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鸣》:呦呦贤音之始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小雅·鹿鸣》
有没有想过,别人请你吃饭,吃完饭还要满脸真诚地以礼物相赠?这不是做梦,而是发生在那个年代的真事,带头这么干的,就是地位最高的周天子。
天子、公卿们也不是每次请客都送礼物,这要看宴会的规格、请的是什么身份的人。最高规格的宴会叫“飨礼”,被请的主要有汇报工作的诸侯、来聘的使者、年老有威望之人等等,请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体现敬意;低一级的宴会叫“食礼”,主宾关系可以是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诸侯与本国大臣等等,这种请客的目的,顾名思义就是吃饭为主;最随意的宴会叫“燕礼”,比上面两类少了很多礼节,主要是为了尽宾主之欢,在这类饭局上,主人是不送礼物的。
送礼物的目的,就是要表达天子的求贤之心,天子想要用微薄的礼物,换来贤者的治国良言。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看天子这样诚恳的态度,这次被请的贤者正是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所以宴会规格最起码是“食礼”。但也有一点,到了春秋时期有时就不完全按照西周标准执行了,常常是自己拔高宴会规格,比如在请大夫级别的人吃饭时,就用上了公卿级别,甚至国君级别的礼节。
比如齐桓公派管仲到周襄王那里去时,周襄王明知道管仲的级别是下卿,却用了上卿规格的国宴。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讨好诸侯国,好让诸侯国帮着自己维护天下稳定。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秦国时,秦国国君竟然用国君规格的国宴招待重耳,这抬轿子的手段也是没谁了。
周天子和宾客们一边欣赏着宴会上的音乐,一边互相敬着酒。怎么才能让宾客们多喝酒、喝得舒心呢?这个时候就有了“酬礼”,酬礼,就是主人用来劝酒的。周天子此时的劝酒辞,就是“示我周行”,让贤良宾客为国家的发展大计出谋划策。与劝酒辞相伴的酬礼,此时是满满一筐的上好布帛,有时也会是车马。代表着天子求贤之心的酬礼怎么能不收呢?
周天子把姿态放得那么低,当下级的心里能不舒服嘛!肯定是要更加玩命地干工作了。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如果周天子宴请的大臣或诸侯立了大功,也就是“德音孔昭”,宴会规格肯定是要最高的“飨礼”。规格越高,礼节越繁琐,没有一天半天绝对完不了。
宴会规格提高了,周天子送给诸侯的礼物反倒是价值降下来了,所以人们并不看重礼物的值钱多少,而是将其作为传达思想的媒介。比如周天子有时会送出不太值钱的红色弓箭,但不要小看区区一张弓,这不是随便哪个诸侯都能随便给的,它所代表的权力胜过了几匹好马几辆豪车。诸侯得到这样的赏赐,就可以在特殊时期代表周天子征讨别人,还有比这份大礼更贵重的吗?无怪乎收到礼物的诸侯要把红弓收藏在祖先宗庙里,受到世代供奉的待遇。
周天子送给下级的酬礼里,还有斧钺这样的兵器可以与彤弓媲美。它所代表的权力,就是当邻国发生了臣子杀死国君、儿子杀死父亲之类的事件时,持有天子所赐斧钺的诸侯,也可以像拿着彤弓的诸侯一样,代表天子去讨伐。
在周天子的赠礼名单里,只有别人想不到的,就没有他送不到的。宴会上送出去的礼物,本来是为了向宾客劝酒用的,但在很多时候,酬礼的插曲反倒成了宴会的主要内容,受重视的程度超过了宴会,宴会反而成了酬礼的陪衬。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可能是到了后来人们也嫌“飨礼”的礼节太多,就把“飨礼”和“燕礼”合并在了一起。不管怎么简化,酬礼的环节是必须严格执行的,而且根据宴会的规格,如果行“九献”之礼,就要给客人送九次礼物。也就是说,主人和客人每喝完一轮酒,就要送一次礼物。到了“九献”之礼,那就是国君待遇了。
除了送礼物,宴会中必不可少的,还有音乐伴奏。什么级别的宴会用什么乐器,进行到什么阶段演奏什么音乐,都是很有讲究的。比如说钟鼓、箫管所对应的场合,就比这次用到的笙更隆重。主人迎接客人进门时要奏乐,主人向客人敬酒时要奏乐,等等,里面必不可少的一个曲目就是《鹿鸣》。
听着音乐,喝着美酒,拿着礼物,还有比这样的请客更让人享受的吗?最重要的前提是,被请的人必须是一位与受赠礼物相称的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