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习俗
贴春联
贴春联起源于古代民间挂桃符的习俗。在秦汉以前,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左右悬挂桃符,用于驱邪镇鬼。那时的桃符是用桃木做的两块门板,上面画着神荼、郁垒二将或者写着他们的名字。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主孟昶酷爱桃符,每年除夕都会在宫门上挂起桃符。广政二十七年(公元964年),他在桃符上写下了联语:“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副对联了。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爱春联,他颁布圣旨让每家每户在除夕时都用红纸写对联贴在门上。此后,春节贴对联就作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放爆竹
春节放爆竹的习俗古已有之,其历史源远流长。据魏晋《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这说明燃放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邪的仪式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固定习俗。
爆竹一开始是把湿竹节放在火堆里烧,燃烧过程中会因为竹节爆开发出噼啪的响声。到唐朝时,民间开始将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在发出响声的同时也会产生浓烟。随着火药的发明,人们便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于是便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因声音清脆如鞭响,也叫“鞭炮”。
爆竹能增添节日喜庆气氛,本身小巧轻便,因而逐渐在民间广为传播。
拜年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戴上新帽,开始走亲串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传统习俗,指新年拜家中尊长及到亲朋好友家祝贺,辞旧迎新。通常,晚辈向长辈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生活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给晚辈,祝其岁岁平安;同辈亲友则抱拳作揖,施礼道贺。
关于“拜年”的起源,有种种记载。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汴京(北宋的京城,今河南省开封市):“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宋人周煇在《清波杂志》中记载:“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这可能是“拜年”模式的开始阶段。
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记载道:“京师元旦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
随着拜年的兴起,又引出了团拜之分。清代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记载道:“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诚善举也。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从该文可知,这时的团拜已属“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