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从贫民窟到美丽天际线
——新加坡市区重建的故事与经验
几十年前的新加坡,79%的人口住在贫民窟。早期,英国殖民政府虽然也有发展新加坡的愿望,于1927年成立改良信托局,旨在解决城市规划问题及清除贫民窟,并在1951年依托改良信托局开始摸底调查,准备编写综合性的规划蓝图。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新加坡造成严重破坏,许多规划和计划也因为战争半途而废。“二战”结束后,逃往外地的人相继回流,成千上万的流浪者、失业者挤在高度集中的市中心,大量的贫民窟迅速形成。
导致住房情况日益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殖民政府于20世纪40年代颁布的《租金控制法令》,目的是防止业主提高租金,可是业主却因此丧失了维护房屋的动力。人口快速增长造成对住房的高度需求,有些屋主特别是“二房东”,为了获得更高的租金,大小房分割转租他人,一个房间甚至可以租住几十人。面对摇摇欲坠的骑楼,破旧肮脏的环境,疲惫贫穷的劳工,肺结核、传染病肆虐的城市,英国殖民政府只好于1947年成立住房委员会,配合1927年成立的改良信托局研究解决住房问题,但是收效甚微。
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人民行动党通过大选上台,自治政府于1960年成立建屋发展局替代改良信托局,紧急建设住房,解决住房短缺问题。李光耀大胆地提出了一年建设一万间组屋的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1960—1965年)期间,政府向人民承诺建设50000间公共住屋。
建屋发展局当时的建屋速度非常快,英国殖民政府从1927年成立改良信托局,到1959年为止,只建设了32000多个单位的组屋。新加坡自治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就完成了54430个单位,平均每45分钟完成一间组屋。1968年,36%的人住在政府组屋。1985年,新加坡成为首个没有贫民窟和棚户区的亚洲城市。
随着大量建设组屋和发展工业,政府发现1958年由英国殖民政府主导的总体规划越来越不适应新加坡现状,特别是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国家体制发生改变,新加坡要建设自己的国家,必须制定新的规划蓝图。政府决定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申请,检讨1958年的总体规划,协助新加坡市区重建。
联合国派来三位专家,协助新加坡制定重建规划。一位是城市规划设计专家奥托·科尼斯布格先生,一位是土地法律专家查尔斯·艾布拉姆斯先生,还有一位是城市交通问题专家神户进先生。20世纪60年代中期联合国专家撤离时,新加坡组建了第一支市区重建团队,隶属建屋发展局,称为市区重建组,这就是市区重建局的雏形。
为了搞好市区重建,新加坡政府派人考察了美国、日本以及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只有美国的做法可供参考,因为其他国家都没有进行过市区重建。新加坡政府决定彻底颠覆美国的做法,采用了一套自己发明的方法。新加坡的市区重建在毫无经验和借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靠的就是敢想、敢说、敢做和无穷的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