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过敏性疾病治疗经验
(一)概念
过敏性疾病(下简称“本病”),是一种极常见的由多种因素引起皮肤黏膜血管局部性充血水肿性损害的常见疾病。当下有关检测“过敏”项目已达十几、二十几种或更多,实则世界上各种元素、细微物质极多,按数学排列组合原则所衍生的“络合物”更是数不胜数,永远做不完这些“过敏试验”,所以相关“过敏试验”一定程度上讲,多数意义不大。
本病属中医学“疮痍”“浸淫疮”“湿癣”“肾囊风”“白疕”“瘾疹”“游风”“风团”“多形红斑”“赤垒”“赤炎疮”“白屑风”“皮疮”“漆疮”“日晒疮”“虫毒”“药毒风”“蛇丹”和“丹毒”等范畴。中医按“证”分析,对其治疗有着独特优势。
(二)病因病机
中医学主要责之风(内风、外风)、寒、湿、火、瘀、燥诸邪留滞,入络致瘀酿毒遗患,使病缠绵难愈。盖心藏神、主血,《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脾统血、主运化、主四肢肌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肺为水之上源、主治节、合皮毛,“诸气 郁,皆属于肺”;肾主水、藏精,司二便,病久穷必及肾,伤灼真阴致水不济火;“肝为风木之脏”,心火过旺,使肝阳升动,肝风内动,故病机与五脏攸关。因其反复发作,是治疗难点。
这里必须提到的是,酿成上述风(内风、外风)、寒、湿、火、瘀、燥诸邪留滞,除外在地理气候(风寒暑湿燥火及空气、水源和食物汚染)因素,李老认为主要是饮食所致。他经过几十年观察到,海鲜、牛羊肉、鸡肉、鹿肉、鸽肉、狗肉、蘑菇、烧烤、火锅、麻辣烫和各种酒类酿致内火炽盛,燔灼阴津,遂发为或加重瘀血,引动风火相煽发病者最多,现今颇令众多中青少年甚至成年人苦恼的面部甚至波及头胸背部的“痤疮”,实际上也皆是辛温燥烈之品,产生风热湿痰浊或夹瘀酿毒渗溢于皮肤发病。还有金属表带、染料、化纤织物和动物羽毛等千奇百怪的因素,皆可引起皮肤潮红发痒。
西医对本病病因尚欠明晰,因而治疗效果殊欠理想。中医以邪毒侵及脏腑经络所显现的“证”为依据,标本同治,改变机体反应状态,大多疗效较好,有其独到之处。
(三)急性过敏性疾病
突然全身瘙痒,抓后起风团或斑、疹、水疱,可伴发热,呕恶,腹痛等症状。这时务令患者静息,使焦躁情绪迅速稳定下来,否则心肝火旺加重病情,即神经介质乙酰胆碱释放过多,诱发和加剧疹斑。若黏膜受累发于咽喉可致急性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而死。此时除中医紧急处理外,立用0.1%肾上腺素0.5~1.0ml,皮下注射,迅速缓解病情。
1.紧急处理
待暂时缓解后,续进汤药和其他疗法。
(1)挑刺疔法:
消毒后,三棱针挑刺脊椎两侧旁开二指线,与脊突平行点上,由肩至腰部,每侧10~20针,挑刺毕,用力挤出1~2滴血液为度,然后以干棉球拭去血液。此法有顿挫病势,立即暂时缓解急性发作的功效。
(2)捻挤疗法:
对畏惧挑刺或无条件挑刺者,可用此法。即以医者两手拇指与食指挤压背部上述挑刺部位皮肤,使发生青紫或紫红色瘀血斑片。其与挑刺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3)针刺疗法:
针刺中脘(得气后加火罐)、风府、大椎、血海。风盛者加曲池、合谷、委中(放血3~5ml);肠胃积热者,加足三里、内庭;血虚、血瘀者,加三阴交、膈俞。均中等或强刺激,留针10~30分钟,中途行针2~3次,可较快地缓解症状。慢性过敏性疾病用之亦佳,虚证宜灸治。
(4)药浴疗法:
①晚蚕砂500g;②香樟树叶3000g;③地肤子50g,芒硝20g。任选1方,煎洗全身10~15分钟,避风,一日1~2次,其功擅除湿止痒。皮肤破损者忌用。
(5)耳针疗法:
短毫针刺肺、肾上腺、神门、内分泌区、抗过敏点,或耳后第二条静脉放血,或耳尖放血2~3滴,或以王不留行压上述穴位后小胶布块固定,10~15分钟后以手压1~2分钟,均有缓解症状功效。
(6)推拿疗法:
患者取坐位,医者施揉拿项肌法,点按大椎、风池,揉拿手三阳法,点按曲池、合谷,疏散风热;双手拇指点按膈俞,清血热。复取仰卧位,采用狮子滚绣球法,点按中脘、天枢,通畅气机,以愈腹痛、便秘和腹泻。施提拿足三阳法,点按委中、血海、三阴交、风市,活血凉血,滋阴养血。一般推拿1次即可消除症状。
(7)火罐疗法:
神阙穴拔罐15~30分钟,大多痒立止,疹渐退,再循因治疗及巩固。
2.辨证论治 (1)风热证:
症见皮疹色焮红灼热,奇痒难当,昼夜不止,烦渴喜凉,受风或在暖热环境下发作或加重,尿赤便秘,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或浮数。治宜疏风宣肺,清热凉血。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加减。
处方:
麻黄6~10g、连翘10~20g,桑白皮15g,杏仁、僵蚕、蝉蜕各10g,赤小豆30g,甘草6g。
加减法:
若皮肤先痒,抓后立起条痕者,谓之皮肤划痕征,为心火内盛生风,外风引动,去麻黄,加生地黄、赤芍、元参各15g,当归、知母、紫草各10g,石膏30g;大便秘结,胃腑结热者,加酒大黄、芒硝(冲)各10g;腹痛者,为本病腹型反应征,加荜茇、延胡索、炒川楝子各10g;腹泻者,加黄连6~10g,黄芩10g,苦参15g;因寄生虫诱发者,多有排虫史,加乌梅、使君仁各15g,槟榔、贯众各15~30g。
【验案举隅】
蓝某,女,30岁。1970年2月11日初诊。
主诉及病史:自幼见风后全身皮肤常起风疹块,加重半月。
诊查:半月来全身皮肤遍发火柴头至拇指大小不等之风疹块,剧痒难耐,兼恶寒,发热,无汗,苔黄白兼见,脉濡数。
辨证:风寒外束,湿热内郁,营卫失和。
治法:温经宣发,清透利湿。
处方:麻黄6g,连翘、蝉蜕各9g,桑白皮15g,赤小豆12g,大枣3枚,生姜、甘草各3g。日1剂,水煎,3次热服。
服3剂后,大多数疹块隐没,痒著减,惟咽部时有阻塞感。上方加射干、苏梗各9g。服3剂后,咽阻感消失,风疹块进一步消退,痒减至微。续进3剂,药尽病愈。
本例风寒束表,里有湿热,营卫失和,发疹而痒。遂遣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加味,方中麻黄辛散温宣风寒邪气;配杏仁苦降开泄在内之郁滞;桑白皮、连翘清透郁热;赤小豆令湿热之邪自小便出;蝉蜕祛风止痒;姜、枣、草辛甘化阳、充营固卫,既能助邪外出,又有全身调整作用。综观全方,深得开阖升降之妙义,俾营卫和,风邪去,湿热消,亦即阴阳和,病自愈矣!
(2)风寒证:
症见皮色呈白色或淡红色风团或斑疹,瘙痒,受凉或接触冷水即发,遇风加剧,遇热减轻或消失,常伴以发热畏寒,畏寒甚于发热,无汗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沉缓。治宜疏风散寒,调和营卫。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增损。
处方:
桂枝、麻黄、杏仁各10g,白芍15g,荆芥、防风各10~15g,蝉蜕、生姜各6~10g,大枣5枚,甘草3~6g。
加减法:
平时易感冒者,为表虚不固,加黄芪15g,白术10g;便秘者,为胃腑结实,加酒大黄、枳实各10g;腹泻者,为脾虚生湿,加炒白术、茯苓各15~30g。
【验案举隅】
姜某,女,37岁。1972年10月14日初诊。
主诉及病史:受风寒后全身起风疹块痒甚1周余。
诊查:症见畏寒,口渴不多饮,苔薄白,脉微紧。
辨证:风寒邪束表,卫阳被遏,营卫不和。
治法:祛风散寒,调和营卫。
处方:麻黄6g,桂枝、杏仁、蝉蜕(各)9g,白芍15g,生姜6g,大枣3枚,甘草3g。日1剂,水煎,3次热服。
服药3剂,痒止。又3剂,余症消失。
本例系表邪久郁,寒遏卫阳,不得发越,稽滞肌腠而致。方遣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加味。李老虑及本案终究病邪不重,设若用麻黄汤大开毛窍宣达发汗,又嫌峻烈;倘以桂枝汤解肌,似又过缓。是故在桂枝汤中益以麻黄、杏仁,小其制用之,佐以蝉蜕,取其疏风止痒,共奏小发汗、宣郁阳、调营卫之殊功,风疹块遂悉数消散。
(四)标本兼冶慢性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疾病
患者反复出现风团性皮损,因剧痒常致失眠、头晕、头痛等,病程达数月、数年,甚至二三十年以上。尚包括钝物刺激或抓后皮肤产生白线→红线→风团损害的皮肤划痕征;接触冷水或冷风吹拂起风团的冷性荨麻疹;受日光、紫外线照射暴露部位起风团的日光性(或光敏性)皮炎。针对本病风、寒、湿、热、燥、瘀等复杂病因久遏,形成的阴虚内热,风湿郁闭的基本病机,李老创制凉血祛风抗敏汤,再按照兼证灵活加减,应用颇效。
处方:
生地30g,赤芍、丹皮各12g,大黄3~9g,苦参、地肤子、白鲜皮各15g,当归、防风、僵蚕、蛇床子各10g,甘草3~6g。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
风热偏盛:疹红灼热,渴欲饮冷,昼夜痒甚,加连翘、金银花各15g,菊花、蝉蜕各10g;风寒偏盛:疹白或淡红,遇风寒即发或加剧,去生地黄、牡丹皮、大黄,加荆芥10~15g,麻黄6g,桂枝、杏仁、生姜各10g,大枣5枚;风盛:痒甚,加荆芥、蝉蜕、蛇蜕、或乌梢蛇、地龙各10g。必要时加白花蛇1条,焙黄研末,每次1~2g,药汁冲吞,1日2次。还可将上述药渣加川椒10g,浓煎,取汁,兑入明矾末15~30g,溶化后擦洗,或洗浴,有迅速止痒的功效。脾虚,风湿热流注于下:纳差便溏,下肢剧痒,舌白厚腻,去大黄,加苍术、黄柏10g,薏苡仁20g;湿热浸渍:风团发作前腹微痛,大便不爽,日三五行,肠鸣后重,苔腻而黄,脉弦细者,去生地黄、牡丹皮,加桃仁、杏仁各10g,薏苡仁20g,冬瓜子、败酱草、马齿苋各30g;红斑结节,为风湿较甚者,痒甚,头身重着,沉困乏力,舌苔白厚而腻者,脉濡,去生地黄、牡丹皮,加麻黄6~10g,杏仁10g,薏苡仁15~30g,浮萍15g;剧痒难止,或结节性痒疹肿硬难消者,加蜈蚣、全蝎、地龙、土鳖虫、蝉蜕搜风化瘀通络,皂刺、甲珠、浙贝母软坚散结,可明显提高疗效,或加珍珠母、磁石、龙骨、牡蛎各30g(砸,另包先煎1小时)有者亦佳;阴虚血燥:面色苍白,心悸怔忡,舌淡,脉细弱,去大黄,加熟地黄、制何首乌各10~15g,阿胶10g(烊化);心经热扰、津亏肠燥者:心烦眠差,大便干结,口渴喜凉,加北沙参30g,麦门冬、柏子仁各15g,酸枣仁30~60g,火麻仁25g,栀子10g,莲子心6g;恶心呕吐者:为胃气不和,酌加半夏、藿香、竹茹、生姜、陈皮;腹泻者,为肠道湿热,酌加黄连、乌梅,去大黄;妇女月经来潮时风团块发作,为阴虚血弱,加白芍、鸡血藤、制首乌。以上加减法,酌选1~2味即可。
【验案举隅】 验案1:蚊虫叮咬
张某某,女,17岁,乌鲁木齐实验中学高三学生。2010年5月29日初诊。
主诉及病史:
右手小鱼际肌被蚊虫叮咬3天,痒痛逐日加重。
诊查:
右手小鱼际被蚊虫叮咬,局部2cm×1.5cm,红肿较甚,剧痒难当,伴以轻度疼痛,面部散在大小不一的发红痤疮,微有痒感,皮肤干燥,舌尖红,苔薄黄腻,脉细数。
辨证:
风湿热毒乖张,营阴受损。
治法:
疏风清热利湿,养阴和营。
处方:
北沙参、连翘、紫草、白鲜皮各30g,天冬、生地、赤芍、薏苡仁、首乌、蛇床子各15g,丹皮、黄芩、枇杷叶、蝉蜕各10g,全蝎、甘草各6g。日1剂,水煎服。
服上方7剂,局部红肿疼痛消失,发痒减轻至微。续服7剂,痊愈。5年后大学毕业返疆,曾复发,颇痒,抓之有少许淡黄色水液流出,溯源为嗜食海鲜及辛辣食物。嘱忌口,再用原方三周痊愈。随访10个月未犯。
验案2:荨麻疹
张某,女,39岁。1965年5月17日初诊。
主诉及病史:
全身发风疹块2月余,奇痒难当,历用苯海拉明、维生素C和氯化钙等罔效,曾疑寄生虫所致过敏,又服磷酸哌嗪,证势依然。
诊查:
兼头昏乏力,面白唇淡,舌淡红,苔薄白润,脉沉细缓。
辨证:
血虚生风,外感风湿,内外合邪。
治法:
养血祛风,除湿止痒。
处方:
细生地15g,赤芍、当归、僵蚕、浮萍、五味子、甘草各9g,乌梅12g,蝉蜕8g,白鲜皮6g。日1剂,水煎,3次热服。
5月20日二诊:
服上方3剂,诸症告痊。
验案3:结节性痒疹
周某,女,16岁,高二学生。
主诉及病史:
双下肢长结节状硬结2月余,根盘坚硬,西医皮肤科诊为结节性痒疹,经治疗(用药情况不明)乏效。
诊查:
其结节根盘坚硬,剧痒难忍,抓之流水,苔白润,脉缓。
辨证:
阴虚内热,风湿郁闭。
治法:
养阴清热,祛风除湿。
处方:
生地30g,赤芍、丹皮各12g,大黄3g,苦参、地肤子、白鲜皮、浙贝母各15g,当归、防风、僵蚕、甲珠、皂刺、蛇床子各10g,甘草3g。日1剂,水煎服。
予本方加减治疗月余,诸症逐渐告瘥。
例一为右手小鱼际肌被蚊虫叮咬,虫毒致局部红肿剧痒轻痛,面部散在发红痤疮微痒肤干,显系风湿热毒乖张,营阴受损,故投本方,为增强作用,加北沙参、天冬养阴润燥,连翘、紫草清热解毒,蝉蜕、全蝎疏风止痒,收到速效。例二患荨麻疹两月剧痒难当,结合脉证,断为血虚生风,风湿外侮,内外合邪,故谨遵先贤“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教言,遣养血祖方四物汤去川芎之辛燥固本,加乌梅、五味子及甘草以酸甘化阴而润燥;僵蚕、蝉蜕疏风止痒;白鲜皮、浮萍祛风除湿止痒。澄本清源,标本兼治,获效佳良。其中乌梅、五味子与甘草据现代药理研究,皆有较好之抗过敏作用,用以协同增效。例三结节性痒疹,皮肤硬结剧痒,本方加甲珠、皂刺、浙贝等软坚散结治疗月余,诸症告瘥,未见复发。
必须指出,服用中药之际,应严控致病内外在因素,把住“病从口入”关,避忌以上饮食,否则病将缠绵难愈。即令治愈,若再犯禁,将导致前功尽弃,追悔莫及。如此教训极多,切勿心存侥幸。同时,热证应忌辛燥饮食,寒证当忌寒性饮食,外感忌油腻饮食“使邪无所附”(蒲辅周语),这是“通则”须谨记。
关于虫类药的“抗过敏”问题:“风善行而数变”,既往治疗中,曾对不少病程久远,剧痒难耐和皮肤病损屡治乏效者,益以蜈蚣、全蝎、僵蚕、蝉蜕等虫类通络搜风剔邪之品,大多颇效。但其中有极少数病例发痒更甚,不得不弃除之。推测是否对虫体“异性蛋白”过敏使然?因文献尚未见载及此点,特予提出,谨此就教于高明。为慎重起见,虫类药种类和剂量,可采用递加试服法,即先加一味且为小剂量,用二、三天无过敏则加大剂量,再无过敏可再加一味……以此类推。试投递加,较为安全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