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巷遗韵:衢州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江边吊脚楼

衢江靠水亭门沿岸曾经建有一长排亲水“吊脚楼”。老人们说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名字,很久以前就在了。水亭街皂木巷93岁的汪栋时老人称其为“建在江边的房子”。老人回忆说,该楼的位置从南到北,大概自小西门一直延续到西安门。《西安县志》图考85页中所画的城墙外的那一排房子或许就是当时水边的“吊脚楼”。水亭街水果店老板说,在电视里看到湘西的吊脚楼,才知道那不就是我们建在河边的房子嘛!那么,衢江的“吊脚楼”是什么时候建起来的,后来为什么被拆呢?

沿江图景

“吊脚楼”的叫法源于湘西、鄂西、贵州等地。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吊脚楼多建于沿江集镇,多以木桩或石为支撑,上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顶铺瓦或茅草。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现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越来越成为人们旅游的向往之地。

昔日水亭门江边景观

(陈锡华作,陈锡祥提供)

汪栋时老人说,衢江的“吊脚楼”都是木结构的,背朝衢江,面朝城墙,即坐西朝东。一半建在陆地上,一半悬空,悬空部分由木柱子支撑着,柱子的底端抵在江边的大石板上。房子有一层的,也有两层的。一般来说,建在陆地上的那部分是两层的,用柱子撑着的后半部分是一层的,因为毕竟木头的承重能力有限。房子沿江而建,通风好,但房间比较小。根据老人的叙述,水亭门外的“吊脚楼”是由木柱支撑的,坐西朝东的半干栏式的建筑。

那这些房子具体都干什么用呢?王汉卿老人回忆说,“吊脚楼”有一些是开店的,有饭店、茶店、酒店、绳子店。卖船上用的竹篙底端铁头的铁店、木箱店,主要是“做水上人的生意”。当过船工的钱云才老人说,船上很多东西要用铁的,比如说,竹篙头、花篙头、环、钩。江边的两家铁店都很忙。除了铁店,还有盐店、茶店。有家茶店的老板叫“外国男”,真名不清楚。那时候老板的真名都不告诉别人的。茶店隔壁是小麻子盐店。此外,在这排临水而建的木房子中,设有张协大、汪顺裕两家近百年历史的运输行。老板、伙计、管账先生在一楼临街的房子里经营生意。有客人需要运输物资的,运输行就为他们寻找运输船,中间抽取利润,类似今天中介公司。总的来说,这排吊脚楼是服务于衢州的水运业的。郑怀棪回忆,有些渔民是住在吊脚楼里的;德坪坝口上以前有一个叫“防洋楼”的三层楼酒店,在浮桥头附近,一般都是大老板去的。他的父亲就在那边请过客。

钱云才老人说,那时船管所成立,他去那边帮忙登记船名,在“吊脚楼”里住过一段时间。他回忆,他住的房子在通广路,就是现在的江滨路,“房子蛮牢固的,有科学道理的,不能太重的,否则楼板要断的,比较简易。涨大水的时候,下面都是水,房子就像浮在水上一样的”。他住的那幢“吊脚楼”靠江的一层后屋是住人、烧饭、吃饭,风景比较好,夏天凉爽,但是冬天比较冷,风会从房板下面吹上来。二楼住人,有房间,也有杂物间。想象一下住在当时的“吊脚楼”中的一番风味:每当夕阳西下,落日照在清粼粼的江面上;船一个连一个靠在码头边上,江风阵阵,炊烟袅袅;这时偶有人“扑通扑通”跳入江水中畅畅快快地游泳。

王汉卿老人回忆,以前这片木房子经常会着火,“着一点,少一点,着一点,少一点”。还有老人说,这些房子是“越烧越旺”的。郑怀棪说,房子最后在建江滨路的时候被拆掉了。无论如何,水亭门外的这群“吊脚楼”见证了衢州水运的繁荣。它们临水而建,因水而生,最终随着水运的没落而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陈艳、吴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