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蓝皮书201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自由贸易港建设与产业升级研究

车春鹂

一、产业升级的相关理论研究

(一)产业升级的内涵

产业升级是当今中国的热词,但对其内涵有不同的理解,理论上一般包括如下四层含义:

1.一、二、三产业依次转移

在这一定义下,产业升级是一个依次出现、扩张、消亡的历史性过程,而且因为产业结构变动的总趋势是高附加值产业增加,低附加值产业比例下降,势必将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进而转化为要素收入和购买力的增长,并引起市场扩张和需求层次的上升,再吸收掉由升级的产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所以产业升级往往与经济增长同步,最后,产业升级必然会带来相应的要素转移,产业兴起吸引要素进入,产业衰落则引起要素退出,退出的要素流入到新兴产业之中,形成要素的转移。

2.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升级

根据工业化的理论以及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工业化进程一般表现为轻工业化、重化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三个阶段。其中,在重化工业化阶段,工业由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化工业化为中心不断发展,表现为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提高,重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轻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等。而在高加工度化阶段,轻、重工业都不再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转而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发展,表现为加工程度较高的相关工业(如机电工业)指标(总产值和增加值等)都出现了明显增长。最后,生产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结构发生革命性变革,呈现出“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发展变化态势。上述的高加工度化、重化工业化、生产要素集聚化等特征,均是产业升级的表现。

3.产业(产品)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一般是指在特定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资源条件下,按照一般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如配第—克拉克定律、工业化理论等),采取一定的措施,不断提高产业的结构层次和发展水平,以保障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往往是一个生产效率的转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生产效率由低到高进行改进和转化,整个生产体系得到了改进和提高。如电视机产业中的企业,在形成市场竞争优势的导向下,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向着“超大、超薄、超新、更高清晰度”的方向发展(刘志彪,2000)。

4.同一产业内部企业升级

同一产业内部的企业,在竞争原则规范下,积极主动地转产,生产市场需要的商品或者退出某些产品的生产,或者进行资产重组,通过兼并、接管、破产、倒闭等方法,寻求资源有效利用的途径。

(二)产业发展理论

1.配第—克拉克定律

早在17世纪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就发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服务的生产。具体而言,工业往往比农业、商业往往比工业的利润多得多,因此,劳动力必然由农转工,而后再由工转商。该理论被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Colin Clark)沿用,克拉克进一步通过对40多个国家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劳动投入和总产出统计比较分析,指出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2.库兹涅茨法则和“经济服务化”规律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收集整理了欧美主要国家长期统计数据和按GDP高低不同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横截面数据,从劳动力分布和国民收入两方面对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其将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三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将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分布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总结出三条“法则”:首先,随着经济的增长,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其次,工业部门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最后,服务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上升幅度较大。库兹涅茨法则说明,农业劳动力比重普遍下降,工业化到达一定阶段后,第二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只有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体现出强劲的就业弹性。

综合已有的配第—克拉克定律与库兹涅茨法则可以看到,工业化进入高度发展阶段后,随着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发生转变,各种生产要素由农业向工业,进而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逐渐取代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加之工业内部分工日益细化,使得产业结构中服务业产值和就业人口比重超过工业,各产业中坚投入中,服务投入比重以及服务业内部的生产者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与阶段,即“经济服务化”规律。

3.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在总体上表现为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也表现为:在加工工业内部由低附加值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高附加值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在生产要素配置方面的表现为:原有要素和资源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业部门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部门转移,新增的要素和资源也被配置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部门,以此使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部门的份额不断增加,不同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共同提高。

4.区域分工理论

一个区域的经济功能主要通过主导产业得以体现,主导产业的存在依托于主导经济要素,不同区域之间主导经济要素的差异导致了主导产业与分工地位的差异。传统的区域分工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垂直型分工和水平型分工。垂直型分工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从事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生产,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则进行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生产。水平型分工表现为同一产业不同价值链和同一产品不同生产环节之间的分工。

垂直型分工的产业升级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掌握了高技术含量、关键零部件等的生产能力,实现对产品核心生产技术的控制,从而实现其产业升级。水平型分工的产业升级则表现为在产业链条层次上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转移。

5.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主要指具体产业的各种生产者在空间上的一种集聚现象,实现了各种生产要素动态性的跨区域流动与集中分布。产业集聚之下,无论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还是制度要素的积累速度都有所加快。集聚带来的外部性被细分为马歇尔外部性(Marshallian Externalities)与雅各布斯外部性(Jacobs Externalities)。马歇尔外部性提高了地区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促进了产业内创新,而雅各布斯外部性则丰富了地区产业的多样性,促进了产业间的技术创新。集聚的外部性都在间接作用下提升了产业效率。通过集聚,地区市场上的分工得到细化,市场化水平也得到提升,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完善,直接提升了产业效率。产业集聚可以为区域产业带来效率层面上的升级。

通过对产业升级有关理论的简单梳理,结合第一部分对于产业升级内涵的概括,产业升级这一经验事实较早地被经济学家观察与总结。配第—克拉克定律最早关注了一、二、三产业依次转移的产业升级内涵,库兹涅茨法则是基于经济体发展的实际数据论证了产业升级的客观存在。后续的相关理论从产业升级的内部机制出发,探究更为微观的产业及有关生产部门产业升级的缘起及效应。区域分工、产业集群等相关理论更是结合了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本章旨在扩充这些理论在实践方面的运用,结合目前国内对于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探讨,一方面运用这些理论内容对实践进行科学指导,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实践进一步扩充和丰富相关理论。

(三)产业升级理论的实践:自由贸易港建设

自由贸易港是指设立在国家与地区境内、海关管理关卡之外的,允许境外货物、资金自由进出的港口区,对进出港区的全部或大部分货物免征关税,并且准许在自由港内开展货物自由存储、展览、拆散、改装、重新包装、整理、加工和制造等业务活动(张释文,2018)。绝大多数的自由贸易港都被称作有限自由贸易港,对绝大多数外国商品不征收关税,而只对少数指定商品征税或实施不同程度的贸易管制。

田珍(2017)认为,首先,自由贸易港区具有报税功能和较为开放的政策环境和运作管理模式,符合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实现其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生产力和营销网络的发展,因此自由贸易港将势必成为跨国公司高科技产业项目投资的理想基地。跨国公司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有利于促进自由贸易港所在地区的产业升级。其次,自由贸易港作为国际物流和航运中心,通过提供专业化和高效率的物流服务,适应了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发展的需要,能够帮助跨国公司降低经营成本,产生聚集效应,带动区内多种服务业的发展。因此,自由港有利于工业中深加工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以及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促进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王珍珍和赵富蓉(2018)分析了自由贸易港建设带来的基本效应:自由贸易港的发展需要综合仓储、运输、物流、金融等支持,这客观上使得相关产业形成经济地理上的集聚,促进了当地这些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腹地的发展,使得自由贸易港成为经济的“增长极”,根据上文所提及的产业集群理论,自由贸易港的存在有利于产业升级的实现。

综合已有发达国家的经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自由贸易港可以带来微观层面的企业和行业绩效、工资及工作环境及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宏观层面则可以实现就业创造、技术升级、外汇收入等。由自由贸易港引致的优秀企业及其所具备的管理经验、人才积累、优惠的政策环境、显著的集聚效应及附带的外溢作用,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