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简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北宋后期政局

一、元祐更化

永乐城大败后,赵顼抑郁染疾,于元丰八年(1085)三月在失望之中病逝,皇位由诸子中年岁最长的赵煦承位,即宋哲宗。赵煦当时年仅10岁,赵顼生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

高太后谥号宣仁圣烈,宋史中所谓“宣仁之诬”事件,是指当时的宰相蔡确与职方员外郎邢恕密谋拥立宋神宗之弟雍王赵颢或曹王赵頵,计划失败后反诬高太后谋立赵颢。元祐二年(1087),被罢相的蔡确被贬知安州(今湖北安陆),出游当地车盖亭时作诗10首。知汉阳军吴处厚与他有旧恨,于元祐四年得到这些诗后,指斥蔡确诗中以唐高宗传位武则天事影射高太后,元祐五年蔡确贬死于新州(今广东新兴),朝野震动,这一事件就是“车盖亭诗案”。已升任宰相的范纯仁反对因文字暧昧贬黜大臣的做法,因此竟被指为与蔡确结党而被罢相。当时即使反变法官员也认为“车盖亭诗案”对蔡确的打击过于严厉,幕后主使似为高太后,蔡确、邢恕作为臣僚诬蔑临朝称制的高太后,于理似有不合,赵煦亲政后对高太后也表现出仇恨情绪,这些都可能成为“宣仁之诬”说法的疑点。

高太后主持政局后,任命坚决反对变法的司马光担任门下侍郎、吕公著为尚书左丞。司马光执政后,立即要求废止熙宁变法各项措施。这时朝中的宰相是蔡确和韩缜,知枢密院事是章惇,他们都是变法派的官员,坚决抵制司马光的主张,提出“三年无改父道”的古训,反对赵顼一死,新法即除。司马光针锋相对,提出新法为王安石、吕惠卿等人所为,并强调尽变新法是高太后“以母改子”,而不是赵煦“以子改父”,同时司马光极力推荐刘挚、范纯仁、范祖禹、吕大防、孙觉、王岩叟、苏轼、苏辙等一大批反变法派的官员担当朝廷要职。元丰八年(1085)七月,宋廷废除保甲法;十一月,废除方田均税法;十二月,废除市易法和保马法。第二年,改年号为“元祐”,进一步废除新法。闰二月,反变法派开始向变法派的宰执大臣发起进攻,由反变法派的台谏官参劾蔡确、章惇、韩缜等人。不久,三人分别罢出朝廷。三月,司马光要求全国在五日之内废除免役法,恢复差役法,引起反变法派内部的广泛争议。范纯仁、苏轼等人认为免役法有合理的内容,不应全部废除,但司马光固执己见。只有原本属于变法派的知开封府蔡京五天内恢复差役法,受到司马光的表扬。四月,王安石在对新法尽废的失望痛心中落寞去世。此后,反变法派的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相继拜相。八月,宋廷废除青苗法。九月,司马光因病去世,吕公著独相,反变法派继续废除其他新法,并要求将全部变法派官员赶出朝廷,吕嘉问、邓绾、李定等人相继被贬。元祐年间在高太后、司马光等人的主持下,熙宁变法措施基本被废除,史称“元祐更化”。

元祐二年“车盖亭诗案”发生后,反变法派官员梁焘还开出两张名单:一张是所谓的蔡确亲党,有章惇、蒲宗孟等47人;另一张是所谓王安石亲党,有吕惠卿、蔡确等30人。元祐四年(1089),吕公著去世,元祐五年,吕大防独相,打算进用一些变法派官员,又遭激烈驳斥,党争愈趋激烈。司马光和吕公著相继去世,反变法派失去领袖,内部纷争四起。当时按籍贯划分朝臣,有所谓的洛党、蜀党和朔党。洛党以为经筵侍读程颐为首,有朱光庭、贾易等人;蜀党以翰林学士苏轼为首,有苏辙、吕陶等人;朔党以门下侍郎刘挚为首,有王岩叟、刘安世、梁焘等人,其众甚广。

司马光去世时,群臣先在明堂举行贺礼,然后打算前往吊唁司马光。这时程颐提出,孔子如果当天“哭则不歌”,因此不应该同天参加贺礼与丧礼,有人反驳孔子只说“哭则不歌”,没有说“歌则不哭”。程颐为赵煦说书过于古板迂腐,赵煦非常不满,苏轼也厌恶程颐,这时也讽刺程颐是“鏖糟陂里叔孙通”,引起众人大笑,蜀党与洛党由此结仇。不久,苏轼为选拔馆职官员考试出题“今朝廷欲师仁祖之忠厚,惧百官有司,不举其职,而或至于偷;欲法神考之励精,恐监司守令,不识其意,而流入于刻”(岳珂《桯史》卷四《苏葛策问》)。此题一出,洛党兴师问罪,指斥苏轼谤讪仁宗之政苟且,神宗之政峻刻,朔党也以为出题失当,应当治罪。而高太后接受蜀党自辩,为苏轼开脱,并贬斥了洛、朔党的有关台谏官。元祐二年(1087),程颐指责高太后在皇帝不在场时单独垂帘听政,引起高太后不满,被罢出朝廷。后来洛党的贾易又试图以文字狱弹劾苏轼,但没有成功。元祐六年二月,刘挚升任右相,又遭到左相吕大防排挤。

元祐八年(1093)九月,高太后病逝。高太后被反变法派誉为“女中尧舜”,但她尽除新法、压迫变法派官员的政策,在其去世后立即反弹。

二、绍圣绍述

高太后去世后,赵煦亲政,再次起用变法派官员,恢复熙宁变法的各种措施。当时年号为绍圣,史称“绍圣绍述”。

高太后当政时,赵煦没有机会参与政治决策,朝臣们也不在意赵煦的感受,赵煦对高太后和元祐众臣有很深的积怨。元祐八年(1093)十二月,杨畏提议恢复新法。元祐九年二月,赵煦任用李清臣、邓润甫为执政大臣,两人倡议“绍述”即继承其父赵顼的变法事业。四月,谏官张商英抨击司马光、文彦博元祐之政,挑动赵煦不要忘记元祐大臣的不敬,曾布更建议改年号为“绍圣”,以熙丰变法为神圣事业。于是,不主张恢复新法的苏辙、范纯仁、吕大防被罢相贬出朝廷,章惇拜为首相,曾布入主枢密院,变法派官员重新控制朝政,开始恢复免役、青苗等熙丰新法。

绍圣年间对新法的“绍述”其实多有修正,但对反变法派的打击则毫不含糊。司马光和吕公著被夺去赠官和谥号,赵煦为其亲书的碑额也被追毁,只保护了元祐年间对其保留敬意的苏颂。其后,吕大防、刘挚、苏辙、梁焘等人被贬到广南东路(今广东省),范纯仁被贬往永州(今属湖南),苏轼被贬往昌化军(今海南儋州西北),程颐被贬往涪州(今重庆涪陵),韩维等30人被相继贬官。至元符元年(1098),更设立“诉理所”清算元祐反变法派官员830家之多。

元丰六年、七年(1083、1084),西夏两次反攻兰州,均被宋军打败。此后宋夏两国暂得相安。元祐五年(1090),西夏交还永乐之战的宋军俘虏,宋则将米脂、葮芦、浮图、安疆四寨交还给西夏。西夏得地后,从第二年开始连续进攻宋朝,攻占麟州(今陕西神木)、府州(今陕西府谷)等地,但在元祐七年攻打环州(今甘肃环县)时被宋知庆州(今甘肃庆阳)章楶所败。绍圣元年(1094),章惇提出对当年主张将米脂四寨交还西夏的司马光、文彦博、范纯仁等11人治以“挟奸妄上”之罪。绍圣三年,西夏再次大举进犯宋境,占领宋金明寨(今陕西安塞南)。第二年,在吕惠卿的主张下,宋军对西夏进行反攻,攻克宥州(今陕西定边东),章楶又在边境构筑平夏城(今宁夏固原黄铎堡村)、灵平寨,以防西夏进攻。元符元年(1098)冬,西夏举30万大军进攻平夏城,被章楶大败。第二年西夏向宋求和,宋夏再次修好。

元符三年(1100)正月,年仅25岁的赵煦病危,没有子嗣,五位皇弟成为嗣君人选。宰相章惇主张立赵煦的同母(钦成皇后朱氏)弟简王赵似,其次当立年岁最长的申王赵佖。向太后认为赵似年幼,赵佖眼瞎,主张立瑞王赵佶。章惇认为赵佶轻佻,不适合当皇帝,向太后则声称赵煦曾属意于赵佶。于是,18岁的赵佶继位,即宋徽宗。

赵佶即位后,向太后曾有半年时间垂帘听政,这期间变法派官员再次遭到打击,蔡卞罢相,韩琦长子韩忠彦拜相。元符三年(1100)七月,向太后撤帘还政后,章惇罢相,曾布拜相,赵佶宣称调和熙宁、元祐之政,第二年改年号“建中靖国”。但向太后去世后,反变法派官员失去政治依靠,变法派“子承父业”的舆论再起,赵佶立即转向新法,改年号为“崇宁”。曾布为了排挤韩忠彦,提拔韩的政敌、已被罢出朝廷的蔡京为执政。韩忠彦罢相后,蔡京罗织曾布罪名。不久蔡京升任左相(首相),与赵佶一起,开始了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

三、赵佶、蔡京的统治

赵佶是生性放浪、爱好艺术与享乐的皇胄子弟,具有高超的艺术造诣,书法上突破唐楷独创“瘦金体”,花鸟画以细腻优雅称绝。赵佶即位后在翰林图画院设立了书法科,下令编纂《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艺术图集,设立大晟府制作雅乐,采取多项措施推动文化艺术发展。

蔡京是贪权夺利的文人政客,熙宁时期拥护变法,元祐时期投靠司马光,绍圣期间再倡新法,徽宗朝初期贬居杭州。蔡京在杭州结交为赵佶收集书画的宦官童贯,后因擅长书法获得赵佶赏识,被重新起用为知定州,又因曾布的拉拢,出任知大名府、翰林学士承旨,韩忠彦罢相后升任尚书左丞(副宰相),然后打击曾布,升任独相。

蔡京以“崇宁”为幌子,大肆打击政治上的异己者,在朝廷中遍插党羽。崇宁元年(1102)九月,赵佶、蔡京清查向太后当政时上书言事的582名官员,按是否赞同新法,分为正邪六等:蔡京党羽41人列正等,都升官重用;与蔡京政见不同的541人列为邪等,分别被贬逐或降官、免官职。不久,又将元祐、元符年间恢复旧法的文彦博、司马光等120人列为元祐奸党、元符奸党,由赵佶御笔书写“奸党”名单,刻石于端礼门外。崇宁二年,赵佶下诏将“三苏”和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等苏门四学士,以及范祖禹、范镇和刘攽等人的著作列为禁书。崇宁三年六月,又将元符上书的邪等、元祐奸党、元符奸党名单整合后,加入蔡京的政敌章惇、曾布等变法派官员,形成所谓的“元祐党籍”,列入“元祐党籍”者及其子孙一律不得担任在京的官职,宗室不得与党人联姻。“元祐党籍”由赵佶书写并刻石于文德殿门东壁,并颁示全国州县刻石。大规模的政治清算引起激烈反对。崇宁五年正月,彗星出现,在大臣的劝说下,赵佶派人拆毁了“元祐党籍”碑,党禁有所松动。

赵佶又一味寻欢作乐、粉饰太平。崇宁元年(1102),赵佶命童贯在苏、杭设造作局,专门打造各类高级工艺品。蔡京则曲解《周易》中“丰享,王假之”和“有大而能谦必豫”的说法,倡导“丰享豫大”,主张君主享乐理所当然。崇宁四年,赵佶让朱勔在苏州设立应奉局,专门从东南各地的民间搜括奇花异石,装船运往京城,每十船为一纲,称为花石纲。花石纲荼毒东南20年,民财为之耗尽。政和四年(1114),赵佶又在蔡京的鼓动下,大兴土木,其中延福宫与皇家园林艮岳规模巨大,荟萃天下奇花异石,耗财无数。

据说艮岳的建造,是因为道士刘混康建言,如果增高京城西北隅,将有“多男之祥”,结果赵佶子嗣繁盛,他崇信道教或许与此有关。政和年间(1111—1118),赵佶授意道箓院册封他为“教主道君皇帝”。宣和元年(1119),赵佶下诏全国佛教僧尼及各类名物都从道教名号,激起佛教徒强烈不满。除刘混康,赵佶先后宠信王老志、王仔昔、林灵素等道士,其中林灵素宣称赵佶是上帝长子神宵玉清王,号长生大帝君。林灵素因受宠,作威作福,与太子争道,最终惹怒赵佶而被贬死。

蔡京为赵佶所信任,他不但滥立名目,任意搜刮,又怂恿赵佶以御书发布君命,破坏原来的决策程序,以满足赵佶的各种荒唐要求,同时便于蔡京假托御笔胡作非为。王黼与蔡京勾结,设立应奉司,又与他的宦官干父梁师成一起疯狂搜刮民财,明码标价地受贿卖官。童贯以宦官而知枢密院事,镇压方腊,攻打燕云,专横跋扈,误国乱政。朱勔因花石纲受宠,招贿成市。杨戬与李彦以清查田亩为名,搜刮民田为官田,巧取豪夺。高俅以蹴踘得到赵佶重用。时人对奸臣恨之入骨,蔡京、王黼、梁师成、童贯、朱勔、李彦被称为“六贼”,又有“打破筒(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赵家世界朱家(朱勔)坏”等民谣。

赵佶君臣的疯狂搜刮和腐朽统治激起了各地民众的反抗,其中以北方的宋江与南方的方腊规模最大。宣和元年(1119),宋江集团从河北路开始对抗宋朝廷,以流动作战的方式掠杀官府,横行于河北、京东、淮南各路。宣和三年二月,宋江军转战海州,夺取官军巨舰十数艘,但在遭知州张叔夜的埋伏后,接受招降,其中有36位成员受到宋朝的封官,轰动一时。宣和四年夏,有记载说宋江是在参与镇压南方的方腊反政府武装后,也有认为是在复叛宋朝之后,被宋将折可存奉诏攻捕。

南方则有方腊起义。方腊本是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的佣工或漆园主,赵佶统治时期,屡遭朱勔造作局的压榨。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腊不耐盘剥,利用摩尼教等民间秘密宗教,以诛朱勔为名,组织民众暴力对抗宋朝,自称圣公,建立官署,攻占青溪县,起义军队迅速发展成十万之众,随即攻占睦州、歙州、杭州等地。赵佶派童贯率数十万原准备攻辽的大军南下镇压。当时方腊南下攻占婺州、衢州和处州等地,宋军于宣和三年正月赴浙时,方腊军正进攻秀州,遭到宋军的两面夹击,损失惨重,退守杭州。此后宋军相继攻下杭州、衢州、婺州等地,方腊率部众20余万退守青溪帮源洞,在宋军与地方武装的夹击下惨遭镇压,方腊被韩世忠所俘,八月在开封处死。

摩尼教产生于3世纪的波斯,从唐朝开始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民间的佛道二教融合,入宋后在东南各地秘密流传,或称明教。赵佶编修《道藏》,曾下诏温州送明教经文入藏。政和四年(1114),赵佶得知两浙明教信徒建立斋堂,在夜间集会,便下诏取缔明教。镇压方腊后,明教被定为邪教严加镇压,并被称为“魔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