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主义
所谓“未来”情结,在这里指的是“未来主义”(Futurism)人文理念,它主要兴起于20世纪初的意大利,随后在俄国、法国、英国、德国、波兰等地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最早提出“未来主义”这个概念的是意大利诗人、戏剧家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1867—1944),1909年2月20日,他在法国《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未来主义宣言》(Futurist Manifesto)的文章,宣告了未来主义人文理念的最初诞生。一个意大利人加一份法国报纸——这似乎预示了马里内蒂的这个主张注定会成为跨越国界的观念。
未来主义的理论内容其实十分庞杂,其基本精神受德国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和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思想的影响很大。更确切地说,是在艺术精神与价值判断问题上受尼采的影响大,在艺术感受与创作技法方面受到柏格森的启发大,并且同世纪初流行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相契合,主张狭隘的民族主义和虚无主义,认为与“未来”相对应的是“过去”或“传统”,未来主义的基本主张就是强调同旧时与旧式的人文精神相决裂,一切“向前看”。以马里内蒂为代表的意大利未来主义者认为:由于欧洲新型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传统概念下的世界面貌和社会生活形态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机器文明、速度意识与竞争意识已经构成新时代最主要的特征,人文精神的使命应该是探索未知、面向未来。未来主义者们歌颂进取性的行动、机器文明以及现代都市中的动感生活,赞美速度之美与力量之美,试图以艺术来揭示人之内在的意识冲动。在未来主义者这里,战争、暴力、恐怖等在传统价值形态下被否弃的东西,都成了摧毁旧传统、创立新的未来所必需的手段和积极性因素,因而都是应该受到赞美的。他们认为战争是“伟大的交响乐”,是“世界的唯一洁身之道”,人类以往的文艺遗产和现存文化都是僵死沉窒的,现时代的人应该“摧毁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科学院”,把传统观念所珍视的爱情、幸福、美德等课题统统排斥在外,而把运动、速度、力量等抽象元素视为美的准绳——“这个世界由于一种新的美感变得更加光辉壮丽了,这种美是速度的美,如机关枪一样风驰电掣的汽车,比带翅膀的胜利女神更美”。也因此,未来主义还一度成为法西斯理论兴起的助手,是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附庸。但他们的艺术主张,尽管措辞过激,却不失为重要的现代意识,也因此在世人反法西斯主义的声浪后,他们的艺术还得以成为一种建设性力量而传扬于世。
马里内蒂
意大利诗人、作家,未来主义的发起人。17岁时随家人迁往法国巴黎,并在巴黎读书,创办了杂志《纸草》。主要著有《未来主义者玛法尔卡》和《诗歌散文选》等。
未来主义的人文理念是以文学为发端的,但很快就蔓延到建筑、绘画、雕塑、装饰、音乐、戏剧等诸多艺术领域。1910年2月,著名意大利画家翁贝托·波丘尼(Umberto Boccioni,1882—1916)发表了《未来主义绘画宣言》(Manifesto of Futurist Painting),首次明确阐述了未来主义理念在美术领域中的适用性,认为绘画不应再局限于表现事物的静态性,而应描绘事物的运动感。两个月之后的4月11日,一篇《未来主义绘画技法宣言》(Technical Manifesto of Futurist Painting)经波丘尼之手又横空出世。
波丘尼
意大利画家、雕塑家,生于意大利南部的雷吉奥,1901年去罗马求学,在贝勒艺术学院师从巴拉。1906年去法国,在巴黎研究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绘画风格,翌年回国,开始倾向未来主义,并追随马里内蒂,成为未来主义运动的主要理论家。此外,他也在实践中着力表达未来主义的理念,在绘画和雕塑领域都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美术馆里的骚动》
波丘尼未来主义绘画的处女作,作品以俯视的角度,把美术馆里混乱和无序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使用的色彩类似于新印象主义的趣味,光和颜色都被打碎成一簇簇小点,烘托着运动和杂乱的气氛。
波丘尼的未来主义绘画处女作是著名的《美术馆里的骚动》(Rissa in Galleria)。这一作品与之后会提到的《皮带拴狗的动态》具有同样程度的经典性。作品以俯视的角度,把美术馆里混乱和无序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运动和奔跑着的人们涌向大门,整个空间里涌动着躁动不安的气息,而放射状的构图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觉。作品所使用的色彩类似于新印象主义的趣味,光和颜色都被打碎成一簇簇小点,烘托着运动和杂乱的气氛。波丘尼往往是先提出各种理论主张,然后再谋求将这些理论变为视觉形象。他曾说:“古旧的墙壁和宫殿令我作呕。我希望表现新事物,富于含义的事物,强有力的事物。”创作于1910年的画作《城市的兴起》(La citta che sale)正是上述理论观念在绘画上的反映:画面的前景是一匹巨大的红色奔马,充满活力扬蹄跃进,在它前面则是众多纷纷倒下的形体扭曲的人物,画面的整体背景是如火如荼的工业化劳动场景。作品以鲜艳的颜色、闪烁刺目的光线、强烈夸张的动态以及旋转跳跃的笔触,表达了未来主义者对速度、运动和强力的崇拜。从画面渗透出的动感和节奏中,观者可以鲜活地感受到波丘尼的“线条即力量”与“色彩即力量”的主张。在这一作品之后,1911年波丘尼还创作了一幅三联画作《内心状态》(Stati d'animo),画面上线条和色彩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系列重叠连续的形态组合,曲线和直线在被挤压的空间里穿插交错,块面与块面碰撞变位,形成分散与聚合、断续与重复的节奏,整体上带给人紧张不安的压抑感。波丘尼是个天才,但却偏偏短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应征入伍参加了意大利国民军的炮兵团,1916年8月,在日常骑兵训练中意外坠马并被马匹踩踏身亡,年仅三十四岁。
《空间中连续不断的独特形态》
波丘尼1912年创作的未来主义青铜雕塑,表现一个人体在空中飞跃或滑翔的状态,那是运动的或流动的样貌。1913年浇铸。现藏于英国泰特博物馆。2002年被意大利选作所发行的20分币欧元的正面画像。
1912年2月,也就是在《未来主义绘画宣言》发表两周年之际,巴黎举办了首次“未来主义画展”,这次活动意味着“未来主义画派”的正式成立。此后,未来主义画家们又陆续在伦敦、维也纳、芝加哥、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慕尼黑等地举办了多次未来派画展,影响至为深远。
未来主义的绘画作品所致力于表现的是“现代生活的旋涡,一种钢铁般的、狂热的、骄傲的、疾驰的生活”。画家们努力在画布上阐释运动、速度和变化的动态情景,空间不再是静态的存在,物体失去了稳定感,画面中的所有事物都是运动的并相互穿插。正如一些画家所描述的:“我们的身体穿透我们所坐的沙发,沙发也穿透我们的身体。”未来主义在技巧方面借鉴了新印象派的点彩画法和立体主义的形式语言,画面色彩大多强烈奔放、闪烁波动,并表现工业社会对机械力度的审美。未来主义者非常热衷于在观者和绘画之间建立一种“移情的一致性”,试图把观者置于图画的中心。从这点上看,他们更接近于德国的表现主义和观念主义。同时未来主义对于立体主义的形式语言也有所借鉴,不过非常不同的是,立体主义所施行的技法基本上是一种静止的几何构成,而未来主义追求的是运动和变化,为此他们常常使用的是“同时并置”的绘画技法,即同时表现运动物体的多个侧面,以求通过“绘画”这种静止的艺术形态来表达运动和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空间行进过程中所留下的多个渐进轨迹,被全部容纳在一个单个形体上。体现这一技法和原则的代表作很多,如意大利画家乔科莫·巴拉(Giacomo Balla,1871—1958)的作品《皮带拴狗的动态》,这是未来主义绘画的经典作品,它描绘了一位妇女牵着宠物狗在街头行进的情景,为表达运动形态,艺术家把行动中的“狗”的腿部变成了一连串腿的模糊幻影组合,妇女的脚、裙摆及牵狗的链子也同样成为一连串的幻影组合,表现了在空间行进时的连续性记忆,众多不同时间的瞬间形象被同时凝结在同一个画面上,像慢放的电影画面,又像同一底片的连续性拍摄。在未来派画家眼中,一匹奔驰的马不是有四条腿,而是有二十条腿,甚至更多。他们画马、画狗、画人,都画成多肢体的东西,处于连续性的动态构成之中。
巴拉
意大利画家,生于都灵皮埃蒙特一工业化学家家庭。1895年去罗马,以绘制插画、漫画和肖像画等为生。1899年他的画作先后在欧洲各地展出,获得了一定声誉。后在罗马的贝勒艺术学院任教。其风格受马里内蒂的影响,以绘画描述光、运动和速度,是未来主义的代表之一。他的创作受到各艺术界的重视,除绘画外,还涉及雕塑、家具和服饰设计。
《皮带拴狗的动态》
意大利画家巴拉1912年的未来主义作品,布面油画,表现了一个妇人牵着宠物狗在街上行走的动态画面。现藏于美国纽约的奥尔布赖特-诺克斯艺术画廊。
毕加索
西班牙艺术家,生于安达卢西亚的马拉加。毕加索少时即钟情于绘画, 1904年起在巴黎定居,并主要在此创作和发展,成为20世纪世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这张照片是法国著名人像摄影大师杜瓦诺为毕加索拍摄的肖像,摄影家通过两块面包幽默而成功地诠释了毕加索的“立体主义”。
未来主义流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8年,就基本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