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
1.3.1 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将ECB研究与重大工程环境管理实践相结合,首先,从重大工程的内部环境责任实践角度分析ECB的动因;其次,将实证模型进一步拓展至外部制度环境,探讨不同类型制度压力对ECB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外部制度压力对于项目内部环境管理绩效的影响,以及ECB在其中所起的传导作用;再次,分析不同类型领导风格对ECB的影响,为重大工程环境管理中的“行为治理”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第1章 引言。首先,从重大工程蓬勃发展的行业趋势、重大工程施工阶段环境管理研究的匮乏性、重大工程环境管理中个体行为的重要影响、重大工程环境管理中的部门“非常规”协作等方面探讨本研究的行业背景;其次,从环境公民研究的兴起、内涵与外延及中国情景下相关研究的“空白”等方面梳理本研究的理论背景;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并进一步阐释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再次,介绍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并概括总结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本章对重大工程、ECB、社会认同理论、环境责任、社会交换理论、制度压力、环境管理绩效和领导风格的相关研究进行全面回顾与评述总结,为后续章节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3章 研究设计与过程。本章重点分析整体的研究设计与过程,包括质性研究与实地调研过程中的方法选择、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的关系、研究变量的选择、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及调研对象的基本特征等内容,以清晰呈现研究的总体脉络和实施步骤。
第4章 重大工程环境公民行为的内部驱动因素。本章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研究重大工程的4类环境责任实践经过环境承诺的中介作用影响ECB的具体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首先,通过文献回顾提出重大工程环境责任实践影响ECB的假设模型;其次,阐述变量测量、样本选择与程序及数据分析的工具;再次,对重大工程环境责任实践、环境承诺和ECB等变量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并对比3类调研对象(业主、施工方和咨询方)回答的差异性;最后,运用基于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路径系数、验证假设,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完善重大工程环境责任实践的启示。
第5章 重大工程环境公民行为的外部驱动因素。本章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研究3类制度压力经过组织支持(Organizational Support)的中介作用进而影响ECB的作用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首先,通过文献梳理提出外部制度压力影响ECB的假设模型;其次,介绍变量测量、样本选择与程序及数据分析的工具;再次,对制度压力等变量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最后,运用PLS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路径系数、验证假设,并根据实证结果为政府主导的重大工程提供环境管理的政策启示。
第6章 重大工程环境公民行为的管理绩效影响机制。本章将项目管理层的ECB作为其环境承诺的替代变量,分析3类制度压力通过ECB的中介影响环境管理绩效的作用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提出研究假设和概念模型;其次,介绍研究设计思路;再次,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并运用PLS-SEM进行假设研究;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详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
第7章 重大工程环境公民行为的领导策略。本章基于领导风格理论,研究交易型和变革型两类领导风格通过环境承诺的中介,以及权力距离取向和集体主义倾向的调节影响ECB的具体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首先,通过文献回顾提出领导风格影响ECB的假设模型;其次,阐述问卷的设计思路、收集过程和对象,以及数据处理的工具等;再次,对变量领导风格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最后,运用基于PLS-SEM和层次回归模型(Hierarchical Regression Modeling,HRM)分析路径系数、验证假设,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培育ECB的管理策略。
第8章 结论与展望。本章通过对本书结论的总结和研究进行局限性的探讨,提出未来重大工程ECB的研究趋势及方向。
1.3.2 研究方法
依据Saunders等(2009)和赵康(2009)的研究,孟晓华(2014)将规范的管理学研究归纳为5大层次,包括酝酿研究哲学、斟酌研究方法、确定研究战略、拟定研究进程及采用相应的数据分析方法。Saunders等(2009)以“剥洋葱”的方式形象地表达了管理研究方法论的层次递进关系。在此基础上,白居(2016a)和孟晓华(2014)进一步结合赵康(2009)和Yin(2013)的建议,修正和完善了管理研究方法的洋葱图,如图1.3所示。本书严格依照上述方法论,从外向内逐层规划研究设计,从内向外逐层展开相关研究。
(1)研究范式与逻辑
本书坚持客观事实和价值中立,致力于探讨中国重大工程实施中所涌现出的ECB,主要涉及行为的驱动因素、中介作用与管理策略3方面的问题。首先,在理论框架的搭建中,以社会认同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制度理论、领导风格理论等为基础,结合“政府–市场”二元的具体情景,开展横跨重大工程管理、公民行为和环境管理及可持续等领域的理论创新研究。其次,在识别ECB的过程中,遵循探索性的研究逻辑,采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经过理论归纳与演绎刻画行为现象的初步轮廓,重点通过多案例的文本挖掘,运用事例归纳法为廓清ECB提供具体的内容与实践支持。为提升初始研究的可靠性,采取专家访谈和小样本测试,对行为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再次,按照所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面上项目的研究立项规划,在深入调研行业背景以及总结归纳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并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验证假设并获得结论。最后,把握重大工程组织理论和ECB研究的最新动态,对结论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管理启示,构建中国重大工程环境管理理论的新观点。
(2)研究战略与维度
本书在研究战略上运用访谈和问卷调研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研究的时空维度上,同时体现了横向性与纵向性,如围绕ECB的驱动因素,分别分析了重大工程内部的4类环境责任实践和外部的3类制度压力等自变量与因变量ECB的关系,属于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采取多阶段问卷调研的方式,在小样本测试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大样本的数据搜集,研究设计具有纵向性。
图1.3 管理研究方法洋葱图
(参考Saunders等,2009;赵康,2009;Yin,2013;孟晓华,2014;白居,2016a)
(3)数据搜集与分析工具
本书运用滚雪球抽样技术(Snowball Sampling Technique)的一手数据搜集方式,即通过应答者(Respondents)的推荐不断扩展样本总量和多样性。初始问卷调研对象的选择主要通过以下渠道实现:访谈具有丰富重大工程管理经验的项目咨询公司,联系参与重大工程管理研讨会的业界专家[1],从上海市建设工程咨询行业协会等组织获取项目信息,在重大工程案例研究和数据中心(http://www.mpcsc.org/)和中国知网中进行检索。最终,来自不同地区并且项目特点各异的98项重大工程被确定为调研对象(详见附录E),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样本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代表性。围绕不同子问题,本书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方法,运用基于PLS的建模技术,对潜变量进行测量,估计因子结构和相关关系,比较不同的理论模型,并结合HRM技术对研究假设进行分析。
1.3.3 研究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是指导本研究展开文献综述、理论模型构建和实证检验的总体规划。本研究坚持客观事实和价值中立,采用实证主义的哲学思想,致力于探讨中国情景下,重大工程ECB的内外部驱动因素、管理绩效影响机制和领导策略,如图1.4所示。
图1.4 研究技术路线
1.3.4 可行性分析
从研究的逻辑结构、方法论和技术路线可知,本书理论层面的研究安排和内在逻辑关系合理紧密,技术层面采用的是组织管理领域中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具有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① 本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具备研究的必要性。
② 作者针对本书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过系统的预调研工作。围绕ECB、OCB、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等内容,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获得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③ 作者导师长期从事大型复杂工程组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管理工作,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积累,能够给予科学、全面的指导。
④ 作者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纵向基金项目,以及港珠澳大桥、上海迪士尼、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等项目的横向咨询课题,所从事的领域涉及重大工程管理、组织模式与组织行为、精益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并以同济大学复杂工程管理研究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为依托,具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和研究条件。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管理的理论、方法与应用创新研究”,自2015—2016年期间,分别在华中科技大学和同济大学举办了重大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