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商业化
在艺术史及艺术理论中,艺术本身与艺术商业之间所具有的紧张关系,一直存在于理念与实践之中。但是对于装饰艺术运动来说,这种紧张关系似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消解,因为装饰艺术运动在总体上一直没有与商业化运作脱离干系。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社会的工业文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加速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商业化时期,在一个几乎任何东西都无法脱离经济价值判断的社会形态中,艺术精神必然也会受到感染,艺术作品则在作为展示人的精神世界的个体化产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商业化的社会和世界。
在艺术整体地浸染到商业化社会形态的过程中,艺术本身所含有的原始创造精神,往往会遭受必然的消解。在机械化、标准化、商业化模式下运作的、以装饰艺术运动为其统称的那个时代的艺术精神,在很多层面上都显现出了从神圣到世俗的转变过程。对于很多艺术实践者来说,无论其艺术理念是秉承传统风格还是来自先锋派别,他们在创作作品时都无一例外地倾向于采用简单的形式,他们往往都会避免使用三维立体的构思以及难度较大的设计取向。整个艺术风潮所着力强调的不是事物的内在本质,而是外在形式。尽管在这种理念下出现的作品也常常不乏奇巧和创新,但却很少在其中发现超前于时代的前瞻性或者革命性的内涵。
手链
法国设计师让·杜南德1925年设计的作品。
海报
美国平面设计师约瑟夫·拜德1939年为纽约世界博览会设计的海报。他的作品喜欢采用几何图形来构图,展现了立体主义和荷兰风格派对装饰艺术运动所产生的影响。
镜子
弗兰克·哈根诺尔1925年设计的作品,黄铜材质。整件作品在美感上给观者的享受大大超越了其功能属性。现藏于德国柏林博翰博物馆。
所有艺术实践都着力于表现当时那个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即“现代性”。即便有些艺术就其创作的内容来说所指涉的是传统遗产,但是在创作方法和作品形式上,也会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性特征。装饰艺术运动所面对的虽然未必都是“年轻”的人或物,但在那个强调个性张扬、强调机械化生产、强调视觉冲击以及强调性解放和性别解放的年代,它所面对的至少都是“年轻的精神”。可以说,是时代精神变革了传统艺术的基础,同时装饰艺术运动又反过来塑造着通向未来时代的新的精神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