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热内普其人
阿诺尔德•范热内普(Arnold van Gennep,全名Charles-Arnold Kurr van Gennep,1873—1957),1873年4月23日生于前德国的维敦堡王国的路德维斯堡 (Ludwigsburg, Württemberg)。他的母亲是荷兰人后裔,有很多法国亲属,父亲是法国人后裔。因父母没结婚,范热内普随母姓,但在母亲与继父结婚后也没改姓。六岁时随母亲迁居法国里昂。在里昂的小学,他因是个“坏小孩”而被迫转学,后又上了尼斯的寄读学校。小学和中学时代,范热内普是在尼斯、尚贝丽和格雷诺布度过的。范热内普自己回忆说那时他的成绩不佳,旷课也是常有的事。放假回到家时,他的父母给他很大自由,让他一个人爬山、到农场住、寻找古币、学当地方言等。那时,他还不知道民俗是什么,但是他与农民在一起的日子埋下了他对乡村生活的科学激情的种子。
范热内普的语言天赋在童年便表现出来。他在晚年曾称可用18种语言工作,还不算方言。8岁时,他可以说和阅读法文、德文和荷兰文。在尼斯,他学了英文,又让父母教他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利用西班牙文,他学会了葡萄牙文。成年后,他学会了俄文、波兰文和有关的斯拉夫语。范热内普认为,世界将逐渐多语言化,100年后,也就是到了2000年,每个孩子都可以学会一种罗马语、一种日耳曼语、一种斯拉夫语、一种蒙古语、一种不丹语。无疑,范热内普对语言的兴趣为他对民俗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1892年,19岁的范热内普中学毕业,得到的学位是有学科限制的,因为他的数学较差,而除此之外,他是个很出色的学生。在选择大学时,他的继父想让他在里昂读外科医学,而范热内普想去巴黎读。最后,范热内普只好另择职业,发挥他的语言优势去学外交。大学时代,他先后在巴黎大学文学院和东方语言学院学习民族志学、社会学、比较宗教和东方语言。他一开始对宗教科学感兴趣,后来爱好上了民俗。
在巴黎,范热内普爱上了一位失去父亲的姑娘。姑娘家无力操办嫁妆。范热内普的父母认为门不当户不对,极力反对这门亲事。为此,范热内普与家庭断绝了关系。1897年,范热内普结婚,在俄属波兰的一所学校找到一份工作。他用了八个月学会了俄文,通过了考试——将一希腊文和拉丁文段落译成俄文,随后当了四年法文老师。后因政治气氛、夫人的健康情况,加上她怀了他们第一个孩子,范热内普一家便搬回巴黎。
从1901至1908年,范热内普一直在农业部的翻译部门工作。为了维持四口之家的生计,范热内普经常作些演讲和其他翻译。大约从1908年起,他几乎完全靠著述和翻译为生。由于他的投稿兴趣,他接管了一份民族志与民俗刊物,撰写了大量的书评和文章,特别关注每个作者的方法论。期间,范热内普于1904年出版了《马达加斯加的禁忌与图腾》,作为他的博士论文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澳大利亚的神话与传说》,于1906年出版,从而完成了他的学位。1909年出版的《过渡礼仪》更进一步坚定了范热内普以科学方法论来研究民俗的道路。从中,读者可以明确看出范热内普对诸多民族志资料的熟悉、对不同作者的方法论的掌握,以及以科学方法的归纳和应用。范热内普对实地调查及其方法论非常感兴趣,即使是日常生活中,他也常常向人询问各种细节。他希望能摸索出一套适于各种文化和社会的实地调查方法论。为此,他于1911至1912年到阿尔及利亚作实地调查。但是,现实比他预想的复杂得多。他没能达到预想的目的。
范热内普唯一的一次在大学教书的机会是1912到1915年,在瑞士的纽沙特尔大学(University of Neuchâtel)任民族学系主任,期间,他改建了博物馆,为民族志与博物馆研究开了先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范热内普表现出对法国的热爱,尽管他不是在法国出生的,这导致了他被瑞士驱逐出境。回到法国,范热内普加入军团,被派到尼斯的一所学校教书,后被召到外交情报部工作,直至1922年。
那年,作为法国的美国和加拿大联盟会的官方演讲员,范热内普到美国和加拿大许多名校作有关法国民歌和民间手工艺的巡回演讲,创下了86场演讲的纪录。然而,回国后,即他的经典的《过渡礼仪》出版12年、另有14本专著和160多篇论文发表之后,范热内普仍找不到一份自己想做的工作。加之经过一年的奔波,范热内普的健康也受到很大影响。于是,他决定放弃一切工作,与妻子一起到法国南部靠养鸡度生。此后的几十年里,范热内普一边养鸡一边写作和翻译,但更重要的是从事个人喜爱的研究,宣传和倡导建设一个可敬的民俗学学科领域。直到范热内普的晚年,他的著作才愈发为人所知,特别是他的多卷本《当代法国民俗手册》。1945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才对72岁的范热内普支付津贴,认可他的民俗学研究对法国的贡献。1957年5月7日,范热内普辞别人世,终年84岁。范热内普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是在他逝后才日渐提高的,主要因为1960年出版的《过渡礼仪》英译本。 [4] (1977年日文译本出版,2002年俄文译本出版。)
我们对范热内普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友人交往等所知不多。至今,有两本主要的有关范热内普的学术传记,都侧重他的理论思想。一部是法国人尼克尔•贝尔蒙于1974年出版的《范热内普:法国民族志的创始人》 [5] ,另一部是美国民俗学家祖梅利于1988年所著的《范热内普之谜:法国民俗学大师和布尔拉莱恩的隐士》 [6] 。另外,贝尔蒙和范热内普的女儿凯瑟琳•范热内普有些有关范热内普的记述。
凯瑟琳•范热内普在回忆父亲时写道:范热内普具有归纳综合的天才;他能从一堆资料中总结出理论。他的工作方式更是特别:常常在安静的夜里写作。他常记录大量笔记,可又从不再看。需要写作时,便坐下来打字,不看笔记,出手成章,如果打错,就撕掉那页纸,重新打。每次搬家,他就烧掉大量笔记。因此,范热内普留下的个人通讯和笔记并不多。范热内普总是一个人工作,但每写完一个章节,他都读给妻子听。他认为,写得好的东西朗读起来也一定得好听。完全凭记忆,他对书目的引用相当广泛而准确,对引语更是反复核对。这种学风体现在他诸多著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