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秘史(精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千古一帝——康熙

康熙登基,为何让外国人参与其中

清政府里的德国人

中国历史从秦始皇开始,就从来没有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被外国人干涉过。但当历史的脚步前行到清朝的顺治十八年(1661年)时,该谁当皇帝,这件原本该是中国人自己拿主意的事,却被一个德国人硬生生地横插一竿子。

这名德国人的插手居然改变了中国历史,让本来排不上号的三阿哥玄烨成为下一任帝王,这才有了长达61年的康熙王朝,有了康乾盛世。这个德国人历经明清两朝的更替,先后侍奉过崇祯、顺治、康熙三位帝王,并且康熙的名字还是他给起的,他就是传教士汤若望。

汤若望之所以能影响到玄烨的继位,主要得益于他杰出的口才。顺治皇帝被他说服,信奉基督教,从而影响顺治的思想。

汤若望与皇室的渊源可以说是一个传奇。明朝末年,西方国家走上了全球殖民扩张的道路,扩张之前,他们先派传教士到国外去探路,打探情况,汤若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中国。

说起这位传教士,就不得不提他的出身背景。1592年,汤若望出生于德国科隆的一个贵族家庭,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且成绩优异,后来被保送到罗马的日耳曼学院研修神学,从而成为上帝的使者,做了一名专业的传教士。

1619年,汤若望在法国神甫金尼阁的带领下到达澳门,三年后进入广东,过一年,又转到了北京,他所掌握的西方科学知识,深得明朝政府的户部尚书张问达赏识,被聘任为政府专员。汤若望就这样进入仕途,他与当地百姓结下不错的人缘,凭着自己带来的西洋玩意儿,让人们对他产生了好奇、喜爱之心。

作为一个外来者,汤若望十分敬业,他编写了科学文论,译著历书,推步天文,翻译德国的矿冶书籍,给明朝带来丰富的新知识。同时,汤若望还不忘宣传他的基督教义,只可惜汤若望来得太晚,他还没有说服崇祯信奉基督教,崇祯就被逼死在煤山上了。

明亡清始,汤若望换了个主子接着宣扬基督教义。与崇祯不同的是,顺治皇帝对汤若望宣讲的知识颇感兴趣,不但尊称他为“玛法”(“玛法”在满族语里是爷爷的意思),还对汤若望言听计从。

为了支持基督教的传播,顺治皇帝拨款又拨地,在宣武门外建造一处天主堂,即北京南堂。不但顺治对汤若望尊崇有加,就连当时的老祖宗孝庄太后也将汤若望视为座上宾,这个外国人就这样获得了皇宫的高度信任。

顺治十年(1653年),汤若望被顺治皇帝赐予“通玄教师”封号,顺治十四年(1657年),顺治皇帝又为汤若望御撰《天主堂碑记》一文,赐予了“通玄佳境”的堂额。而在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康熙出生。在康熙出生前后几年,“玄”字在顺治皇帝的心目中十分重要,给汤若望的赐物里两次带有“玄”字,自己的儿子名字里也带有“玄”字。“玄”这个字的意思包含汤若望所讲授的天文、历法、机械等在内的一整套学说。

汤若望推出康熙帝

顺治二十四年(1667年),皇帝病重,继承人成了关键问题。康熙作为顺治皇帝的三皇子,虽然大皇子已死,但还有二皇子福全。按照长幼排序,无论如何也轮不上他。但此时汤若望说出来一个谁也无法反驳的理由——玄烨出过天花,对这种可怕的疾病有了终身免疫力,再也不会出了,而福全还没出过,难保以后不会出,为了保证国家将来不会因为皇帝突然病逝而出现动乱,应当选择玄烨来当皇帝。

汤若望的这番话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让本不该登基的玄烨登上宝座。应该说,没有这个外国传教士,便不会有了后来的康乾盛世。

汤若望为何力保玄烨

玄烨出过天花,这似乎是一个无可辩驳的理由。但仅仅因为这样便否定了皇帝自选继承人的意见,好像还有些说不过去。因此另有一说,扶康熙登基,是孝庄太后的主意。而汤若望的话正是孝庄太后所授。

爱新觉罗·玄烨生母是佟佳氏。但佟氏却不受顺治宠爱,因此,玄烨也遭到了顺治的冷落。

然而,玄烨的祖母孝庄太后却对玄烨母子格外钟爱。她派自己的侍女苏麻喇姑协助保姆照看玄烨,教他读书写字。还经常亲自对玄烨加以教诲。祖母的教诲,犹如春风化雨注入幼年玄烨的心田,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他所渴望的父爱,更重要的是培育了他日后作为帝王不可缺少的品质。

玄烨六岁时,同哥哥福全、弟弟常宁一同进宫拜见顺治。向父皇请安完毕,顺治便问儿子们有何志向。常宁年仅三岁,不会回答。福全为庶妃所生,年纪长但地位低,他答道:“愿意做一个贤王。”

而玄烨则高声回答:“效法皇父,勤勉尽力。”

这很明显是孝庄教他的话。否则一个六岁的孩子是说不出这样铿锵有力的话来的。

孝庄为何要选择玄烨?仅仅是因为他的聪明吗?未必。要知道,玄烨年仅八岁,尚无法亲政,那么权力的真空由谁来填补呢?孝庄可是一位服侍过两代帝王的女政客,答案不言可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