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一本故事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瓠叶》:会喝酒的人懂礼仪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小雅·瓠叶》


说起喝酒,现在人们比的是谁酒量大,酒量大的才敢说自己会喝酒;怎么叫喝好了呢?请客的和被请的都喝得迷迷糊糊,而且被请的要醉得更厉害。要把这种喝法放在西周、春秋,早被官方列入“不良行为黑名单”了,也别想在上流社会露脸了。

有这么严重吗?稍微上点档次的正式酒宴,都有专门官员负责记录不按礼节喝酒的不良行为,别说撒酒疯,就是有人少敬了一杯酒、多说了一句话,都会被官方记在小本本上。

在当时的酒场上,“献”“酢”“酬”是人人都知道的喝酒基本流程,上至国家领导,下至一般公务员,谁也不能乱了这个规矩。卫武公当年去朝拜周天子,看到了周室君臣喝酒不讲规矩、喝起来没完没了,还东倒西歪大喊大叫,就作了一首《宾之初筵》讽刺了一番。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这次的主人是位一般公务员,也没法讲究下酒菜了。这不是院子里种着葫芦嘛,就揪些葫芦叶(“瓠叶”)对付一下,如果赶上烹制技术好的厨师,这些嫩绿新叶的味道还是相当不错的。

准备的酒菜虽然简单,可主宾之间的礼节相当正规,都是按照大型宴会的规矩一样一样来。主人准备的酒还是蛮不错的,即便是不好喝,懂礼貌的客人也会一个劲儿地夸好喝。

第一杯酒,当然是主人先敬客人,敬酒的方式很讲究,主人要亲自酌满酒,端到客人的席前进献;客人也要讲究礼数,站起来走到席前接过酒杯。接过来就喝吗?当然不是。客人回到座位,端起酒杯来“尝”一口,注意是尝不是咽,就是让酒只至牙齿而不能入口,这叫“啐”。

只尝不喝的“啐酒”,跟殷商因酒堕落有关。西周一建国,就发布了禁酒制度,以“备酒祸”。禁酒制度中有一条就明确规定了,在举行大型宴会时,客人在喝主人献上的第一杯酒之前,必须先“啐酒”。这应该是为了提醒大家不要忘了喝酒惹祸的道理。

客人啐完了一口酒,要一边大赞美酒好喝,一边站起身来拜谢主人。主人自然也要答拜。这两个人你拜我、我拜你是为了表明什么态度呢?说明好酒是要先献给尊贵长者、老者、贤者的,两人都表示高度尊重对方。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酒菜再少,也讲究荤素搭配,土法烤制的野兔头,倒是和家常清淡的葫芦叶挺搭的。客人当然不会在乎这些,让他在乎的,还是主人热情又不失礼节的敬酒态度。

喝酒的水平,不取决于身份高低,虽说面前的主人只是个小公务员,但在一端酒一行礼之间,还是展露出了卓而不凡的君子之风。可不能只看到主人现在表面的寒酸,这绝对是个见过大场面、有故事的人。

不能小看了主人的“献”礼,这直接关系到客人在主人心目中的地位高低;在外交场合,主人向客人献几回酒,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高低。放在周初,最高级别的礼节不过“三献”,到了春秋,已经有了“五献”“九献”。话说春秋五霸晋文公重耳还未崛起时,逃难到了楚国,楚成王在酒宴上用的是规格最高的“九献”,用以证明把重耳视为国君,绝对是给足了面子。还有郑昭公想设宴招待赵武、叔孙豹、曹大夫,准备用“五献”之礼,赵武觉得规格太高了,就向主人推辞,郑昭公才改成“一献”。

客人在完成“啐酒”、拜谢后,才回到座位上把杯中酒喝干,还得站起来再拜谢主人,主人再次答拜还礼。这一顿折腾下来,才算完成了“献”的仪式。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主宾两人闻着眼前两盘菜的香气,继续按照正式流程互相敬酒。刚刚主人完成了向客人敬酒的“献”,现在轮到客人向主人还敬的“酢”。

还是和刚才主人敬酒那套动作一样,客人也亲自给主人酌满一杯酒,端至主人席前;主人更要离席上前接过酒杯,回到座位上。按说这个时候,应该有服务员端上干肉、肉酱等,但条件所限,眼前还是那盘烧兔头。

主人在接受客人的“酢”时,可以比“献”少一个环节,那就是不必夸酒怎么怎么好喝美味,真要是那样的话,就成了自卖自夸了。不但不能夸自家的酒好喝,反而要向客人表示感谢,感谢客人肯赏脸喝下主人备下的不够美味的薄酒。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几只兔头,也成为客人反复夸赞的美味,不管是不是真那么好吃,这也体现了客人非常知礼。在他的眼中,只要主人的心意到了,眼前这个烧兔头比高级宴席上的干肉、肉酱、祭肺、炖排骨都要好吃。

接下来是主宾共饮的“酬”。主人先给自己酌满一杯酒,在干杯之前,主人要拜请客人饮酒。主人先干,客人后干。喝完酒两人又是一番互相拜谢。只算主人的话,酬酒共拜三次,献酒共拜四次。要是不懂里面的这些礼节,想请客也没办法请了,你把酒菜置办得再高档,也只能等着客人挑礼。

主宾完成了“酬”,上面所说的“一献”才算正式完成。看主人准备的一荤一素两个菜,估计也就是两个人喝酒,要是来的人多的话,主人和其他“陪客”“众宾”也要分别尽到“献”“酢”“酬”之礼。尤其是对于身份仅次于主要客人的“陪客”(正式名字叫“介”),主人更要重点照顾。

前面的“献”“酢”“酬”进行过后,就能敞开大喝了吗?当然不行。要是人多的话,还有一道流程,叫作“旅酬”。就是要按照“大敬小”“尊敬卑”的次序,主宾之间、宾客之间互相敬一轮。所以说现在酒桌上常说的“要想好,大敬小”还是有道理的。

到了“旅酬”结束,才能稍微放开量举杯畅饮。这里还有一个例外,就是卫武公跟周幽王挑理的这种情况:国君和臣子在一起喝酒,不能超过三杯,否则就是失礼。但看卫武公对宴会现场的描述,这些人哪是喝了三杯啊,旁边站着负责纠察礼仪的酒监反复警劝也不听,负责记录酒后失礼行为的官员只好将他们的丑态一一如实录入档案。

古今的醉鬼都是一个样子,他自己喝多了,不但不觉得丢人,而且反过来笑话没喝醉的人,这样的人,迟早是要犯大错误的。所以卫武公从周天子那里回来后,自知无法劝谏喝酒无度的周幽王,只好把这种酒后失礼的行为作为自己的反面教材,时刻告诫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