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的评价体系
如前所述,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可以划分为:大学形象的吸引力、大学行为的创新力、大学制度的整合力、大学精神的凝聚力、大学整体的辐射力,以上五种构成要素建构起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文化生态体系。为此,我们尝试建立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总体评价体系。[1]
(一)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大学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可塑的、发展的、动态的系统,建立大学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是对大学文化建设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基础,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建立科学的软实力评价体系。为此,在建立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模型时,需要同时兼顾以下设计原则。
1. 指标筛选的原则
复杂巨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模型的建构,面临的大量工作主要是如何科学合理地筛选指标。针对如何科学合理地筛选指标,课题组多次专题研讨,运用“头脑风暴法”,向有关专家与实际工作者征询、咨询,提出了指标选择的“六要素”原则。
(1)范畴规范性原则。指标的内容不能太繁、太小、太细,也不要过于庞杂和冗长,否则会给评价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指标解释力原则。明确指标对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所选指标能作为评估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量化标志和说明。
(3)数据可操作原则。不能只考虑应该要有哪些指标要素,同时还要考虑所选择的指标在测评时数据采集的难度、成本。指标体系具有资料易得、方法直观和计算简便的特点,因而具有操作上的可行性。
(4)指标可评估原则。也就是说,指标能用来评估大学各部门在文化软实力构建中的量化标准。一是所选的指标必须能科学地反映大学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水平,必须具有理论依据,不能够选择没有意义的指标,影响整个指标体系的效用。
(5)标准可实现原则。也就是说,所选的指标切合实际,经过努力可以达到。
(6)资料科学性原则。也就是说,指标的设计要求名称、含义、内容和计算范围、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等方面必须科学明确,没有歧义,能方便地进行采集数据与收集信息;同时要考虑现行科技水平。
只有符合以上六个技术要素的指标才可能被选入我们的指标体系。根据指标筛选的“六要素”原则,并且听取了专家的修改意见,我们进行了多轮的筛选。可以说,研制大学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的过程,也是一个精选指标、规范指标、完善指标的过程。
2. 确立指标权重的原则
我们必须看到,对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体系的评价不能像大学硬实力评价体系一样,通过完全的量化与各个评价指标的相加就能评价大学硬实力的建设状况。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各个构成要素是相互作用的,或者说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是指标一、指标二的加法关系,如果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各个构成要素自身发展状态较好且各个要素之间有着生生不息的良性互动,可能呈现出各个要素之间的乘法关系;如果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某个构成要素发展状况欠佳,而其他构成要素发展状态一般或良好,可能就会危害到整个大学文化软实力生态体的有机协调;如果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其他要素的发展状态一般,但某个要素表现格外突出,亦可能极大地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的综合实力。对此,我们在此评价体系中会设定不同的指标权重。指标权重反映的是每一条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指标重要性程度的数量化表示,权重越大,指标在体系中就越重要。假定指标A的权重数是0.5,指标B的权重数是0.4,则指标A的重要性高于指标B。但要形成合理的指标权重,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为此,我们通过建立以下原则来解决。
(1)目标原则。建立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其目标是要形成一整套的量化指标来衡量大学文化软实力程度。因此,指标的选择,尤其是指标权重的确立,都要侧重于文化软实力,换句话说,具有文化软实力特征,能反映或揭示文化软实力水准的指标,例如“大学精神”“核心价值”等指标,应赋以较高的权重。
(2)需求原则。指标权重的确立,必须满足文化软实力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需求。从不同类型的需求来看,“基本指标”是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揭示大学文化软实力程度的最基本的指标;“特色指标”则以大学文化已取得的具有标志性的创建成果,来满足文化软实力所具有的个性、特殊性需求。从不同的需求看,如基本指标的“五个测评项目”,其需求明显突出“推动发展、追求领先的文化创新力”和“向外界正确表达意图的文化辐射力”。
(3)实效原则。为了使大学文化软实力的评估避免形式主义、走过场,在权重的设置上必须体现实效原则。当然,决定一所大学文化软实力并不取决于这所大学历史的长短和文化资源的丰俭,也不取决于这所大学占地面积的大小,而是取决于这所大学文化的贡献力,我们突出强调这种影响力、吸引力和贡献力,从而决定大学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指标。
(4)平衡原则。在大学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中,不同的指标由于其满足评估的需求不同,地位和作用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权重。但是,在不同指标权重的确立过程中,必须兼顾整体的协调与平衡,也就是说,每一部分、每一条指标权重的确立,一方面不能孤立地认定与赋值,必须考虑与其他指标权重的隶属、关联,考虑每一条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贡献度;另一方面,指标权重高低的差异,尤其是相关度大的指标的差异,不能太大,应有一个合理的认定,以避免指标之间失衡现象的出现。
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当满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亦即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还要进行量化处理。研究大学文化软实力,需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问题的本质,定量分析则更有利于我们将问题讲清楚。只有通过量化,才能较为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对于缺乏统计数据的定性指标,可采用评分法,利用专家意见近似地实现其量化。源于定量分析的难度,目前的软实力研究均采用定性方法。实际上,已经有成熟的定量分析用于衡量硬实力发展水平,有些方法可供我们借鉴。另一方面,应提出一套能够解释大学文化软实力现状的发展指数,其中应包含各类软性指标,以进一步有效确定大学的发展阶段和特性,从而能为大学发展提供衡量标准。
必须指出,上述各项原则并非简单的罗列。也就是说,首先要根据“六要素”原则筛选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根据设定权重的目标原则,确定赋权的需求性原则,而需求性又要通过实效性来体现,在满足实效性原则之后,还必须满足平衡性原则。最后,上述各项原则都要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体现。
(二)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设计
大学文化硬实力是一种易于量化,可以通过一定指标反映绝对数量大小的能力。而大学文化软实力是一种难以量化,只有通过一定指标来衡量相对大小的能力。影响大学文化软实力大小的因素十分复杂,由此导致了在大学文化软实力领域相关研究的滞后性。另一方面,大学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如果使用不当,也会沦为一个大而无用、空洞无实的概念。由于太富弹性,软实力这个概念很难测量与划分,我们要像统计学家那样给出大学文化确切的软实力模型,实非易事,也不可能。因此,有的时候,软实力就如情感一样,着实很难度量其轻重多寡,只能感同身受,可描述但难以展开逻辑分析。
我们通过建立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的理论模型,将大学文化软实力分为以下五个组成部分(见图1):激励全校师生形成强大向心力的大学精神的文化凝聚力;推动发展、追求领先的大学行为的文化创新力;将文化要素组织成效能最大有机整体的大学制度的文化整合力;获得其他高校仿效的大学形象的文化吸引力;向外界正确表达意图的大学文化辐射力。在此种文化生态体内,大学精神的文化凝聚力是内核要素,大学制度的文化整合力是结构要素或集成要素,大学行为的创新力是倍增要素,大学形象的文化吸引力是基础要素,大学整体的文化辐射力是功能要素。
图1 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基础评价指标
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由“基本指标”和“特色指标”两部分构成,总分值为100分。“基本指标”占75分,反映了大学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基本情况,设置了凝聚力、吸引力、创新力、整合力和辐射力等五方面的测评项目,每项占15分,20条具体指标。
1. 大学精神的文化凝聚力
(1)大学精神:① 遵循现代大学“民主、科学”的普遍精神;② 有明确的、特质性的学校精神;③ 拥有反映大学历史传统、文化品位、特征风貌的精神文化形态,既体现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宗旨、校园文化,又体现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
(2)目标理念:①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② 以教育现代化为牵引(包括教育思想现代化、发展水平现代化、教育教学体系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现代化、条件保障现代化、管理水平现代化)。
(3)核心价值:① 教师具有从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来思考学术问题的雄心大志;② 学生具有“为民族复兴”的抱负。③ 教师和学生中具有可学习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4)历史文化:① 拥有完善的校史建设与编撰常设机构;② 注重学校文物史料资源的发掘、整理、利用和保护;③ 拥有以科学博物馆、校史陈列馆为基础的校情校史教育。
2. 大学制度的文化整合力
(1)核心制度文化:① 充分发挥大学制度文化在办学、治校过程中的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② 坚持以人为本、学术为先、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强调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③ 拥有符合国情、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
(2)一般制度文化:① 职能部门的完整性;② 一般制度的合理程度、可操作程度、认可程度。
(3)具体制度文化:① 校园文化制度;② 科研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③ 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校史展览馆等文化设施和校内文化园地的制度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3. 大学行为的文化创新力
(1)教学能力:① 国家精品课程数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门);② 国家教学名师数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名/年);③ 出版国家级教科书数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部)。
(2)文化原创:① 具有利于文学创作的政策环境;② 持续地对文学创作进行资金和人力投入;③ 支持和激励开展文学创作研究的科研人员。
(3)科研能力:① 国家重点基地数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个);② 国家重点学科数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个);③ 科学研究拥有将文化性的软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学“硬件”(课堂、教材、教学基地等)的能力。
(4)学术成果:① 拥有国家级及省部级社科课题项目数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② 拥有国家级及省部级重点学科数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③ 拥有国家级社科研究基地和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数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
4. 大学形象的文化吸引力
(1)校园环境:① 校园建筑、合理的布局、较为完整的文化生态;② 拥有宽松的工作环境,允许不同思想、不同观点、不同文化、不同流派学说的存在和竞争;③ 充分发挥学术民主,鼓励专家学者进行探索和创造,保证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发表意见的自由,有批评辩论的自由。
(2)标识系统:① 校徽;② 校训;③ 校歌。
(3)文化设施:① 公共图书馆年读者数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万人次);② 每百人公共图书藏书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册);③ 拥有以开展学生公益文化活动为主的艺术文化馆和学生文化辅导制度。
(4)文化素质:① 强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化的文化艺术活动;② 转变教育观点,开展以“文化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思想讨论;③ 拥有一批各具特色的素质教育典型经验;④ 学生精神文明教育程度较高
5. 大学整体的文化辐射力
(1)文化传播:① 电视台、广播、校报、校园网等学校文化传播体系规划与建设完善;② 校园媒体内容创新与更新速度较快;③ 校园媒体栏目建设丰富多彩。
(2)文化交流:① 与国内外兄弟院校的文化交流频繁,吸引国内外大学文化社团进入校园;② 经常组团赴国内外交流、学习;③ 借助国内外的信息网络和宣传渠道,推广学校文化品牌。
(3)文化品牌:① 从大学内在的学术性出发,着重强调大学的超越性和探索真理、追求知识的责任;② 构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学术精神,形成大学核心竞争力;③ 自觉地构建独一无二的文化传统、精神品质和自我形象,就是大学文化品牌。
(4)留学生:① 派出留学生的人数、资助基金、留学国家数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② 接收留学生的人数、资助基金、留学生来源国家数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
“特色指标”(见表8)采用了加分的方法,最高分值为25分,是反映大学文化软实力创建和管理中的个性和特色的指标,也反映了大学文化获得认可的情况。
表8 特色评价指标
(三)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的个案评估
由于我国高校数量众多,而我们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所以只能随机选取不同的地理区域(全国各地),不同门类的高校(综合类、理工类、军事类、师范类等),不同的发展层次(本科、专科),不同办学类别(公办、民办)的高校,通过检索相关文献,研读学校网站的文件,进行仅代表个人观点的评估,详见表9。
表9 不同层次大学的文化软实力评估
[1] 参见洪晓楠、林丹:《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研究》,《文化学刊》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