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汉字文化”研究的对象和本书的性质、任务
一、“汉字文化”研究的对象
“汉字文化”是将记录汉语的符号和汉文化结合起来而形成的概念,指汉字的文化内涵及以汉字为基础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即所谓的“字里乾坤”。作为一门课程,“汉字文化”研究的对象正是这个概念的具体所指。
汉字和汉文化皆为中华民族所创造、继承和发展的象征性标签:前者相沿五六千年,承载着厚重的古代文明;后者始终伴随着我们,和谐融洽,生生不息。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延续不断,互相交融,互为表里。自古以来,人们就不只是把汉字做为交际符号,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解析汉字,探索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并巧妙地利用汉字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如书法、字谜、对联、印章等,甚至上升到为政治服务的高度。这种传统影响深远,在我们的思维方式、识字习惯、文化生活、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吸收了西方文化学之长,建立了汉字文化学。汉字文化学具有多边缘交叉的性质,交织了汉字学和文化学,是有关汉字文化的学科。它一方面以汉字为核心,研究汉字与文化的历史关系,并“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血缘纽带中解释汉字所以产生、所以构造、所以发展的必然性”注1 ;另一方面,研究在汉字基础上产生的以书法为主的精英文化及以字谜、对联等为主的大众文化。而作为一门通识课,汉字文化课需从汉字文化学的专业高位上走下来,平易化、通俗化,寓教于乐,雅俗共赏,故为配合本课程所编写的教材有别于《汉字文化学》类书籍,定名为《汉字文化教程》。
二、本书的性质和任务
本书是在通识课“汉字文化”讲义的基础上加以完善的,它不仅可以扩大中文专业者的知识面,而且还可以向从事其他专业的人者普及汉字与汉文化知识;不仅适用于大学生,而且适用于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各行各业者。所以,编写教材既要注重专业性、学术性、严肃性,也要兼顾应用性、通俗性、趣味性。在结构设计上,本教材针对非中文专业者汉字基础薄弱、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比较贫乏的特点,在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汉字和汉文化的前提下,一方面先介绍汉字文化专业知识,如“汉字”“文化”“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表意性”等,以便普及分析汉字结构的方法和汉字演变规律的基本专业知识,然后由具体到抽象,分门别类地介绍汉字的文化内涵及文化塑造;另一方面,为了形象直观地拓展知识面,增强实用性,避免晦涩难懂、呆板无趣,全书不仅配有古文字和实物图以及示意图,还适当地插入了一些介绍留传至今的文化词汇和成语典故的版块。
通识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普及专业知识。就汉字文化课而言,它还肩负着一个更重要的使命,即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些年来,汉字和汉文化被一些国人冷落了,随之而来的是语文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下降,特别是电脑的普及造成了“键盘手”不断增多的现象,他们忽视汉字的书写规则,提笔忘字,写错别字,对汉文化越来越疏离。这种现象折射了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的不足,语文教学空泛化、模式化的弊端,从根本上来看,应该是民族传统和家国意识的熏陶没有深入人心的结果。
面对以上挑战汉字和汉文化的所有因素,我们首先要形成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科学有效地化解一切阻碍民族事业和国家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矛盾;其次,纠正关于汉字和汉文化关系的一些谬说,如“教”就是孝顺、有文化,“夫”就是一人头顶十字架等。此类解说虽然体现了国人析字说理的传统,但其主观臆断、牵强附会的导向会直接影响汉字的正确使用和汉文化的正向传播。可见,民族文化的发展对汉字文化知识的普及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所以编写本教材不仅是为了满足课程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正确分析汉字的能力,使之掌握汉字演变的规律,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信心,化解“键盘手”带来的文化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