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罗马建筑艺术
混凝土、穹顶、拱券是罗马人的三大贡献。
10.1 罗马历史概述
罗马历史分为5个阶段:王政时期、共和时期、帝国时期、东西罗马帝国共存时期和东罗马帝国时期。东罗马帝国就是拜占庭帝国,将在第12章介绍,本节简单介绍罗马前4个阶段的历史。
1.王政时期
罗马历史从公元前753年开始。那一年,孪生兄弟罗慕路斯和勒莫斯将居住在7个山丘上的部落组成联盟,建立了罗马城。初建的罗马城面积近130平方公里。
罗马人包括拉丁人、萨宾人和埃特鲁里亚人。拉丁人与萨宾人属于印欧语系,与希腊人同一个语系。埃特鲁里亚人是来自西亚的民族。
罗马建城后实行君主制,即王政时期。公元前509年,由埃特鲁里亚人担任的国王被拉丁族起义者推翻,建立了共和国。王政时期历时244年。
2.共和时期
共和时期从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历时482年。
共和时期罗马实行民主共和制度,进行军事扩张,国土面积从100多平方公里扩展到400万平方公里,扩大了4万倍,包括西欧、南欧、小亚细亚、中东地区、埃及和非洲北部地区,地中海成为内海,人口约5000万。罗马人在没有建立官僚体制和常备军的情况下,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不同肤色的人嵌入到一个社会共同体中,这在古代世界是绝无仅有的。
3.帝国时期
公元前27年,内战胜利者屋大维被尊为奥古斯都,也就是至尊者,成为罗马最有权力的独裁者。罗马共和国的民主政体被军阀专制政体所取代,进入了帝国时期。
罗马帝国时期从公元前27年到395年,历时422年。
帝国时期的一件大事是基督教在帝国属地耶路撒冷诞生,并在被残酷迫害300多年后,成为罗马国教。这件事对世界文明和西方建筑艺术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4.东西罗马帝国共存时期
285年,为了进行有效统治,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将帝国分成东西两个行政区。323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在罗马帝国东部小镇拜占庭建立了新首都——君士坦丁堡。395年,罗马帝国事实上分裂为两个独立的国家,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和包括罗马在内的西罗马帝国。
从395年到476年,是东、西罗马帝国并存的时期,历时81年。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以罗马帝国的名义继续存在,直到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10.2 罗马建筑概述
1.王政时期的建筑
罗马王政时期与希腊古风时期大体上同步。希腊古风时期是希腊古典建筑艺术形成期,而罗马王政时期没有留下建筑遗址。
2.共和时期的建筑
罗马共和时期与希腊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大体上同步。这个时期希腊古典建筑风格成熟。罗马人忙着军事扩张,建筑不多,现存建筑遗址包括庞培的巴西利卡会堂、佩鲁贾的埃特鲁里亚维斯塔圆形神庙、古罗马广场遗址等。维特鲁威所著人类历史上第一套建筑理论与技术书籍《建筑十书》就出自这一共和时期的末期。
共和时期,罗马人征服希腊以及希腊在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的城邦时,把希腊的雕塑、浮雕、柱头作为战利品带回了罗马,还把希腊建筑师、雕塑师作为俘虏带回罗马,照搬借鉴希腊建筑艺术。
3.帝国时期的建筑
帝国时期是罗马大规模建筑时期,罗马成为百万人口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罗马帝国在意大利、英格兰、德国、法国、西班牙、中东、埃及和北非都留下了建筑遗迹。
帝国时期是罗马建筑艺术风格的成熟时期。罗马建筑艺术主要用于宗教建筑(神庙、教堂)、政治建筑(广场、凯旋门、纪念柱、议会会堂、国王陵墓)、公共建筑(角斗场、浴室、剧场、高架水渠)和居住建筑(别墅与高层建筑)。
罗马建筑的主要艺术元素包括柱式、穹顶、拱券等。另外,混凝土技术、穹顶和拱券建造技术、多层建筑施工技术,是罗马建筑艺术的重要技术支撑。
罗马人在文化方面向希腊全面学习。如拉丁字母借鉴希腊字母,用希腊语的韵律写诗,接受希腊哲学与艺术等。在建筑艺术方面,罗马人也借鉴和继承了希腊建筑艺术。
罗马建筑艺术在吸收了包括古意大利埃特鲁里亚文明、东方亚细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各种元素的基础上,也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和伟大创造,特别是在穹顶、拱券艺术与技术方面。穹顶和拱券虽然不是罗马人的发明,但被罗马人广泛应用,做到了极致,是罗马建筑艺术风格最具特色的语言。用火山灰作为胶凝材料制作混凝土是罗马人的伟大创造,也是罗马特色建筑艺术风格的重要支撑。
10.3 罗马柱式建筑
(1)罗马的5种柱式
罗马的5种柱式是在希腊3种柱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两种柱式。一种叫作托斯卡纳柱式,发源于罗马北面的托斯卡纳地区;另外一种是混合柱式,就是在科林斯柱头上加爱奥尼克柱头的涡卷(图10-1)。
图10-1 罗马新增加的两种柱式
罗马柱比希腊柱要细一些,即高度与直径之比大一些。
(2)罗马长方形柱式神庙
罗马马尔斯神庙建于帝国初期,是长方形科林斯柱式建筑。从其复原图(图10-2)中可以看出罗马神庙与希腊神庙的不同。
高基座。希腊神庙的基座不高,基座四周都有台阶,人们无论从哪个方向都可以走到神庙的基座上。而罗马神庙的基座比较高,只有正面才有台阶。
深门廊。主立面门廊较深。
高基座和深门廊强调了权威和距离感。
(3)罗马圆形柱式神庙
罗马埃特鲁里亚人源于西亚传统的民居是圆形的,罗马的神庙也有圆形的。图10-3是建于公元前2世纪的圆形神庙,比希腊德菲尔圆形神庙晚了约200年,但不如希腊建造得精致。
图10-2 罗马马尔斯神庙(复原图)
图10-3 罗马圆形神庙
(4)装饰功能的附墙柱
罗马时期,由于拱券技术的应用,拱形墙体取代了柱子的结构功能。一些柱子仅仅承担艺术角色,不像希腊柱那样承担了结构和艺术双重角色。图10-4是采用附墙柱的罗马角斗场墙体:拱券两旁矗立装饰柱,顶着柱上楣。首层采用的是源于罗马本地的托斯卡纳柱式,第二层采用的是爱奥尼克柱式;第三层采用的是科林斯柱式;第四层采用的科林斯附墙扁方柱。柱子从底层的托斯卡纳柱到顶层的扁方柱,越来越轻巧,越来越精致,建筑语言的逻辑非常准确。
图10-4 罗马角斗场附墙柱
把圆柱变为装饰性的扁方柱是柱式装饰语言的扩展与变奏。在一个建筑立面上组合不同格调的元素,也是对严谨的希腊建筑风格的突破。
10.4 罗马穹顶
穹顶是罗马建筑艺术的一大亮点。128年建成的万神庙是罗马最伟大的建筑之一。有人甚至认为它在建筑艺术史的地位超过希腊经典的帕特农神庙。
万神庙主体建筑是在圆筒形墙体上扣了一个直径43m的半球形穹顶,内部大厅高度也是43m。这么大跨度的砌筑穹顶是前所未有的,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砌筑穹顶。圆筒和半球组合的主体建筑有一个带山花的柱式门廊(图10-5)。
半球形穹顶底部水平推力很大,要靠墙体自重平衡,因此墙壁最厚处达6m。这么厚的墙体即使开窗洞采光效果也不好,所以建筑师索性在穹顶的中心开洞采光。
图10-5 罗马万神庙
万神庙内壁用两道线脚分成三段。下段是实体墙和凹入墙体的大小神龛虚实交替,大神龛有柱式,小神龛有三角顶套和弧形拱顶套;中段是凹入墙体的假窗洞,用三角顶套做装饰,强调“窗”的存在;上段是穹顶,有5层藻井,有秩序地排到顶部天洞边缘。藻井是为了减轻屋顶重量的结构手法,类似于今天的箱形梁,艺术效果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人们仰视穹顶会被深深地吸引(图10-6)。
图10-6 万神庙内景
内壁的三角顶套是希腊神庙山花的浓缩,弧形拱顶套是从罗马拱券结构演变而来的。
罗马人之前,西亚、埃及和希腊建筑的结构主要是柱梁体系简支结构,建筑空间的跨度取决于梁的抗拉性能。用石材做梁和楼板的房子跨度很小,柱子很密。木材抗拉性能高,自重荷载也小,采用木结构屋顶的建筑跨度可以大很多,但建筑物跨度还是要受到木材长度的限制。
穹顶结构从结构形式上避免了拉力的出现,主要承受压力,砖石是抗压强度很高的材料,所以,穹顶结构可以大大增加建筑物的跨度。但穹顶结构会产生较大的水平方向推力,竖向荷载越大,水平推力越大。所以,需要厚重的墙体平衡穹顶的水平推力。虽然罗马时期还没有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但罗马建筑师对于水平推力是知其然的。
罗马人发现的天然水泥并由此发明的混凝土是穹顶技术的重要支撑。意大利南部是火山地区,有大量火山灰。颗粒很细的火山灰具有活性,遇到水后会水化凝结成强硬材料,罗马人用火山灰和砂石骨料配置“混凝土”,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使用,到帝国大搞城市建设时,已经有300多年经验了。罗马人利用混凝土可以方便地建造穹顶,也可以实现复杂的造型,如藻井。
10.5 罗马拱券
拱券是结构支撑手段,原理与穹顶一样,可以避免或减少拉应力,大大增加门窗洞口宽度。拱券是罗马乃至西方建筑主要的艺术元素。罗马角斗场、罗马卡拉卡拉浴室和法国尼姆的高架水渠,都由于拱券的应用而具有了艺术的美学价值。
拱券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希腊都有应用,如巴比伦城门拱券、奥林匹亚体育场拱券通道等,但应用得最多、跨度最大、最娴熟和艺术效果最佳的还是罗马。
罗马拱券包括墙体拱券(如门窗洞、凯旋门和高架水渠)和屋顶拱券(用于楼层和屋顶的拱券)。屋顶拱券包括半圆筒形拱、半圆筒形交叉拱和带肋的交叉尖拱(图10-7)。
图10-7 三种屋盖(或楼盖)拱券类型
1.罗马角斗场
罗马角斗场建成于公元80年,是一个宏大的椭圆形建筑(图10-8),虽然只有4层,但高度达49m。椭圆的长轴长188m,短轴长156m,内部场地长轴长86m,短轴长54m。角斗场为后来大型运动场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角斗场所体现的罗马建筑艺术风格特征包括:
(1)规模宏大
作为宣扬胜利和张扬帝国精神的罗马建筑,也由于拥有前所未有的财富,还由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进步,罗马建筑的体量远远大于了希腊建筑。
(2)曲线与曲面
角斗场自如地运用拱券结构,使曲线与曲面艺术得以尽情表达,是对希腊建筑直线艺术的重大突破。
(3)拱券与柱式结合
同一建筑立面上,拱券与不同柱式结合,是罗马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罗马角斗场受到希腊剧场的启发。希腊剧场的平面是半圆形的,角斗场相当于两个加长的半圆剧场的对接。
图10-8 罗马角斗场内
2.卡拉卡拉浴场
罗马帝国皇帝卡拉卡拉在位期间,建设了一个大型公共浴场(图10-9),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个浴场占地面积有13万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0人洗澡,有如今中国大型洗浴中心的十几倍大。卡拉卡拉浴室大跨度无柱空间是通过拱券实现的。
图10-9 卡拉卡拉浴场遗址
3.尼姆高架水渠
罗马帝国时期一些城市修建高架水渠从山上引水。高架水渠是拱券结构,虽然只是出于结构的考虑,但在美学方面也非常成功。位于法国尼姆的罗马帝国时期的高架水渠保留至今(图10-10),是当地著名的景致。
图10-10 法国尼姆的卡尔高架水渠
10.6 罗马多层建筑
大约3世纪,罗马人口达到了100万。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稀缺,罗马人建造了一些多层建筑,高达7层,个别建筑最高达到10层,相当于小高层了。至今罗马老市场还有多层建筑的遗迹(图10-11)。
图10-11 罗马老市场多层建筑
罗马多层建筑的底部一两层一般是商铺,上部楼层是住宅。楼层越高,居住者地位越低。那时的罗马设计师还不会进行结构计算,多层建筑倒塌事故时有发生。
多层建筑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克里特岛都出现过,但最多是两三层,建到10层高度,是罗马人的创举。
10.7 罗马别墅
罗马郊区蒂沃里有哈德良皇帝的别墅遗址,是古罗马最大的别墅。
蒂沃里遗址有沿池塘边布置的环形柱廊,间或凸起的半圆形拱套,还有精美的雕塑(图10-12)。曲线是表现浪漫的语言,它不像直线那么严谨和生硬。蒂沃里庭院是罗马时期庭院建设的代表,也是后来西方庭院设计师们汲取灵感的地方。
图10-12 哈德良蒂沃里别墅水边的柱廊
10.8 纪念柱与凯旋门
罗马的纪念柱和凯旋门是没有实际功能的纪念性构筑物,宣扬帝国意识与帝王意识。
(1)纪念柱
罗马纪念柱的灵感源于埃及的方尖碑。罗马纪念柱是歌颂皇帝的,有图拉真纪念柱(图10-13)、奥勒留纪念柱等。
图10-13 图拉真纪念柱
图拉真纪念柱直径3.7m,不算柱顶的图拉真雕像,柱身高29.55m,用一块大理石雕刻而成,柱身刻满了歌颂图拉真丰功伟绩的浮雕,犹如电影胶片般绕柱盘旋,雕塑带长达200m,雕刻得精致细腻。
(2)凯旋门
凯旋门是罗马尚武精神的体现,源于神奇门。
神奇门是出征归来的军人入城时必须经过的一道门,以消除杀气,相当于“消磁”吧。后来,神奇门演变为炫耀胜利和崇拜英雄或帝王的凯旋门。
最早的凯旋门建于公元前2世纪。图10-14是君士坦丁凯旋门,建于4世纪,三孔式凯旋门。从凯旋门可以看出罗马建筑风格的两大特点,即拱券加柱式。
图10-14 君士坦丁凯旋门
10.9 罗马陵墓
罗马共和时期是民主政治,不可能为领导人建造陵墓。帝国时期多数皇帝死于权力争夺,未得善终。只有极少数皇帝建造了陵墓。现存的罗马皇帝的陵墓包括哈德良墓(图10-15)。
图10-15 哈德良墓
哈德良皇帝是罗马帝国五贤帝之一,他废除了主人可以随意杀死奴隶的权力。哈德良热衷于建筑,在位期间建造了英格兰哈德良长城,蒂沃里别墅和自己的陵墓。
哈德良墓比较雄伟,正方形基座有15m高,每边长89m。上部的主体建筑是圆形建筑,直径64m,高21m。皇帝的墓室就是一个放骨灰盒的房间。
哈德良墓是集中式建筑的源头。
10.10 罗马凿岩建筑
在罗马帝国统治的约旦沙漠地带,有一片凿岩建筑群——佩特拉古城,有一些罗马风格的凿岩建筑,包括宫廷、剧场、陵墓等。
凿岩建筑始于埃及,佩特拉古城的凿岩建筑艺术符号更为丰富,也更为精致(图10-16)。
图10-16 约旦佩特拉古城凿岩建筑
10.11 罗马建筑风格的特点
罗马建筑的艺术特点包括:
丰富并灵活运用了希腊柱式。
较多运用曲线。
呈现了拱券和穹顶结构的逻辑美学。
建筑体量形成气势。
希腊大型建筑帕特农神庙只有2000多平方米,而罗马的一个浴场建筑群占地就有13万平方米。希腊建筑的最大跨度不过十几米,而罗马万神庙的跨度超过了43m。
罗马人的哲学是实用主义哲学,宏大辉煌的标志性建筑是出于政治实用的考虑,规模巨大的角斗场和浴场是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巴西利卡的大空间是司法、行政和商业的需要,混凝土技术是大规模建设的需要。他们在建筑上的追求被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表述得非常清楚,那就是:坚固,实用,美观。
10.12 罗马建筑艺术的影响
汇集了希腊建筑艺术并有自己创造的罗马建筑艺术影响广泛且深远,是西方古典建筑、古典主义的集成甚至是代名词。
罗马建筑艺术首先在罗马帝国(包括拜占庭帝国)范围内传播,而后随着基督教的传播遍及整个欧洲,并影响了世界。
罗马建筑艺术是地中海谱系的树干,罗马风、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是其发展过程中生长的枝杈;拜占庭和伊斯兰风格也受其影响,哥特式的巴西利卡也源于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