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空间生产理论的缘起与内容阐释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中叶以来,在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福柯(Michel Foucault)、哈维(David Harvey)等空间思想家的推动下,出现了空间的社会转向。空间不再仅仅是形而上的抽象含义,也不再仅仅是容纳和上演物质生产的容器或舞台,而成了社会生产本身,“空间不是社会的反映(reflection),而是社会的表现(expression)。换言之,空间不是社会的拷贝,空间就是社会”[1]。
对空间社会属性的强调和阐释,使人们对空间的认识逐渐完成了从物质属性到社会属性的巨大转变。同时,社会属性赋予了空间强大的包容力和解释力,空间研究受到哲学、社会学、文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青睐。这样,空间的社会性转向也促成了社会科学研究中声势浩荡的空间转向。空间转向思潮极大地延展了空间的概念内涵,空间生产理论的产生是对社会性空间与精神性空间的回应,同样也为分析当前城市更新实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理论视角。
[1]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