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蓝皮书201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六、绩效目标驱动的自由贸易港制度设计

(一)提升“软实力”的自由贸易港制度设计

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国际运输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港口已经不再只具有装卸、中转等传统功能,而是转型成为经济、贸易乃至金融进步的催化剂。港口对周边地区和腹地有着重要的辐射作用,直接促进了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港口逐步转向现代物流中心发展模式。港口“软实力”建设在促进港口管理现代化、加快技术进步、提高港口的有效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有战略性意义。

港口软实力主要取决于港口的信息化水平、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港口的生产效率。

1.港口信息化建设

港口信息化建设是现代港口发展过程中托运人、港口企业、监管部门、港口管理部门和其他社会部门之间大规模的、及时的信息交流和互动。为了更准确、更有效地完成进出港船舶的装卸、收集、分配、交易与支付等生产行为,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协调港口信息资源。在港口重点商品电子交易平台的基础上,建立港口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全面的信息服务、管理服务、技术服务和交易服务体系。

2.港口管理模式

随着港口的发展,世界港口的管理模式正在逐步发生变化。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管理模式下的港口隶属于国家,港口的投资建设和管理由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运营。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由于缺乏独立的经营权和产权,缺乏有效的竞争和监督机制等,往往存在投资浪费、服务质量差、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财政负担也影响了港口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因此,欧美发达国家较少采用这种模式,而且目前采用该模式的港口也都在进行制度改革,逐步转向各方共同管理的模式。

在各方联合管理模式下,港口投资建设和管理由政府、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承担。该模式不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港口管理模式,也是实施政府和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港口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与趋势。这种趋势也被称为港口的商业化或私有化。其主要特点是打破单一国家或政府管理港口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港口运营的直接参与。

3.港口效率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港口效率是其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投入产出能力、竞争力和管理水平的总称。近些年,港口生产效率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利用非参数前沿方法研究港口效率。

(二)国外典型港口信息化发展现状、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主要港口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港口业务正逐步走向智能化、专业化和标准化。下文围绕港口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分析鹿特丹港的信息化发展现状。

1.鹿特丹港信息化状况 眭凌,徐萍,东朝晖.国外典型港口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综合运输,2011(5):77-81.

(1)港口信息化现状

国际运输信息系统(International Transport Information System,INTIS)是荷兰为满足贸易和运输需求而开发的EDI服务系统,始建于1985年,建设成本约1000万美元。INTIS最初是由荷兰的几个港口和运输公司联合开发的,包括鹿特丹港务局、荷兰PTT电信公司和一些私营公司等。

(2)港口信息化特征

鹿特丹港的港口信息化建设促进了港口发展,全面应用EDI技术,使鹿特丹港成为欧洲最大、效率最高的港口。通过这一信息化的公共服务平台,达到船方、货方、代理方、港方和其他海关、税务、银行、保险等多方资源及时共享和高效运作,实现无纸化作业流程,使其港口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并使其继续保持欧洲第一大港地位。

2.世界港口信息化发展趋势

在国外,港口信息化的发展呈现出网络化、标准化、灵活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港口货物的装卸、储存、运输、配送和贸易,形成横纵交错、连接良好的港口信息网络。

(1)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作用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海上恐怖主义活动等,给国际海运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尤其是2008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滑落和欧美需求大幅下降等因素影响,港口吞吐量增幅明显放缓,部分海运船队面临停航,不少企业出现亏损,港口业发展形势十分严峻。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将为港口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带来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从国际港口发展趋势来看,一个港口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将成为港口竞争力中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

(2)通过港口信息系统实现全面服务

随着国际多式联运的发展和综合运输链的日益复杂,现代港口正在向全方位的增值服务发展,成为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和人才流的中心。能否安全、高效、低成本地提供港口服务,港口的功能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这些都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撑和保障。

(3)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

未来,港口信息化建设和智能技术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新奥尔良港建造的“香港自动化系统”不仅实现了应用系统在港口的集成,而且还增强了与外部应用系统的自动化连接,如电子泊位申请系统和自动化货物库存系统。以条码技术、自动识别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辅助决策技术、EDI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必将成为未来港口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3.港口的效率

“城以港兴、港以城荣”是世界港口城市发展的典型经验,港口已经成为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港口的兴衰事关城市、区域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整体运营效率,我国海峡两岸港口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港口管理和运营。第一,通过沿海港口的兼并重组,实现港口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在不增加港口设施的条件下,努力提高港口规模效率。第二,港口要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寻求高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投入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港口技术效率。第三,港口发展应充分重视与区域内经济体系的协调,使港口体系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第四,港口应积极扩大经济腹地,如采取改善交通可达性和建立干港等措施,根据腹地的产业结构适当调整港口基础设施,从而形成腹地经济与港口产出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提升“硬实力”的自由贸易港制度设计

1.基础设施方面

上海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考虑诸多要素,并不局限于货物、资金与人才这三个领域,按照国际经验,上海自贸港需要在八个关键要素上综合发力。按照世界上建设自由贸易港的经验,这八个方面包括港区一体化、组织架构、监管制度、税收体系、市场准入、基础设施、特色产业与腹地经济。“上海自由贸易港就在自贸区的基础上建设,港区一体化是首先比较容易取得突破的”,专门研究自贸区建设的孙元欣认为,上海自由贸易港在市场准入、港区基础设施、特色产业与腹地经济等方面是具备足够的条件与优势的。

世界自由贸易港的普遍特征是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联通海陆空,使港区企业“便捷”地连通世界市场,在自贸试验区升级转型为自贸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领域之一就是跟进上海自贸港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要有港口、机场、铁路、物流、仓储等能够满足贸易、流通的基础功能设施,其中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摆在首要位置。

2.税收制度方面

自由贸易港作为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市场准入、金融措施、财税管理等方面需要整体性的支撑,其中以免除关税为主要特色的税收制度占据了重要位置,自贸港的税收制度既与其他制度交叉作用,又有着自己特有的逻辑和监管机理。税收制度在自贸区制度体系中占有重要作用,首先税收直接影响着交易成本和交易效率;其次税收的法律呈现形式也是自贸港法律监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税收是否体现出为纳税人提供便利和公平的宗旨对外资引进也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上海自由贸易港税收制度建设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自由贸易区与自由贸易港税收制度的内外衔接机制,此处缺乏衔接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缺乏自由贸易区与自由贸易港的外部衔接机制,即现有自由贸易区税制向上海自由贸易港税制的转化机制。其二,缺乏自由贸易区与自由贸易港之间的内部衔接机制,即上海市内部自由贸易区与上海整体自由贸易港在税制方面的协调机制。因此需要完善税制,扩大税收激励制度范围:①扩大所得税方面的税收优惠力度。通过扩大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优惠力度和范围,将有助于整个自贸港税制效用的发挥。②全面免征增值税,部分免征消费税,在保税区或自贸区内已经有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先例,尤其在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对增值税的全面减免将更加有助于凸显上海自贸港吸引外来投资的优势。③加大或保持现有的环保税征收力度。

3.监管制度方面

自上海自贸区建立以来,被实践检验积累了很多经验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已经更新至第四版。经过四年多发展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由点到面逐步铺开并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然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循序渐进的,自贸区向自贸港的演进需要进一步探求新路径和新模式,在新平台上,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价值也依然有深度发掘的现实需要。

2017年3月公布的《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出设立的自贸港要对标国际最高水平,要实施更高标准的“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监管制度。在“放开”上,自贸港应按照“负面清单+非违规不干预”的总体原则,打造更高标准的单一窗口、一站式通关和集中监管模式,实现政府监管模式的创新。在“管住”上,自贸港应采用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负面清单和重点监管对象,精准高效地守住底线。当下中国正在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演进。作为一个贸易强国,需要在全球价值链中由中低价值环节跃升到高价值环节,需要在全球价值链中具有更强的治理能力,而自贸港的推出无疑有利于加速这一进程。自贸港的建设需要顶层设计,而具有中国特色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正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模块。

作为资源配置的高地和平台,自贸港应在自贸区的基础上,从注重发展本地贸易、转口贸易转向发展离岸贸易和离岸服务,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功能定位,为带动周边地域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自贸港的未来必须要形成一个渐进有序开放的坐标系,先行先试是往高处走的纵坐标,复制推广是往远处走的横坐标。唯有两者同时发力,才会形成一个面积更大的开放面,才能提升中国开放的广度和能级。

参考文献

[1]陈诚,林志刚,任春杨.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政策安排与路径分析[J].国际贸易,2018,437(5):23-29.

[2]戴金山.港口物流能力与绩效相关性的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3]邓春,翟羽.欧亚典型港口经济发展经验与模式分析——以鹿特丹港、新加坡港和台湾港口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8).

[4]贾亮.国外港口管理模式和我国港口改革思路[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11):42-44.

[5]姜宝,李剑.基于DEA的东北亚港口的绩效评价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5(12):87-92.

[6]李兰冰,刘军,李春辉,等.两岸三地主要沿海港口动态效率评价——基于DEA-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J].软科学,2011,25(5):80-84.

[7]马庆强.新加坡自由港、迪拜杰贝·阿里及智利伊基克三地自贸区比较及对天津自贸区的启示[J].天津经济,2016,262(3):23-25.

[8]彭先玉.港口物流发展链条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6):236-237.

[9]彭羽,陈争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投资贸易便利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4,30(10):63-75.

[10]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课题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中国香港、新加坡自由港政策比较及借鉴研究[J].科学发展,2014(9):5-17.

[11]眭凌,徐萍,东朝晖.国外典型港口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综合运输,2011(5):79-83.

[12]孙超.自由贸易港的税收制度研究——兼论我国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税收激励机制的构建[J].税收经济研究,2018,23(4):44-50.

[13]汪长江.世界典型港口物流发展模式分析与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1):224-229.

[14]王佳妮.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港口财务绩效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7.

[15]王坚.港口绩效评价指标设计[J].经营与管理,2011(6):84-85.

[16]武嘉璐.国外港口综合绩效指标体系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5(3):96-99.

[17]谢丽彬,李民.自贸试验区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6).

[18]杨华龙,任超,王清斌,等.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集装箱港口绩效评价[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5,31(1):51-54.

[19]叶修群.中国自由贸易园区(FTZ)经济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20]朱孟楠,陈冲,朱慧君.从自贸区迈向自由贸易港:国际比较与中国的选择——兼析厦门自由贸易港建设[J].金融论坛,2018,23(5):5-14.


(1) 田珍.中国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战略意义与发展措施[J].国际经济合作,2017(12):29-34.

(2) 眭凌,徐萍,东朝晖.国外典型港口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综合运输,2011(5):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