校在制定、贯彻执行各项制度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大学制度的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的总和,不断完善制度文化建设有助于培育师生自觉规范的行为、良好文明的习惯、遵规守纪的意识,以及共同的价值取向。

大学制度是指学校的各种规范章程对全校师生产生的规范机制,是在高校长期办学实践的过程中渐渐摸索、总结出来的制度文化的稳定外显,同时也是高校落实办学特色、践行价值理想、探索大学文化创新的重要保障。究其表现形态而言,主要体现为核心制度、一般制度与具体制度。一所大学的核心制度和大学精神的关系最为密切,大学的核心制度往往是抽象的大学精神的制度化显现,主要体现为自主自制的特色办学制度、学术自由的科学研究制度、严谨务实的治学制度等;大学的一般制度主要是指学校内部普遍采用的约束机制,主要体现为日趋多元化的入学制度,学生选课制度(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等),学科院系制度、社会参与制度、教学实践制度等。大学具体制度主要是指大学的各个职能部门因自身的专有属性,在科研管理、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等具体环节制定的规范性机制,比如综合性大学所实行的文理分开考核的科研评价制度。由此可见,不论是何种形态的大学制度,都发挥着巨大的整合作用,大学制度的整合力是践行文化软实力的制度保障,同时也是增强高校活力、提升办事效率的重要保障。

3. 大学行为的创新力

行为文化是大学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习生活、文化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文化品位,以及能够彰显文化品位的品牌活动等,全面提升行为文化有助于打造学校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营造学校浓郁的文化氛围、提升公众对学校的认识,影响学校的发展方向、办学行为、育人质量和学术成就等。

大学行为的创新力是在大学精神外化过程中塑造大学形象,在大学制度落实的过程中发展大学实力的实践探索能力,主要表现为大学教学改革的创新,高校实验探索的创新、高校学术前沿的开拓。就教学改革而言,主要包括招生录取方法的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等具体方面的有效实践。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在博士研究生的录取方法上,就由原先的“初试——复试”形式改革为“申请——考核”的形式,虽然争议很大,但毕竟是一次大胆改革的尝试;再如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课堂上探索出“大班上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新模式现转变为“中班上课,小班研讨”,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案例教学”法和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的“宝哥说”脱口秀,能让全校本科生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领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探索之途,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将此教学行为的创新视为该校文化软实力的名片之一。

4. 大学形象的吸引力

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承载着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积淀了学校师生的思想,深入推进物质文化可以固化学校师生理念,在彰显大学文化的同时,更显现出其内在的文化力量。毋庸置疑,大学的物质文化对于塑造大学形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学形象是全校师生活动于大学空间中映现出的或可视化、或可感知的生动画面或文化符号,是大学文化发展状况的真实反映。良好的大学形象可被视为极具魅力和特色的品牌形象,直接展现着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程度。优异的大学形象,在学校内部能够激发起广大师生的自豪感,能激发广大师生的爱校、护校热情;对外则可以获得良好的口碑,提升全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提升该校的就业率,亦能取得政府更多的财政支持、取得合作企业的信赖,以此为招揽更多的人才、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而奠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坚实的物质基础。大致说来,大学形象是由校园环境、学校标识系统、学校宣传体系,以及学校风气等有机互动的形象体系。就校园环境来说,这是一所大学的外在形象,主要包括校园历史建筑的保存情况、校园建筑的合理布局、校园绿化程度和怡人程度;就学校标识系统而言,主要包括校徽、校歌、校旗、主体雕塑、文化长廊等;就大学的宣传体系而言,主要包括宣传策略和方法、学校网站建设、学报建设、学校微信公众号建设、学校先进事迹宣传、图书馆对城市的开放程度。在网络媒体格外发达的今天,大学形象的吸引力所建构出的品牌效应能被无限放大,也能被无限缩小。一所大学的一个或几个师生,能够做出触及社会敏感神经的感人事件,该学校的品牌效应会急剧攀升,能够极大地促进该校对校外公众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如果做出进入网络热搜的恶劣事件,该校的品牌效应在短时期内则会断崖式下降。所以,学校应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网络传播意识,自觉维护学校形象,并积极地宣传学校的正能量事件,适时把学校的文化亮点通过自己的社交账号推向社会,以此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增砖添瓦。

5. 大学整体的辐射力

大学整体的辐射力是大学精神的凝聚力、大学制度的整合力、大学行为的创新力和大学形象的吸引力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主要体现为在区域、国家和国际上的认可度,比如国际上几大高校排名: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杂志THE世界大学排名、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美国的USNEWS世界大学排名、荷兰莱顿大学世界大学排名,以及中国的武书连每年发布的“中国大学评价”、中国校友会网每年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邱均平等每年发布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等。虽然主要是以科学计量的方式评价大学,貌似是硬实力的指标体系,其实其软实力的作用非常明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排名决定着一所大学形象的推广,它可以作为一种整体的镜像映现着大学文化软实力取得的成果,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大学文化软实力得以继续发展的应激机制。同时,学校运用网络新媒体对外宣传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大学整体的文化辐射力和其他四种要素的关系而言,它和大学形象的文化吸引力的关系最为密切,主要受到大学形象的作用和影响,但也受着大学制度和大学行为的制约,大学精神更是作为一种深层机制决定了大学文化辐射力的范围和韧性。

(三)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的特征

大学文化软实力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有效性、持续性、整合性和创新性”[1]。但这只是文化软实力的共性特征,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建构还需凸显出中国的本土特征,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大学的发展过程曾一度受到“他者”发展模式的影响,1949年以前主要是受到欧美国家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受到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学发展模式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发展之路。但是在此阶段,极容易陷入对西方高校发展经验过度“借鉴”的态势,这对我国大学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我国的大学不可能永远跟着西方大学的模式走,注定要从“跟着走”转化为“自己走”。“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2]。我国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更是如此,我国大学文化软实力要在世界大学的文化体系中有着正确的价值定位,西方大学的文化建构对我们而言只是处于“器用”的层面,借鉴“器用”之前,首先要对自身的文化传统之“体”有着深刻的认知,能做到传统文化资源在新时期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建构过程中有效地“创造性转化”。同时要意识到作为大学发展之“魂”的文化软实力亦有自己之“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性和引领性。自此,我们可以梳理出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的特征:强调中国话语权的,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形态。

1. 中国话语权

在改革开放继续深入的开放性语境之下,建设中国特色的大学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我国大学文化软实力可在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基础上所倡导的文化观中进行有效的实践,即在“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流合一,综合创新”的“魂、体、用”三元模式中制定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策略,这是凸显出中国话语权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大学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马学为魂”亦是大学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灵魂,时刻要凸显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性地位、凸显出中国大学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文化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中学为体”就需要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体现大学精神传统,能将自身学校的优秀传统资源“创造性转化”为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文化形象,既能体现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深厚底蕴,同时又能使其充满生机活力;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也要注重“西学为用”,但是要在深刻践行“马魂”“中体”的基础上使用,否则极易在一种文化无根的状态中陷入西方大学软实力的“软”控制之中,从而使其失去了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凸显出大学文化安全的风险命题。只有在充分了解、领会、践行“马魂”“中体”的基础上,西方大学文化发展经验的精华部分才能被批判性地借鉴、创造性地发展,才能真正契合中国语境,才能切实为我所用。

2. 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的问题,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一讲话为我国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在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过程中,要凸显“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大学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大学,我国大学的文化软实力要在大学精神文化层面、大学制度文化层面、大学行为文化层面、大学物质文化层面,都要将之深入贯彻,从文化软实力的层面回答我国的高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通过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人,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建设培养人,由此,我国大学的文化软实力更能体现出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和精神凝聚力。所以,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需凸显出服务国家、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社会的本质特征。

3. 科学发展、创新发展

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是一种集精神力、制度力、行为力、形象力、整体辐射力为一身的文化生态体,每一种文化力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所以我们大力发展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时候,既要体现出主体的能动性,同时又不能急于求成,不仅要遵从主体创造的规律,更要遵从各种文化力的发展规律。总的说来,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有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尚未有效地转变为软实力,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在世界大学文化软实力体系中的地位不是很凸显。为此,我们更要沉住气、静下心,悉心寻找中国特色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建构路径,进行有效地规划、科学地发展。所以,在中国大学文化文化软实力的总体规划中,一定要凸显出其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特性,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以最大的能量值发展大学文化软实力。

[1] 周倩、吴宏亮、乔丹:《大学文化软实力:中国语境与建设取向》,《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第61—66页。

[2]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