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临证心悟:徐小云中医外科临证验案精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下肢浅静脉炎
方某,女,63岁。
初诊:2017年5月15日。
主诉:右小腿肿痛半月。
现病史:患者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小腿不适,初起右小腿皮肤瘙痒伴结块作痛,痛渐加甚伴肿胀,局部红斑,左小腿内侧结块,无明显作痛,久站久立后症状明显加重。无发热畏寒,无皮肤溃疡。
既往史:否认有其他疾病史。
过敏史:否认有药物或者食物过敏史。
刻下:右小腿皮肤瘙痒伴结块作痛,肿胀,左小腿内侧结块,无明显作痛,久站久立后症状明显加重。胃纳可,夜寐欠佳,二便正常。
查体:两下肢静脉曲张,伴右小腿红斑,结块压之痛,左小腿内侧结块,无压痛。
舌脉:舌黯,舌下静脉迂曲,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青蛇毒,气滞血瘀夹湿证。
西医诊断:下肢浅静脉炎。
治法:活血化瘀,养血利湿。
内治
方药:自拟方。
黄柏6g 茯苓10g 陈皮6g 忍冬藤15g 金银花10g 连翘10g 当归9g 紫花地丁15g 半枝莲15g 炒米仁15g 炒白芍10g 赤芍10g 元胡6g 莪术10g 川芎5g 炒六曲15g 炒白术10g
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外治:炉甘石洗剂100ml+复方人工牛黄散6g,摇匀后外涂患处,每日3次。
二诊:2017年5月29日。
患者右小腿结块作痛缓解,局部痒不甚,左小腿内侧结块变小变软,纳可,二便自调。
查体:两下肢静脉曲张。右小腿稍肿胀,有红斑,结块压痛;左小腿有结块,无压痛。
舌脉:舌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青蛇毒,气滞血瘀夹湿证。
西医诊断:下肢浅静脉炎。
治法:活血化瘀,养血利湿。
内治
方药:自拟方。
黄柏6g 茯苓10g 陈皮6g 忍冬藤15g 金银花10g 连翘10g 当归9g 紫花地丁15g 半枝莲15g 炒米仁15g 炒白芍10g 赤芍10g 元胡6g 莪术10g 川芎5g 炒六曲15g 炒白术10g
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按语:下肢浅静脉炎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初期因静脉曲张,浅静脉隆起扩张,蜿蜒曲折,回流受阻,出现静脉发红、肿胀、发硬结节、痉挛性疼痛等症状,并可出现全身不适、皮肤升温;后期可出现皮肤褐色红斑,皮肤紫黯、红肿、溃烂,肌肉萎缩、坏死,形成臁疮。
本案患者尚属初期,辨证属气滞血瘀夹湿,当以活血化瘀,养血利湿为治。全方以黄柏、忍冬藤、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半枝莲等大量清热解毒药伍以茯苓、陈皮、炒米仁、炒白术等健脾利湿,当归、白芍、赤芍、莪术、川芎等养血行血活血,元胡理气止痛。
结合外治法,炉甘石洗剂加复方人工牛黄散清热利湿,共收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止痛之功。
上述两则医案系下肢静脉曲张所引发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系统处于怒张、蜿蜒、曲张状态,好像爬行的“蚯蚓”。早期少有症状,少数患者在走路时下肢酸胀不适,有时晚间足踝有轻度水肿。下肢静脉曲张长期静脉瘀血会引起皮肤营养性变化,出现色素沉着,皮肤脱屑、瘙痒,搔抓或外伤破损后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俗称“老烂脚”等),有时也继发湿疹或出血。这一系列的变化统称下肢静脉曲张综合征。
下肢静脉曲张综合征的病因是由于先天性静脉壁薄弱,浅静脉、深静脉、深浅静脉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以及肥胖、妊娠、腹腔肿瘤、负重久站立等引起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浅静脉内压力持久升高所致。如果下肢静脉瓣膜受损,出现松弛、伸长、下垂或关闭不全等现象,血液出现倒流,导致静脉压力升高,血液淤积扩张,并出现小腿皮肤黯滞、湿疹、溃疡等。
中医学将下肢静脉曲张综合征归入“筋瘤”“臁疮”“裙边疮”“老烂腿”范畴。其病因是由湿热下注、瘀血凝滞脉络所致;或因久站、久立或负担重物,劳累耗伤气血,中气下陷,络脉失畅,致下肢经脉瘀滞不和,加之湿热之邪下迫,气滞血瘀而成,搔抓局部皮肤、碰伤、虫咬、烧伤、湿疹可诱发本病。
关于本病的预防,应避免久站久立、负重行走等,对于因职业原因必须久站久立者,可以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保护。另外,需注意饮食清淡,适当运动、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静脉曲张。肥胖者应积极减肥,便秘者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减轻腹压。对于下肢静脉已经出现曲张的患者,注意加强浅静脉的保护,防止外伤、搔抓,避免感染引起慢性溃疡。
发病后,根据病情,可选用三妙丸、血府逐瘀汤、补中益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组方配合金银花、连翘、半枝莲、茯苓、薏苡仁等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内服。外治上,轻度湿疹或滋水不多时,可用炉甘石洗剂加复方人工牛黄散摇匀后外搽清热解毒,收敛止痒;后期出现慢性溃疡时,可在皮肤溃烂处外用复方长皮膏祛腐生肌,如皮肤溃烂腐肉多者,加用桃花散祛腐拔毒。
需要强调的是,本病如果中医治疗疗效不佳时,要建议患者寻求西医会诊。同时,慢性溃疡经久不愈时,要慎防癌变,切勿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