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全解详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沈佺期

【作者介绍】

沈佺期(约656年~714年),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人,初唐著名诗人。他少善属文,尤长七言,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擢进士第,曾任通事舍人、考功员外郎,转考功郎给事中。武后退位后,沈佺期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他得中宗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

《新唐书·文艺传》称:“自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宋)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也就是说这两人的诗作不脱六朝形式主义的窠臼,但不可否认,他们在唐代诗律成熟过程中也起过一定作用,而且在贬地所写的某些纪行述感之作感情真挚,技巧成熟,值得后人叹赏。

杂诗

闻道黄龙戍[1],频年不解兵[2]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3]

【注释】

[1]黄龙戍:黄龙在今天辽宁省开源县西北,是唐代东北方的边防要塞,戍即戍边。此词别本或作“黄花戍”,或作“黄龙塞”。[2]解兵:终战罢兵。[3]龙城:也写作“茏城”,在今天蒙古国境内,是匈奴大会祭天之地。《史记·匈奴列传》载:“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

【语译】

听说在黄龙那遥远的边疆,连续多年都不能罢兵停战,可怜闺中少妇所仰望的明月,长年都映照着汉家军营。少妇今春的哀愁之意,正是丈夫昨夜思乡之情。谁能高举着战旗擂鼓前进啊,一口气攻下那敌方的龙城!

【赏析】

此诗题名为《杂诗》,所谓“杂诗”,唐人李善注《文选》时解释为:“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其实“杂诗”和诗中常见的“无题”一样,都等同于没有题目,当诗短而意赅的时候,实在没必要再多扣个帽子,即可不定题目。

沈佺期的诗作大有六朝遗风,往往精巧绮靡,但这首名作不同,相对的质朴平实。诗写闺怨,对远戍的士兵及其家人寄予了深深的同情。此诗有几个特色,一是常见的以汉代唐,故有“汉家营”、“取龙城”之语,二是用语俭省,点到即止,言外之意非常丰富。比如首联为写戍卒之苦,却并不直言其苦,“闻道黄龙戍”,是言所戍之远,“频年不解兵”即见战事连绵,则苦处不待明言而自在。

颔联、颈联不明写相思,只说天上明月,同时为闺中少妇和远戍士卒思亲时所见,而“少妇今春意”便即“良人昨夜情”,此意此情何者?自然是相思亲人了。这两联的出句似单言一事,对句又似单言一事,但其实两事本为一事,这种手法称为“互文”,即所谓“参互成文,含而见文”。结尾再盼望有名将出师,尽快取得胜利,取得胜利为了什么呢?参见前文,自然是为了戍卒得以回乡,少妇得与其夫重聚了。这正是诗歌的笔法,只写表象,看似不及内涵,但内涵自然从表象中显露出来。

沈佺期此诗对后世影响很深,比如高适《燕歌行》中“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即化用其颈联,李白《子夜吴歌》中“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即化用其尾联。

唐诗常识

五言律句对于平仄的要求很严,主要可分为四种句式,即“仄仄平平仄”(少妇今春意)、“平平仄仄平”(频年不解兵)、“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一为取龙城)。其中偶数字和末字要求最为严格,第三字要求比较严格,首字则可放宽,比如“闻道黄龙戍”,第一字本该仄却用平,“可怜闺里月”,第一字本该平却用仄。至于“谁能将旗鼓”,第三字本该平却用仄,第四字本该仄却用平,这是一种特殊的平仄更换,称之为“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