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才子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灵彻上人

灵彻,姓汤氏,字澄源,会稽人。自童子辞父兄入净,戒行果洁。方便读书,便觉勤苦,授诗法于严维,遂籍籍有声。及维卒,乃抵吴兴,与皎然居何山游讲,因以书荐于包侍郎佶。佶得之大喜,又以书致于李侍郎纾,时二公以文章风韵为世宗。贞元中,西游京师,名振辇下。缁流疾之,遂造飞语激动中贵,因诬奏得罪,徙汀州。会赦归东越,时吴、楚间诸侯,各宾礼招延之。元和十一年,终于宣州开元寺,年七十有一,门人迁归,建塔于山阴天柱峰下(21)

【注释】

①澄源:据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当为“源澄”。

②净:即净教,这里指佛教,因佛法能使众心清净无垢而化为佛果。

③戒行:指随顺戒体,在身、语、意三方面遵守戒律的行为。

④方便:梵文意译,或译“善权”“变谋”等,指佛家通过灵活的方式领悟佛理。或疑“便”字为衍文。

⑤便觉勤苦:此句有学者以为不通顺,实则佛法讲究脱离苦海,故在读书之前,灵彻不觉苦为何物,以读书为方便法门后才领悟勤苦,虽领悟的是勤苦,也是领悟。

⑥严维:传见本卷前文。

⑦籍籍:名气盛大貌。

⑧吴兴:郡名,治所在今浙江湖州。

⑨皎然:字清昼,本姓谢,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谢灵运十世孙,久居吴兴杼山妙喜寺。传见本书卷四。何山:即今浙江湖州南之金盖山。

⑩包侍郎佶:即包佶,字幼正,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建中二年(781)改充江淮水陆运使,并带太常少卿及御史中丞衔,贞元初入为刑部侍郎。传见本卷前文。据皎然《赠包中丞书》可知,包佶当时为御史中丞,而非刑部侍郎,辛文房称为“侍郎”,误。

⑪李侍郎纾:即李纾,字仲舒,自虢州刺史征拜礼部侍郎,建中四年(783)择为同州刺史,拜兵部侍郎,后任吏部侍郎。

⑫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

⑬辇(niǎn)下:辇毂之下,指皇帝的身边,此谓京城。辇,秦汉以后专指帝王后妃所乘的车。

⑭缁(zī)流:指僧人。“缁”为黑色,因隋唐后僧人之衣多为黑色,故称。

⑮中贵:即中贵人,有权势的宦官。

⑯汀州:州名,治所在今福建长汀。

⑰东越:地名,古越国所在的浙江一带。

⑱吴、楚:春秋战国时吴国、楚国所在的江苏、两湖一带。诸侯:指各地长官。

⑲宾礼:指以宾客之礼相待。

⑳宣州:州名,治所在今安徽宣城。

(21)塔:塔的梵文原名是窣堵波,是坟冢的意思,以后又译作浮屠、浮图等,存放高僧骨灰(Sarira舍利)、遗物或经典等用的建筑。山阴:县名,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天柱峰:指绍兴宛委山主峰,从谷底平地拔起,直冲霄汉,恰似天柱壁立,因此称为天柱峰。

【译文】

灵彻,本姓汤,字澄源,会稽人。从孩提时代就辞别父亲兄长进入寺庙,守戒的行为干净利落。以读书为方便法门,就悟出要勤奋刻苦,严维传授给他作诗的方法,于是名声盛大起来。等到严维去世,就抵达吴兴,跟皎然住在何山游学讲论,皎然因此用书信把他推荐给包佶侍郎。包佶得到书信非常高兴,又写书信把他介绍给李纾侍郎,当时包佶和李纾两人都因诗文作品富有风调韵律而被世人所宗尚。贞元年间,往西游览京都,名动京城。其他僧人痛恨他,就捏造流言蜚语刺激耸动有权势的宦官,因此被他们诬告而得罪,迁徙到汀州。遇到大赦回到东越,当时吴、楚一带的地方长官,各自都用宾客之礼招待延请他。元和十一年(816),圆寂于宣州的开元寺,享年七十一岁,他的弟子把他迁回浙江,在山阴天柱峰下给他建立浮屠塔。

上人诗多警句,如《芙蓉寺》云:“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谪汀州》云:“青蝇为吊客,黄耳寄家书。”性巧逸,居沃洲寺,尝取桐叶剪刻制器为莲花漏,置盆水之上,穿细孔漏水,半之则沉,每昼夜十二沉,为行道之节。初居嵩阳兰若,后来住匡庐东林寺,如天目、四明、栖霞及衡、湘诸名山,行锡几遍。尝与灵一上人约老天台,未得遂志。虽结念云壑,而才名拘牵,罄息经微,吟讽无已,所谓拔乎其萃,游方之外者也。有集十卷,及录大历至元和中名人《酬唱集》十卷,今传。

【注释】

①“如《芙蓉寺》云”以下几句:引自《芙蓉园新寺》诗,意谓芙蓉园新寺中的佛经,是从白马寺那里传过来的,僧人则是孙权赤乌年间支谦传下来的那一派。白马寺,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在河南洛阳东,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建,天竺僧用白马驮经归洛阳,故以白马命名。赤乌,三国吴大帝孙权年号(238—251),时月支僧人支谦来吴,深受孙权器重,译出《大明度无极经》等八十八部。

②青蝇为吊客:感伤生前寂寞、死后萧条,《三国志·虞翻传》裴松之注引《虞翻别传》:“自恨疏节,骨体不媚,犯上获罪,当长没海隅,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

③黄耳寄家书:指传递书信。任昉《述异记》载西晋陆机曾用名叫黄耳的家犬往来洛阳、吴中传递家信。

④沃洲寺:在今浙江新昌沃洲山上。

⑤莲花漏:古代计时器,为漏壶的一种。据《太平广记》卷四九七《莲花漏》条,莲花漏乃东晋惠远于庐山所创。

⑥嵩阳兰若:即嵩阳寺,北魏太和八年(484)建,在今河南登封,唐改为嵩阳观。

⑦匡庐:即庐山。东林寺:在今江西九江庐山西北麓,净土宗(莲宗)发源地。

⑧天目:即天目山,在浙江杭州临安区北境,分东西两峰。相传峰顶各有一池宛若相望,故名天目,古名浮玉山。四明:即四明山,在浙江宁波西南。相传群峰中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辰之光,故名。栖霞:即栖霞山,在江苏南京。南朝刘宋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栖霞山由此得名。衡、湘:指衡山、湘江一带。

⑨行锡:僧人出行时常以锡杖自随,因称僧人行走为行锡。

⑩尝与灵一上人约老天台:据考,灵一上人去世时灵彻才十四岁,辛文房误。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境。

⑪罄息经微:意谓钟磬之声停息,诵经之声微弱。罄,同“磬”,即钟磬,佛教法器。

⑫拔乎其萃:即出类拔萃。

⑬《酬唱集》:《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僧灵彻《酬唱集》十卷”。

【译文】

灵彻上人写诗多有精警诗句,例如《芙蓉寺》写道:“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谪汀州》写道:“青蝇为吊客,黄耳寄家书。”性情精巧灵逸,住在沃洲寺,曾经摘取桐树叶剪刻制作成莲花漏,放置在一盆水上,穿一细孔漏水,漏进一半莲花漏就沉下去,每个白天和夜晚沉下去十二次,用来作为修行佛法的时间节点。起初居住在嵩阳寺,后来住在庐山东林寺,其他如天目山、四明山、栖霞山和衡山、湘江一带的名山,几乎都走了个遍。曾跟灵一上人相约终老于天台山,但没有实现这个心愿。虽然心中念着山中云壑,但被才华和名声所拘束牵累,修行佛法的钟磬之音停息,诵读佛经之声微弱,倒是吟诗讽咏个不停,正是所谓出类拔萃、游荡在世俗之外的诗人啊。有集子十卷,和选录大历到元和期间著名诗人互相酬唱作品的《酬唱集》十卷,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