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的文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殷代甲骨上的刻文

发现有助于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文物的最初遗址,无疑是在河南北部彰德府附近的小屯,其地似乎与殷代(公元前12世纪)的古都相符。它一方面出土那种史前时期三足鼎形的白陶器,上有似仿篮状的刻纹;另一方面则有许多骨质、龟甲、象牙、犀角等残片,上刻文字,用以占卜。在同一遗址中还发现有发针形的刻制骨器。中国考古学家罗振玉对此曾有研究,其所有门类在现在欧洲博物馆中都有相当数量展出,著名的则是斯德哥尔摩的东亚博物馆以及京都大学博物馆,还有多伦多的安大略博物馆。就巴黎而言,我们可以提及哈金教授赠与吉美博物馆的一件此型残片,和卢浮宫所藏十分精美的怪物“饕餮”的面具,不过这时代或者稍后。注16

至于在小屯发现的装饰题材——是出土器物的主要之点——看来甚至当如此古远时即与后来将在周朝铜器上见到的相同。在中国美术作品上广泛流行了逾20个世纪的一切题材——名为“饕餮”的怪兽头,由几何的“强力线条”表示的传统式的龙,露出吓人獠牙的大张着的龙口,称作“雷纹”的雷电花纹,优美的振着双翅的蝉——所有的这些主题似乎都早在小屯的牙骨上即已出现过。想想我们所谈的一些作品年代平均都在公元前12世纪以前,对中国美学法则的形成就可以得到有价值的侧面了解。自然,这里讲到的纹饰还初具雏形,我们愿赞同喜龙仁教授(Sirén)的意见,注17以为此种棱角鲜明的矩形图案原来是木上的装饰品,由此转移到雕刻兽骨及黏土,最后,当铸铜工艺发达时,又沿用到金属上。

上面所讲关于木器装潢的情形,似更可适用于此批出土物中一部分的白陶,事实上,这上面的纹饰正好相同:浮雕的菱形和犬牙形线条、“雷纹”、几何图形的“饕餮”和龙虺等注18。据喜龙仁教授设想,这种极古的白陶很可能是铜器的直接范本。

从此类题材的高度主题线条中,我们可以推想在某些木雕者的凿刀下发挥几何形和长方形的一切特质,形成中国特有的装饰美术法则时的过程,这与他国艺术所产生的法则大相径庭,并在周朝带来了极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