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故事(第五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因寺得名黄华路

陈泽泓

血泪洒黄华碑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广州之前,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广州城,造成平民死伤数以千计的特大惨案。其间,黄华路黄华塘(黄华中约外街)先后两次惨遭敌机轰炸,全村被炸平,死亡100多人,黄华塘变成血水塘。后来,黄华塘乡民众组织“追悼殉敌会”,举行追悼死难者大会,在日机投弹处立下“血泪洒黄华”一碑。碑高1. 71米,宽0. 76米,刻于1946年7月,以花岗石镌刻。正中为隶书“血泪洒黄华”5个大字,旁有碑文记述日寇轰炸黄华塘乡民的惨况,记述日寇的凶残暴行和乡民受害的惨况——“共死伤百余众,田园庐墓尽成丘墟,一片荒凉,惊心怵目”。黄华惨案,使黄华的名字刻在许多人心中。

黄华路、黄华乡、黄华塘,这一串以黄华所冠地名,都与黄华寺有关;黄华寺的开创,则与一位明末清初的著名诗僧函可有关。原来,明末之前,此一带地处小北门外,是位于广州城外的村落,村名叫黄花村。当时,有个博罗人叫韩宗騋,字祖心,其父韩日缵以学识渊博、极重气节而闻名,官至礼部尚书。韩宗騋随父居于京城,他聪明机敏,仗义疏财,曾救助一个被枉判死罪的人得洗枉解脱,加上父亲位居高官,因而年轻时就已名动京师。早年寓居南京、北京两都,与天下名流巨儒切磋论交,“声名倾动一时,海内名人以不获交韩长公騋为耻”。崇祯初年,他全家归居广东,常与当时的名士文人曾起莘、罗宾王、黎遂球、梁朝钟等相聚,谈诗论文,嗟叹时事。崇祯八年(1635)其父去世,韩宗騋深恶朝政腐败,翌年与师兄函昰同隐于罗浮山华首台。崇祯十三年(1640)上庐山祝发受戒,遁入空门,法名函可,任罗浮山华首台都寺。后来,他见到城郊的黄花村一带环境清幽,便在此创建了“不是庵”,因地当黄花村,又称黄花寺,后称黄华寺,并任主持,是为黄华寺的开山祖师。黄华寺规模不小,与番禺海云寺、西关长寿寺、河南海幢寺并称明末广州“四大丛林”。清代,黄华寺毁于战火,但附近一带的村名、地名却因寺名而改为黄华乡、黄华塘,沿用下来。民国时期开马路,遂以黄华为路名。

剩人和尚函可像

函可将亲历清兵攻陷南京的重大事变记为私史《再变纪》被发现,因此遭官府严刑拷问,成为清代文字狱第一案。他受尽酷刑,坚称为一人所为,终被发配沈阳。他在沈阳的千山多所佛寺宣讲佛法,并结识一批遭谪遣发配的明室遗臣,结成清代东北第一个文人结社团体“冰天吟社”,吟诗寄括亡国之情。函可的佛学、诗词俱佳,更重要的是他的气节,使关内关外的僧俗士庶仰慕不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诗僧。屈大均北上出岭,千里迢迢,意在去东北觅函可,可惜没有到达。函可被流放了12年,49岁圆寂。弥留之际,交代的只有一句话:“吾思吾岭南耳!”他在千山时,念念不忘的是在黄花寺的日子,在所写的《忆黄华寺》诗中咏道:“三亩离支(荔枝)一亩塘,长松千尺列成行。主人犹自不归去,草野空余辟荔香。”从这首诗可以窥见,当时的黄华寺规模相当可观,故被称为明清初羊城“四大丛林”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