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中医对眼解剖及生理的认识

中医眼科学对眼的解剖与生理描述较为粗略,且不完善,早期各家有异,后渐有共识。
眼又称目、眼睛、眼目、目睛等,由眼珠、目系、胞睑、眼带、液道、泪窍、眼眶骨等组成。眼珠通过目系与脑相连,共同完成视物辨色之功。眼带司运转眼珠之职,胞睑、液道、泪窍、眼眶骨等有保护润养眼珠之功能。
早在《灵枢·大惑论》中对眼的解剖和功能已做了初步阐述,如:“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睛,肌肉之精为约束”,以及“肝受血而能视”“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等。以后历代医家又做了补充阐述,在《外台秘要》卷二十一中指出“眼之白睛有三重,黑睛只有一层”,以及提出“肝管”之说。刘完素有“玄府”之论。至清代王清任通过人体解剖,对目系做了更科学的描述。通过历代医家的不断观察和总结,对眼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逐步趋于完善。兹将眼的各部名称和功能分述如下:

1.眼珠

又称“目珠子”“神珠”等,《外台秘要》卷二十一云:“其眼根寻无他物,直是水耳,轻膜裹水,圆满精微,皎洁明净,状如宝珠,称曰眼珠”。眼外形如珠似球,运转灵活。眼的外壳有保护眼珠内部组织的作用。眼珠前部为黑睛,后部为白睛。后连目系,入通于脑。眼珠内包黄仁、神水、神膏、黄精等。

2.白睛

又称“白眼”“白仁”“白珠”,为肺之精气升腾所结。在五轮学说中为气轮,《张氏医通·七窍门》在记载金针拨内障时说:“针尖划损白珠外膜之络而见血”,指出了白睛表面上有一层外膜,上有微细血络。《证治准绳·七窍门》云:“金为五行之至坚,故白珠独坚于四轮”,指出了白珠质地坚韧,有保护眼珠内组织的作用。其内包涵神水、神膏,有保护眼珠的作用,一旦被锐器所伤则有膏伤珠陷之危。

3.黑睛

又称“黑眼”“黑珠”“乌睛”“黑仁”“青睛”“乌珠”。黑睛为肝之精气升降所成。在五轮学说中为风轮,位于眼珠前部,后接白珠,即《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所说:“风轮者,白睛内之青睛是也”。内包神水,以涵养瞳神。黑睛晶莹清澈,菲薄娇嫩,易为外邪侵袭,或外伤所损。《外台秘要·卷二十一》:“黑睛水膜止有一重,不可轻触”。《目经大成·卷一》认为黑睛“至清至脆,不可磨涅,晶莹如小儿之目为正”。

4.黄仁

又称眼帘、虹彩,《东垣试效方》中称“黄睛”。位于黑睛之后,黄精之前。浸于神水之中。呈圆盘状,菲薄娇嫩,呈棕色,纹理微密。中央圆孔称为“瞳神”。它具有展缩功能,如《银海精微》一书论及“瞳神之大小,随黄仁之展缩而变化,黄仁展则瞳神小,黄仁缩则瞳神大”。

5.瞳神

又称“眸子”“瞳人”“瞳仁”“金井”,简称为“瞳”。瞳神包括两个含义:一为黄仁中央之圆孔;二泛指瞳神及瞳神内部的组织,即晶珠、神膏、视衣、目系、神光等有形之物。瞳神由肾之精气升腾所成。在五轮学说中为水轮,乃先天之气所生,后天之气所成,阴阳之妙蕴,水火之精华,气为运用,神则维持。正常之瞳神,黑莹幽深,圜圆端正,阳看则小,阴看则大,变化灵活。

6.黄精

又称“睛珠”“晶珠”。黄精悬于黄仁之后,瞳神之中,神水之内。《目经大成》谓“黄精”在“风轮下,一圈收放者为金井,井内黑水为神膏……膏中有珠,澄澈而软,状类晶棋子,曰黄精……”;黄精晶莹明澈,与瞳神共承视远察近之责。黄精调节失常,或质地改变,均可致视物昏暗。若黄精混浊即成内障,障蔽瞳神,神光不能发越则不辨人物,仅见三光。

7.神水

具有营养眼组织的作用。《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中所说:“神水者,由三焦而发源,先天真一之气所化,在目之内……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同时又说:“在目之外,则目上润泽之水是也”,故早期所言之神水还包括了泪液。

8.神膏

在黄仁、黄精之后为清莹黏稠之膏液。有涵养瞳神之功.《张氏医通·七窍门》中记载在金针开内障时,观察到年高卫气不固之患者,神膏质地常稠而不黏。

9.神光

是指眼视物辨色的功能,能纳山川之巨,近鉴毫发之微,悉云霄之高,尽泉沙之深,辨五色而明视万物。神光取决于人体命门火和心火的盛衰,以及肝胆之精气的充旺与否。如《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云:“神光者,谓目中自然能视之精华也,夫神光原于命门,通于胆,发于心,皆火之用事”。

10.真精、真气、真血

即精气血,均为滋目之源液,因目中脉道幽深细微,非轻清精微之性,难以升腾上达,故曰真。《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说:“真血者,即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此血非比肌肉间混浊易行之血,因其轻清上升于高而难得,故谓之真血。真气者,即目经络中往来生用之气,乃先天真一发生之元阳也,大宜和畅,少有郁滞,诸病生焉。真精者,乃先后二天元气所化之精汁,先起于肾,次施于胆,而后及乎瞳神也。凡此数者,一有所损,目病生矣。”

11.肝管

是指眼珠中濡润滋养眼睛的精、气血、津液的通道,一旦不通,则目内生养之源内绝,而成痼疾,难于治疗。如《外台秘要》卷二十一论绿翳青盲谓:“此疾之源皆从内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也。亦宜须初欲觉时,即速疗之”。

12.玄府

又称元府。眼中之玄府为精、气、血等升运出入之通路门户,若玄府郁滞则目失滋养而减明,若玄府日闭塞,目无滋养而三光绝。玄府一词在《素问》中已有记载,系指全身汗孔而言。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发展其论认为目、耳、鼻、舌均有玄府。谓:“然皮肤之汗孔者,谓气液之孔窍也……然元府者,无物不有……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若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不闻臭,舌不知味,筋痿骨痹,齿腐,毛发坠落,皮肤不仁,肠不能渗泄者,悉由热气怫郁,元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

13.目系

又称“眼系”“目本”,目系位于眼珠后部,裹撷筋骨血气之精,与经脉并行为系,向后与脑相连,眼之光华所见,最后皆经目系传导于脑。如《医林改错》云:“两目即脑汁所生,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

14.胞睑

在上者称“上胞睑”,属脾,在下者称“下眼睑”,属胃。两者常合称为“胞睑”,又称“睑皮”“眼脾”“眼皮”等。胞睑为肌肉之精气升降所成。在五轮学说中为肉轮。《灵枢·大惑论》又渭:“肌肉之精为约束”,《类经》中解释:“约束,眼胞也,能开能合”,《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说:“目胞者,一名目窠,一名目裹,即上下两目外卫之胞也”。胞睑之边缘为睑眩又称“眼睫”。睑眩上下备生—排睫毛,与胞睑共同护卫眼珠,避免风尘外袭及汗水浸渍之害。

15.眼眦

 上下胞睑连接处称“眼眦”,屈心。眼眦为血之精气升降所成。在五轮学说中为血轮。又有大眦属君火,小眦属相火之分。《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说:“目外眦者,乃近鬓前之眼角也”,位于鼻侧者称“大眦”或“内眦”,位于颞侧者称“小眦”“锐眦”或“外眦”。

16.液道

是泪液所出之处。液道开则哭泣泪下。如《灵枢·口问》中说:“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故悲哀愁忧则动心,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放泣涕出焉。”

17.泪膛

常称“泪窍”,《银海精微·充风泪出》中记载到:“大眦有窍,名曰泪膛”。位于内眦部。上下眼弦近内眦处各有小孔窍一个,略隆起,贴附于白睛内眦部。泪膛与鼻窍相通。泪液由此排出。

18.泪泉

 见于《眼科临症笔记》,主要分泌泪液。

19.眼带

又称睛带,有牵转眼珠之功。《太平圣惠方·坠睛》描述到坠睛是风寒之邪“攻于眼带”,《银海精微》中提到辘轳展开是“风充入脑,眼带吊起”。人之二目灵活运转,相配协调而不违,与眼带之舒缩功能有关。若眼带功能异常,则目珠运转失灵而偏视。

20.眼眶

 又名目眶,见于《证治要诀》,乃指容纳眼珠之骨性空腔之四壁,有保护眼珠的作用。骨性空腔呈锥形深凹,称为“眼窠”。《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对其做了简洁准确的描述:“目眶者,目窠四周之骨也,上曰眉棱骨……”

附:眼解剖名称中西医对照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