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人才流动与治理模式创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国内人才争夺新态势

一、国内人才争夺加剧

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陆续出台人才吸引政策,向各类优秀人才抛出“橄榄枝”,拉开了中国地方层次的“人才争夺战”,其中科研创新型人才成为争夺焦点,这与人工智能时代新型科技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日益重要的突出作用有直接联系。从各地公布的人才政策具体措施来看,重点人才需求集中在科技创新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人才与优秀企业家、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人才,体现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鲜明时代特点。表2-3对近年地方人才政策的重点人才需求、主要优惠政策进行了总结,并标注了2017年末的常住人口增减情况。

表2-3 近年地方人才争夺的主要情况

资料来源:http://leaders.people.com.cn/n1/2018/0417/c58278-29930552.html

一线城市人才需求重点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业人才方面。由于一线城市本身人才基础较好,人才集聚程度较高,常住人口数量趋于饱和,因此在这一轮“人才争夺大战”中,一线城市的参与热情并不高,出台的优惠政策较少,特别是在户籍、购房资格、生活补贴等关键政策上的优惠力度小。但一线城市对人才仍有较大吸引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广的平台视野是一线城市人才争夺的核心竞争力。从2017年末的人口流动数据来看,北京和上海的常住人口均有小幅下降,表现出外省市人才吸引政策的实施对一线城市已经开始产生影响,分流了部分有意向外发展的人才。深圳作为快速发展的年轻一线城市,人才吸引的侧重点明确,以海外优秀人才、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科研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主,人才政策涉及户籍、住房、生活补贴等多个重要方面,政策力度大,人口数量不减反增,2017年末净增61.99万,在一线城市中表现独树一帜。

以杭州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则将注意力放在了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国际企业家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方面,相较于二线城市而言,人才需求更为明确,也更具有人工智能时代的特点,同时人才政策侧重海外领军人才引进和创业扶持,政策力度也大于一线城市。伴随国内互联网行业的稳步发展,以及人工智能产业的迅速崛起,杭州无疑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受益方。与一线城市相比,新一线城市普遍拥有更多的遐想空间和开发潜力,常住人口数量尚未饱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公共基础设施更易向智能化方向过渡发展;与二线城市相比,新一线城市具备更好的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基础,产业集聚发展为人才集聚提供更好舞台,对高层次人才和年轻人具有更强的吸引力。2017年末杭州常住人口数量净增28万,这也表明新一线城市可能将成为此次“人才争夺战”中最大的获益方。

相较而言,二线城市人才吸引的重心在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人才,武汉、成都、长沙、西安等城市,对高校毕业生落户给予了大力度的优惠,并对青年人才进行租房、住房和生活补贴。同时,二线城市对顶尖人才、高层次人才提供高额度的科研经费资助、创业经费支持、生活补贴和奖励,政策中所涉及的数额之高,实属罕见。由此可见,当前国内“人才争夺战”的参与者主要是常住人口数量仍有富余、城市空间有待进一步开发的二线城市,而城市间对人才的争夺,本质上更像是对青年人口的争夺。

二、新型科技人才成为人才争夺焦点

从地方人才政策聚焦的人才类型上来看,以人工智能人才为代表的新型科技人才无疑是各地争夺的焦点。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层面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前瞻性布局和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符合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因此,本节将以人工智能人才政策为例进行分析。

自2015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多项人工智能规划方案和扶持政策(见表2-4),表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表2-4 2015—2018年国家层面人工智能相关政策

自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之后,各省市纷纷出台了地方版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据统计,截止到2018年5月底,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市发布了30余项人工智能规划,表2-5对地方主要人工智能政策规划进行了总结。

表2-5 地方主要人工智能政策规划

续表

针对人工智能人才的政策措施散见于各地规划文件中,其中浙江、武汉东湖新区、江苏、北京等地出台的政策具有一定代表性,上海虽然也出台了人工智能高地建设方案,但在人才政策方面尚未出台详细的实施细则。总体而言,地方人工智能政策以产业规划为主,出台人工智能人才专项的省份仅有浙江省一例,规划文件中涉及人才政策细则的情况较为少见,但从现存可查政策条目来看,对人工智能人才引进和资助的力度显著高于以往。

(一)浙江省

浙江省是最早出台人工智能人才专项政策的省份,2017年7月出台《浙江省加快集聚人工智能人才十二条政策》(以下简称“十二条”),如表2-6所示。“十二条”围绕人工智能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使用,制定了全面且具体的支持政策,目标明确、操作性强是“十二条”的突出特点。同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浙江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和人才发展的目标,即到2022年要布局建设5个形式多样、机制灵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研发平台并推动成为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平台,集聚50名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顶尖科技人才、500名领军型创业人才、1000名高端研发人才、1万名工程技术人才、10万名高技能人才,壮大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队伍,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集聚地。

表2-6 浙江省“十二条”的主要内容

(二)北京市

自2016年以来,北京发布多项相关政策文件以及服务措施。大力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2017年底,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包括《关于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的指导意见》在内的十大高精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中关村管委会发布了人工智能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17—2020)。在产业环境营造、资金支持、人才服务等方面对人工智能产业给予全方位保障。根据2018年6月发布的《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18)》,北京拥有全球26%的人工智能企业和超过2.5万件的人工智能专利,因此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汇聚人工智能人才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表2-7对北京近年来发布的核心政策进行了梳理,从人才政策的实施重点上来看,北京并未出台专门的人工智能人才政策,而是在现有人才政策(例如前任计划、海聚工程、高聚工程等)的基础上做加法。此类政策能够体现人才政策体系的协同效应,使创新资源更好发挥集聚效应,但也容易忽视新兴行业特点,将具有超前性和颠覆性潜能的人才排除在政策红利的范围外。此外,在引进对象上偏重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骨干人才。

表2-7 北京人工智能相关政策

(三)江苏省

江苏省人工智能人才政策的重点落在高层次人才,一方面对特殊人才提出“特事特办”原则,表明江苏省已经注意到部分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具有不同于传统科技人才的特征;另一方面采用“产学研资”方式创新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人才+技术+项目+社会资本”战略合作方式,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中高端人才。此外,与北京的做法类似,江苏也采取了依托现有的人才计划(例如千人计划、双创计划、外专百人计划、333工程等)做加法的方式,但并未提及具体的奖励力度和操作细则。江苏省于2018年5月出台《江苏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对强化人才支撑进行了部署,其主要内容包括:(1)实施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计划,探索研究制定人才等级标准,按照细分行业类别、技术领域等建立国际国内高级人才库,支持省重点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先行先试”,出台特殊人才政策,按照“特事特办”原则,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给予引才企业最高1亿元配套资助。(2)通过千人计划、双创计划、外专百人计划、333工程等,吸引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3)鼓励省内高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推广“人才+技术+项目+社会资本”战略合作方式,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中高端人才。依托示范应用项目,鼓励校企合作,引导职业学校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构建不同层次的人才体系。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股权激励和项目资金等优惠支持,提供优质高效的生活服务,妥善帮助解决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四)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主要采用直接资助方式吸引人工智能人才,主要是由于武汉市以往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汽车制造业,对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具有迫切需求。2018年武汉市计算机及通信与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新兴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较快,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汽车制造业负增长对经济的影响。人工智能产业作为武汉市重点发展的领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量,因此武汉市近年来对相关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尤其大。2017年11月发布《关于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对新落户东湖高新区的领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引进的高级技术人才给予了高额奖励,每人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对年度个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于5万元的企业员工,每年给予其个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奖励,单个企业每年不超过200万元。其中“高级技术人才奖励”是针对个人税前年薪达30万元及以上的技术研发人员,按其税前年薪给予100%的奖励,分两年拨付。

三、人才政策发展新趋势

综合目前地方层面出台的人工智能人才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区别于传统人才政策的新特点:

(一)高层次团队引进普遍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个性化服务

各省市对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支持力度非常大,且多采用“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个性化引进政策,例如江苏省对特殊人才采取“特事特办”原则;天津对引进的人工智能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等顶尖大师,采取“一人一策”的方式;浙江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执行专人联系制度,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档、一企一策,量身制定支持政策。这种个性化服务的不断涌现,一是体现出政府对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的重视程度;二是说明人工智能人才可能具有区别于传统科技人才的特点,使过去部分人才计划难以全面覆盖;三是提示地方政府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层面仍存在深化改革的空间。

(二)直接资助政策以人才创新创业为支撑点

与传统高层次科技人才不同,人工智能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高、成果转化的潜力大,有利于更好地结合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因此,各地人才政策对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显著增加,具体措施包括: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金资助初创企业、设立专业孵化器、一次性人才奖励资金、成果转化资金补助等。例如浙江提出设立10亿元人工智能人才产业发展母基金、5000万元人工智能天使基金。天津也提出对在津创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给予各类人才一次性奖励资金和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补助。

(三)注重引才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共同营造

要人才“留得住、用得好”,除了直接资助以外,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实现更好的“事业留人、制度留人、感情留人”,是近年来各省市人才政策的重点之一。特别对于人工智能人才来说,由于产业技术含量高,对本地及基础科学设施和本地科研氛围的要求更高。从硬环境营造来看,集中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一流实验室建设、科创中心建设等方面,如浙江提出要打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推动之江实验室等一流实验室建设;上海发布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为引进国际高层次科学家奠定基础。从软环境营造来看,集中在国内外知名学术会议的举办、人工智能相关论坛和峰会的组织等方面。

(四)人才本地培养重视高校相关专业设置和产学研联合培育

在涉及人工智能本地培养的政策内容中,多以高校相关学科和专业建设为重点,对校企联合培养、用人单位人才培养的推广也受到关注。例如江苏省提出通过“人才+技术+项目+社会资本”战略合作方式,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中高端人才。由于国内人工智能对口专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未来各地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仍将是人才培养的重点议题。2019年3月教育部将人工智能专业列入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批建设资格,标志着人工智能专业化培养步入正轨。同时,由于人工智能产业要求业内人才具备更高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能力,因此用人单位势必将成为更重要的人才培养组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刻不容缓,这将成为人工智能人才政策新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