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区域联动、区域开放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赵 玲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这一战略新目标的确定,既充分肯定了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过去四年的实践中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又为新时代开放型经济体制创新提出了更加关键的任务和重要的使命。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设立海南自由贸易港。
为什么要建设自由贸易港?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实践证明,自由贸易港是有助于提高开放度的制度形态和政策工具。自由贸易港以开放型经济建设为主,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将承接推进经济自由化、发展市场经济的重大责任。
汪洋在2017年11月10日的《人民日报》中提出:自由港是设在一国(地区)境内关外、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绝大多数商品免征关税的特定区域,是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我国海岸线长,离岛资源丰富。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对于促进开放型经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战略目标的提出,充分显示了我国最高领导层对这一经验模式在中国现阶段创新开放经济试验中地位和作用的高度重视。海南自由贸易港是按照中央部署,在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党中央着眼于国际国内发展大局,深入研究、统筹考虑、科学谋划做出的重大决策。从海南自身发展来看,经过30年的探索与追求,海南的开放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既是海南发展面临的新的重大历史机遇,也是未来30年海南探索自由贸易港这一当今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的开端。
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证明,区域开放与区域发展直接相关。区域开放是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当前,在我国推动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趋势下,区域开放与区域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如何在对外开放新格局中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提升区域发展水平和质量,发挥不同区域在开放中的不同角色,既是我国扩大开放的现实需求,又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海南作为一个岛屿经济体,通过大开放可以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巨大动力,把资源、区位、生态、产业、海洋等潜在优势、尚未充分释放的潜力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完全有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的总体部署,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新趋势、新挑战,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推进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构建当今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的政策和制度体系,把海南打造成为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这是新时期党中央决定以更大的开放办好最大经济特区的重大战略举措。
成熟的区域联动经济需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地区间有共同的利益链条、区域间有完善的合作机制、发达的金融业支撑,海南自由贸易港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的中间地带,其建设既需要先天的地理环境以形成临港产业群,也需要后天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目前世界上有三个经济发达的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具有高产出、高密度和高技术的显著特征,能够带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动力源。
2015年3月国家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首次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强调“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2016年“十三五”规划中强调要“携手粤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正式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珠三角九市(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构成的城市群,是以“9+2”珠三角区域合作为基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潜力巨大,粤港澳大湾区集合了金融、科技、产业三大优势。纽约湾区是以金融为特征的,东京湾区是以制造业为特征的,旧金山湾区是以创新、研发为特征的,粤港澳大湾区是集合了金融、科技、产业三大优势的一个湾区。
要实现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东盟的区域联动,需要明确合作重点领域,支持创新及科技园等合作平台建设,完善创新合作体制机制,优化跨区域合作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国际化、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上海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祥地,是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长三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先进的区域,长江经济带更是我国经济总量最为集中的地带。同时,长江经济带还相互衔接地布局了我国五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因此,上海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既有先行先试的优势,又有当仁不让、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当前世界范围内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逆流挑战,国际经贸格局出现复杂演变和存在严重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上海自贸试验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而自贸试验区与自贸港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一,出发点不同,前者是制度创新“试验田”,后者是特殊经济功能区;第二,产业涵盖不同,自贸试验区涵盖产业有保税区、物流枢纽、高新技术等。自由贸易港主要围绕“港”字,产业涵盖相对聚焦。两者又有着天然的联系:第一,建设对象高度相关,现有自贸试验区港口基础好,是自贸港优选对象;第二,改革推荐的延续性,如口岸监管新模式、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第三,都具有试验的特点,建设自由贸易港也有试点的要求,要形成新经验、发挥示范作用。
因此,本章的亮点及对上海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实际价值在于:对标世界级自由贸易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经验,分析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有中国特色自由经济和全球化模式,探讨走出具有个性特色的自由贸易港发展道路。
(一)研究目标
本章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海南自由贸易港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的中间地带,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塌陷地,如何借助周边的区域联动与区域开放,把海南带动起来,成为一个新的阳光地带?
第二,探讨如何形成香港、澳门、新加坡、海南四个自由贸易港互相之间的联动(自由贸易港联动);以香港、新加坡和海南作为三个支撑,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借鉴全球各大湾区的经验,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的优势特色,探讨可行性区域联动与区域开放方案。
第四,实行对东盟的经济开放能够拉动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发展,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发展又能促进东盟10+1的建设,结合区域联动与区域开放的理论研究,提出互利共赢的路径方法。
(二)研究方法
本章将主要采用理论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海南的自由贸易港建设面临了哪些机遇和挑战,以及会产生什么效果。
首先,从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的角度出发,探讨海南自由贸易港的优劣势,重点分析海南的产业特点和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和东盟之间有什么竞争和互补的关系。再从制度层面和政策层面分析,作为自由贸易港的政策还有什么可以挖掘的空间,还有什么可以制度创新的潜力,能够尽快实现区域联动和区域开放。
其次,从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的经验指引出发,以地缘与经济共生为理论核心,构建一个区域联动的分析范式。国内外学者对湾区经济展开较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然而大多从政策指引、演化机理、概念剖析、对比分析等方面探讨,鲜有学者从区域空间分布、地缘关系匹配角度来审视城市群建设及产业协同发展,本章试图从这个角度入手,通过地缘匹配度等研究海南自由贸易港和粤港澳大湾区、东盟之间的空间关系,并提出区域联动发展的新思路。
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便更好地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优势,增进和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和东盟之间的互联互通,创新梯度层级结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等,打造超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