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全解详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常建

题破山寺[1]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2]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3]寂,但余钟磬[4]音。

【注释】

[1]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天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始建于南齐时,名“大悲寺”,南梁时改名“福寿寺”,唐咸通九年(868年),唐懿宗御赐“兴福禅寺”额。因寺在破龙涧旁,故俗称“破山寺”。[2]曲径:别本作“竹径”。[3]俱:别本作“都”或“皆”。[4]磬(qìng):为古代用石、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打击乐器。

【语译】

清晨时分我进入古寺,正值红日初升,照耀着高高的树林。那曲折的小径直通幽深之处,禅房前花木是如此葱茏。山色使鸟儿都感到愉悦,潭影使人心变得空灵。就此万籁俱寂,一片静谧啊,只剩下远远传来钟磬的鸣响。

【赏析】

此诗有禅意,并且从中产生了“曲径通幽”和“万籁俱寂”两个成语,流芳千古。

首联和颔联是写诗人所见,颈联和尾联则写所感,情景交融,混合无间。首先,诗人步入破山寺的后禅院,后禅院多为僧侣起居修行之用,环境清幽,时当清晨,初日才升,树木却高,阳光并不强烈,而在此朦胧舒爽之境,诗人曲径通幽,似入一非凡俗之世界。“曲径通幽”或作“竹径通幽”,但竹字绝不如曲字来得佳妙,曲字在此,有山穷水复中柳暗花明之意。诗人但见禅房周边,花木葱茏,有自然之趣,而无俗尘凡垢。入此妙境,才会有下面的所感。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在这里“山光”和“潭影”虽是所见,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悦性而空心。佛家讲空,万物皆空,唯法是有,而禅宗更讲修身养性,于是诗人感觉自己的情绪因妙景而平稳,凡尘纷扰,都从山光水色间排遣了出去。一时间但觉万籁俱寂,这是指外物都已不萦于心,自身与自然由此契合。可是虽云万籁俱寂,却也并非悄无一声,诗人用结句加以说明,自己耳畔仍然回绕着僧侣起居修行时的“钟磬音”。得闻此音,则可见其向佛之意,前此种种领受、感悟,都从佛家教义、禅门意趣中得来。

欧阳修非常欣赏“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曾说自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也就是说这两句似妙手偶得,浑然天成,强要为之,反不能作。而对于全诗的艺术特色,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常建诗歌特色之言,是最好的说明:“(常)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唐诗常识

常建此诗运用格律并不严格,最明显的就是惯用三连仄结尾,比如“清晨入古寺”、“山光悦鸟性”,都把“平平平仄仄”句式改成了“平平仄仄仄”句式,这在唐人诗中并不罕见。还有“禅房花木深”、“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三句,第三字都将平改仄,将仄改平,可见诗律才刚成熟的时候,对五言第三字要求并不严格。尾联出句“此”以仄换平,对句“钟”以平换仄,也可以算是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