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传统习俗

吃元宵(汤圆)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宋代周密《武林旧事》记载:“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十般糖之类。”“乳糖圆子”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明清以后“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到了现代,元宵逐渐成为北方的称谓,而南方则称之为“汤圆”。南方人对于汤圆的感情,其实是更甚于北方人之于元宵的。

一般认为汤圆和元宵起源相同,制作工艺和地区分布不同。汤圆和元宵制作不同,南方汤圆是逐一手工做成的,馅料是软的,而北方元宵馅料预先制好,晾干并切成小四方块,然后置于机器中滚上江米粉即成。

闹花灯、猜灯谜

元宵节也被称为“灯节”,闹花灯作为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是在西汉时期开始的,隋唐时渐盛。依据《资治通鉴》中柳彧的记载,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人们便都到大街上尽情狂欢,鼓声震天,火光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人们不吝惜钱财,互相攀比花灯的精巧。所有人不分贵贱、不论男女,一切隔阂都暂时消失了,剩下的只有欢声笑语。

从进入正月开始,人们就在自家挂上了灯笼,直到正月十五达到高潮。后来还有人会将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各式各样的彩灯上让人猜,既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闹花灯和猜灯谜两项一起进行,这两者也就一起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舞龙舞狮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传说中龙可以行云布雨、消灾解难,自古以来就是吉祥的代表,我们华夏民族又被称为龙的传人。每当到了大型庆典、节日的时候,我们常常都会通过舞龙的方式来祈福,元宵节也不例外。

狮子也被我们的祖先认为是祥瑞之兽,它外形威武、神态多变,民间有很多关于狮子的传说。据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异域的狮子形象也从西域传入中原。人们认为舞狮可以带来好运。唐朝时,舞狮就已经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

元宵节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喜欢在这一天聚在一起欢度庆典,表演舞龙舞狮也成为一个传统习惯。

划旱船

划旱船又叫跑旱船,据说是根据渔民在水上打鱼的生活情节创作出来的,它的表演和道具都很简单朴实,有很浓厚的生活气息,是人民群众非常喜欢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形式。

划旱船是一项群体表演形式,一般是由多个旱船组成一支表演队伍,前面有个老翁拿着桨领航,后面的旱船队伍用小碎步跟着领航人缓慢前进。旱船不是真船,多是用两片薄板做成船形,再蒙上彩布,系在姑娘腰间,就像坐在船上一样。表演者手里拿着桨,做划船的动作,一边跑,一边唱些地方小调。一个人划旱船的居多,但是有时还有另一男子扮成坐船的客人一起进行表演,多半是丑角,会以滑稽的动作来将观众逗笑。

关于旱船的起源,有传说是王母娘娘生日时,神仙们一起扎了一条旱船为她祝寿,张果老将这条船借下凡间,用旱船来闹新春,此后人间便风调雨顺、连年丰收,此后便有了划旱船的风俗习惯。

划旱船的历史悠久,最早的划旱船表演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后来在汉文帝的百岁寿宴上也表演过。唐朝时期,划旱船表演开始广泛流传,不仅在民间表演,还被改造成了宫廷舞蹈。

划旱船表演已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元宵节时很多城市也将划旱船当作必做的民俗项目之一。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各种庆祝活动,还有一种祈福活动——走百病,这是古代妇女们求福避灾的一种民俗活动,明清时期尤为盛行。

据《帝京岁时纪胜》载:“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凡有桥处,三五相率以过,谓之度厄,俗传曰走桥。”北京等地在正月十五时,妇女们相约外出行走,其中一个人在前面拿着香走,人们觉得这样可以强健身体,称之为走百病或散百病。这种活动在民间其实是很讲究的,必须是在特定的时间,妇女们聚到一起,走过桥,或者走到郊外。

另外,在走百病时还要“摸钉”,这里说的摸钉指的是到寺庙烧香的时候,用手触摸寺庙大门上的门钉,以此期盼家庭人丁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