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风传韵:新媒介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新媒介文化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所期许的思维品质层面的提升是什么?是通过对于课文的分析,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那个中心思想吗?如此而言,语文课就成为了思想政治的教育课。而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何谓工具性?它强调了语文学科作为表达工具的应用属性,指涉的是语言应用层面。意即一个经受过完备中学语文教育训练的人应当能流利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能运用首次首发进行相应文体的写作。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训练更多地关注于这个层面,这是由学段的义务属性所决定的,义务的一个面向便是强制,即所有适龄的公民都必须接受这样的教育,而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强调写作表达的原因之一。教育制度的设计者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绝大多数人能接受教育,学会如何写作。但注重写作的技巧并不意味着轻视思想性的提升。写作教学中最重要的要求便是真情实感。它要求每个学生能够对于身边的事物形成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人文性的要求在此得以显现,它关乎的是人对身边事物的关怀。所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要求并不存在着阶段上的递进关系,二者是相互交融的。工具性强调了人文性的表达,而人文性则赋予工具性深刻的内涵。

可这真情实感从何而来?情感抒发到怎样的程度才能算得上是真实?思想层面的问题我们无法做量化的考察。只能从字面意思上去体会。何谓真?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真的解释是:清楚、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与客观事实相符合是从价值层面考量的,落实在思想层面中的真更多的要求清楚、明确,同时也强调这种感受确实是你自己的所思、所感与所悟。思想感受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在于是否生动形象、是否清楚明确,它强调一种独特性。可是在新媒介互动型极强、模仿成风的现实情况下,如何保证学生能够具有独立的思维意识,进而对于事物能够形成个人独到的见解成为了一个难题。课堂上40分钟难以匹敌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既然无法从课堂教学内容中做出改变,那么在形式上我们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引导学生去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这种途径便是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将新媒介的内容融入文本之中。在课堂上构建一个与所教授内容相似的文化语境,提供一个相似的价值问题,拉近学生与思想性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与对话的机会。这对于教师的专业储备提出较高的要求。这样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与哲学理论修养。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因为对于语文的核心追求而言,相对于文章所谓的精神价值而言,作者如何在自己生活环境中产生思考,进而通过文字编排展现这种的思想历程才是最重要的。从接受美学和结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文本产生之后,作者丧失了对于文本的解读权,文本到底要表达什么思想,完全由读者决定。而且,对于生长在网络环境中的学生而言,媒介碎片化、不确定的表达方式也加深了学生对于问题结果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更应当关注解读的过程,而不是想象的结果。无论学生得出什么样的结果,只要言之有理,逻辑缜密即可。

所以,培养逻辑思维与论证思维才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要求与终极目标。故而,在新媒介的文化环境与语文学科思想性的新要求之下,教师的备课必须做出改变。不应重视对于思想的解读,侧重点应该放到怎样得到思想的解读这一过程中。这样的方式不是满堂灌,而是适当的选取新媒介之中的一些热点话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鼓励学生将思考的过程写下来。这样轻结果、重过程的方式恰好契合学生所接触的文化环境的特点,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