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第六卷)现代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意象主义诗歌的生成与传播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艺术思潮,马赫的感觉论、柏格森直觉主义和以尼采、叔本华为代表的意志哲学以及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分析理论和以摄影、电影为代表的视觉革命所引起的另一个文学创作转折是发生在英国、美国、俄罗斯等国的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然而,意象主义诗歌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与象征主义思潮相关,也是法语和德语国家19世纪中叶以来的象征主义诗歌美学观的延伸,因此在许多美学观点上与象征主义思潮有共同之处。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象征主义从法国开始向德、英、俄、意、西、美等国传播,到20世纪20年代,它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从内容上说,象征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时间上看,象征主义又有前期与后期之别。前期象征主义指19世纪60—90年代在欧洲流行的艺术思潮。后期象征主义是指20世纪20年代,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一次文艺思潮,象征主义再度在欧洲崛起,席卷欧美,达到它的高峰。有人将后期象征主义归属于现代主义范畴。1886年9月18日,法国青年诗人让·莫雷亚斯在巴黎的《费加罗报》的文艺副刊上发表了《象征主义宣言》(《Le Symbolisme》),在这个宣言中,让·莫雷亚斯提出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和目标:用清晰的艺术形式来表达美的理想!与此同时,马拉美撰写了《前言》,勒内·吉尔发表了《声调论》。这三篇文章既奠定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理论基础,也是后人研究象征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

与象征主义诗学和现代都市文学一样,无论是英美意象主义诗人还是俄罗斯意象主义诗人都提出了自己的美学原则:诗歌首先是表达情感的,而情感表现则是动态的,诗歌不停地在主体情感与客观形式之间转换。“意象”这个概念源于拉丁语中的“imago”一词,意为“图像”,意象则指由个人的意识和意志创造的图像,诗歌的形式在于表现意象构建,意象的创造决定诗歌的情感表现。在讨论意象主义诗歌生成和传播问题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欧洲的象征主义诗歌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