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故事(第五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李家巷记李昴英

江励夫

文溪先生(李昴英)立朝像

李家巷是中山四路一条平常巷子。古时文溪(甘溪)自白云山麓南来,流经这里。李家巷所在的长塘街,原是文溪的一段。溪边曾住过一位历史名人——岭南先哲、清官李昴英,其后人在此聚族而居,故名李家巷。

李昴英,南宋番禺人,生于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年轻时曾在海珠岛筑茅屋发奋读书,以治《春秋》闻于乡里,26岁(1226)中进士第三名,为科举史上粤人首名探花。这次殿试录取过程有段插曲:主考官邹应龙很赏识李昴英的学识文章,本想取他为第一名(状元),但其他考官认为,皇上刚即位不久,当崇尚“帝王之学”(《尚书》经义),而李氏论《春秋》,非热门之学,于是邹应龙只好违心地让李昴英屈居第三名(探花)。

李氏中进士后初授汀州推官,后做过京官、地方官;受理宗信任,官至龙图阁待制、尚书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监修国史,封番禺开国男,食邑三百户。

李昴英为官清廉刚正,因敢于直言,抨击时弊,触犯权奸,仕途并不顺利;在他近30年的仕宦生涯中,经历过三起三落。

第一次大起大落发生在1235年至1241年。端平二年(1235),广州摧锋军兵变,叛军围攻羊城,守城要员弃城逃走。那时李昴英因继母去世离汀州任归乡守孝,闻变与77岁的老师、临危受命任广东经略安抚使的崔与之计议,协助守城。

他自告奋勇,不顾个人安危,学春秋时的烛之武,冒险缒绳出城,走进叛兵营中,对叛将陈说利害,晓以大义,终于说服叛军,解围而去,使羊城百姓免除一次战乱之祸。此保境安民的壮举,受到朝野赞誉。朝廷以解围之功,擢升李氏为太学博士,翌年奉召入京晋见皇帝,理宗当面称赞他说:“前此五羊之寇,卿能缒城谕贼,可见胆略。”做了三年京官,嘉熙三年(1239)到福建任建宁宪仓提举。是年十二月崔与之逝世,李氏乞归服“心丧”,不许,恰有人弹劾他,乃奉父归,途中父病故,次年奉柩归里守丧,在墓旁筑室讲学。

第二次大起大落:淳祐六年(1245),李昴英再次入朝为官,擢右正言。他敢于直谏,曾三上疏斥奸相史嵩之,为理宗接纳,令史“致仕”。但言官难做,当他弹劾枢密院掌握兵权的高官时,理宗却龙颜大怒;而李氏竟“引帝裾”再三力谏,理宗拂袖而去,他就把奏疏留在御榻。李氏因此被罢官。

第三次大起大落:淳祐十二年(1252),李昴英再次被起用,到江西做地方官,两年后奉召入京,升大宗正卿等职,理宗对他的知遇、封赏达到顶点。后值贾似道与丁大全在朝中狼狈为奸,李昴英上疏斥之;太监卢允升、董宋臣得宠,擅作威福,御史洪天锡三次上书,均不受理,乃解职而去。李昴英认同天锡所奏,反对宦官弄权,上疏支持天锡,表示如不采纳天锡所陈,愿与天锡同贬。理宗不纳,李昴英于是辞官归里,隐居文溪畔。虽朝廷屡召,皆不赴。

李昴英家居文溪,喜爱文溪,因而自号“文溪”,其书室曰“李文溪书室”,其所建桥曰“文溪桥”,其文集名《文溪存稿》。其道德文章,铮臣品格,为世所重。宋理宗念其忠正贤良,特御书大字赐其居匾:里曰“文溪”,堂曰“久远”,洞曰“向阳”。他生前已有两地为他立生祠;死后,有海珠岛文溪祠,又有与崔与之合祠,复有雨帽街备倭府故址改建的新祠;海珠岛文溪祠直到清末宣统元年(1909)仍有李氏后人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