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全解详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宋之问

【作者介绍】

宋之问(约656年~712年),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县)人,初唐著名诗人。他是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的进士,武后朝官至尚书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神龙元年(705年),因曾谄事张易之,与沈佺期同时被贬,左迁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县)参军。后逃归,又谄事武三思,选入修文馆直学士。此后宋之问又多次被贬,玄宗继位后命其自杀。

宋之问在诗歌方面的主要功绩与沈佺期相同,于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且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他可以说是格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题大庾岭[1]北驿

我行殊未已[3],何日复归来。

阳月[2]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4]

【注释】

[1]大庾岭:在今天江西省大庾县南,广东省南雄县北,为五岭之一。[2]阳月:指农历十月,《尔雅》载:“十月为阳。”[3]殊未已:还未停止。[4]陇头梅:大庾岭上梅花很多,又称“梅岭”,因位于亚热带地区,十月梅便开花。

【语译】

十月间南飞的大雁啊,传说到了这大庾岭就转身回返了。而我这次南下还没有走到终点,不知道何日才能回归中原。江水如此平缓,潮水才刚落下,密林如此昏暗,瘴气总不消散。明朝在此地遥望故乡,应该就能看到岭上的梅花盛开吧。

【赏析】

宋之问有两次被贬岭南,一在神龙元年(705年)二月,因曾谄事张易之而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县)参军,二在景云元年(710年)六月,睿宗认为他“狯险盈恶,无悛悟之心”,而贬他去了钦州(今广东省钦县北)。对于此诗,一般认为是第一次被贬时所作,也有人认为既然作于十月间,以第二次被贬时所作为宜,无论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对于理解本诗都没有区别,因而暂且不论。大庾岭南北,气候、风貌大相径庭,宋之问来到大庾岭附近,悲感身世,先后作过三首诗,除这一首外,还有《早发大庾岭》和《度大庾岭》。这首诗题为“大庾岭北驿”,当是度岭前一日,在岭北驿站中所作。

开篇是将人雁作比,传说鸿雁南飞,却不度南岭,到了大庾岭便即返回中原,然而诗人自己却“我行殊未已”,被迫要继续南下。鸿雁得归,自己是否能再活着回到中原呢?“何日复归来”句看似平淡,内中却蕴含无穷血泪。

颈联描摹南岭附近的景物,用以映衬自己哀伤思归之心。江水如此安静,但自心却不能平静,江潮已经落下,自己内心的百般愁思却无法落下;山高林密,如此昏暗,正如自己内心般难见光明,瘴气凝结不散,又似自己内心百感纠结,难以排遣。这两句看似写景,实为写情,虽不着情语,但情景自然交融。结尾言及“陇头梅”,一是指岭上多梅,是眼前实景,二则是化用南朝陆凯之诗。《荆州记》载,陆凯曾作《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此诗不言“岭上梅”,却言“陇头梅”,正是寄梅于陇头人之意,希望能够折梅寄与亲人,聊解相思之痛。

全诗写愁、写思,却并不着此二字,可以说在意象的运用和词句的编排上,确实匠心独运,自成章法。

【扩展阅读】

度大庾岭

唐·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此诗当为度过大庾岭后作,与《题大庾岭北驿》相同,颈联似写景而实写情,虽无颔联般“魂随”、“泪尽”字样,但心中百般愁绪,自然随景物而生发出来。结句盼归,也与“何日复归来”句意韵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