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现状、特征、影响因素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 文献综述

1.4.1 研究现状

国内已有的论著和论文大都从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公民的网络参与行为。“网络热点事件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这两个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有重叠的地方,两者的内涵基本一致。因此,笔者认为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也在“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研究的范畴之内。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互联网的早期用户群和忠实用户群,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他们是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互联网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前沿的思想意识,他们的网络参与行为总是走在中国社会的前端。但是,从国内已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数文章以全体公民或网民为研究对象,专门针对某一类群体特别是关于大学生网络参与的研究较少。现有的关于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现状的实证研究。邹静琴、王静和苏粤通过对广东省8所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卷入程度较低,他们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政治生活高度关注却并不参与,属于活跃而沉默的观察者,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沟通和信息交流,作为尚未卷入社会资源分配的“政治人”,他们对政治决策的资源分配功能还缺乏理性认识。邹静琴,王静,苏粤.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调查与规范机制构建——以广东省八所高校为例的实证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0(4):65-74.王雁、王鸿和谢晨等人通过浙江10所高校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我国大学生目前的网络政治参与方式还停留在一种浅表层次的政治卷入,大学生局限于围观式的网络政治参与层次,参与动机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并且在参与过程中容易出现从众和娱乐化倾向。王雁,王鸿,谢晨,等.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认知与行为的现状分析与探讨——以浙江10所高校为例实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3(5):132-139.类似地,齐杏发在上海9所高校开展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的主要原因是责任感,受利益因素的影响较小,他们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具有较高的层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也有较大差异,部分大学生非常积极,而消极的也占相当比重;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认识普遍较为理性,总体评价较为积极。齐杏发.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状况实证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1(1):153-155.

第二,关于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王法硕基于上海市十所高校的实证研究指出性别、学历层次、政治面貌、家庭收入等客观因素和网络政治参与效能感、网络政治参与责任意识、网络政治参与兴趣及网络政治参与意愿等主观因素会影响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王法硕.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与影响因素——基于上海市十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电子政务,2014(2):87-95.另外,池上新等人将网络政治参与分成“关注”“表达”和“行动”三个因子,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处于个体层次的“社会交往”有利于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但处于集体层次的“校园规范”和“一般信任”不利于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也就是说,社会资本诸因素对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池上新,吴迪.社会资本与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2):41-47.

第三,关于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李爽认为,大学生的网络热点事件参与行为容易出现网络感染和群体极化现象,在网上进行意见表达时存在发泄不满、言辞不当等现象。李爽.当前大学生参与网络热点事件的主体特征和主要方式[J].思想理论教育,2013(17):72-76.季海菊也认为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经验还不够丰富,芜杂的网络信息会造成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失范行为,使其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容易盲目做出非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并且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也就是大学生网络参与的“群体极化”现象。季海菊.试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及其发展趋势[J].南京社会科学,2014(7):128-134.类似地,房正宏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政治参与意识与参与行为脱节以及非理性参与导致其网络行为失范两类突出的问题。房正宏.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分析与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11(3):11-16.刘纪静等人也指出我国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存在冷漠与不成熟以及无序与错位的问题;我国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理性化程度不高,易形成“网络暴力”;并且,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会弱化其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政治参与能力。刘纪静,罗旭华,王宏.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J].法制与经济旬刊,2012(4):103-104+106.

第四,关于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影响研究。这一类型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乐观与悲观两派。持乐观派的学者认为网络政治参与能够增强大学生自身的民主意识,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助于高校保持稳定。刘纪静,罗旭华,王宏.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J].法制与经济旬刊,2012(4):103-104+106.陆士桢、郑玲和王丽英认为当前的政治参与更多地体现为象征性参与和实质性参与,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对政府的影响力日渐扩大。陆士桢,郑玲,王丽英.对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理论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7):29-33.而悲观派则认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往往容易引起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现象,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增加其非理性网络政治参与的可能性,从而会影响到高校和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舆论引导和危机管理,甚至会影响到国家政治生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王乐乐.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及其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31-33.

第五,针对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例如,房正宏对关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识与参与行为脱节以及非理性参与导致网络行为不规范问题指出,党和政府以及高校应该加强引导和教育工作,规范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具体来说,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网络立法工作;大学生应该自觉提升政治素质,实现网络自律;高校应该加强主流政治文化的灌输和教育;政府和高效应该拓宽参与渠道,提供政治实践机会。房正宏.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分析与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11(3):11-16.类似地,吴铭等人分析出大学生在网络热点事件中的参与特征,由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几点对策建议。吴铭,孟祥栋.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新特征及教育对策——以网络热点事件的大学生政治参与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3(19):76-80.孙崇文在《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湖北部分高校为例》一文中,釆用实证调查的方法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和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孙崇文.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湖北部分高校为例[D].湖北工业大学,2011.

1.4.2 简要评论

从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研究方法日趋科学、研究视角不断丰富。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和论述,产生了很多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可以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总体上来说,目前国内学者们关于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视角展开:一是主体视角,这类研究主要描述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二是影响因素视角,这类研究主要是运用实证定量的方法探究或检验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影响因素;三是效用视角,这类研究主要关注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对国家的民主政治、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的公共管理产生的影响。四是对策建议视角,这类研究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在网络热点事件参与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引导大学生的有序网络参与。本研究认为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研究成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关于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渠道、参与形式以及参与目的等参与特征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也没有对不同性别、专业、政治面貌、宗教信仰等不同背景大学生的参与现状和参与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不利于对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行为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

第二,关于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研究的方法侧重于宏观、泛化、描述性分析,实证量化研究欠缺。即使部分国内学者釆用实证量化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也多是停留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基本情况介绍的层面,缺乏深度的理论分析和更为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媒介技术作为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兴起的技术基础,具有一定的民主功能,是社会民主化的驱动力。并且随着互联网和Web2.0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学者越来越关注媒介对人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社会心理影响机制。但是,现有的文献缺乏关于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对其网络热点事件参与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也就是说,目前关于媒介使用如何影响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影响路径)的研究还非常不足。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主要是对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网络热点事件参与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与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有研究的局限和不足,为接下来本次研究的研究思路的确定、研究方法的选取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