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国研学旅行政策的发展
目前我国研学旅行的主要实施对象是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作为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新途径,一直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早在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就将研学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2003 年上海成立了“修学旅行中心”,还编写出版了《修学旅行手册》。2006 年,山东曲阜举办首届“孔子修学旅行节”,这是中国第一个修学旅行节庆活动。2012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访问日本,看到大批的日本学生正在开展修学旅行活动,袁部长认为这种旅行学习的方式很值得借鉴,随后倡导在国内大规模试点推广,并将“修学旅行”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改成“研学旅行”。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纲要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教育部随即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函》,将安徽省、西安市和苏州市作为推广研学旅行工作的试点地区。同年,安徽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原则上每个市和省直管县都要作为试点区域开展试点工作,并划定了研学旅行活动的范围,“分为市内、省内、境内和境外,原则上初级中学只开展境内游,且以省内游为主,普通高中以境内游为主,条件成熟时可开展境外游。研学旅行,可以在学期中间安排,也可以在寒暑假安排,国家法定节日不得安排;时间长度安排,原则上省内一次不超过4天,不少于2天;省外一次不超过7天,不少于3天;境外不超过15天,不少于7天”。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2015年,河北、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广东、重庆、陕西、新疆等9个省市自治区作为教育部试点,在探索建立中小学生研学旅游运行管理机制、协同配合机制、安全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科学评价机制等方面,展开积极工作。
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这意味着“研学旅行”已经被放在了青少年成长中一个很重要的战略高度。2017年1月10日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详细提出研学旅行的安全性问题;2017年9月25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学分系统;2017年11月教育部发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公示名单》,正式公示了研学旅行示范基地。2018年开始,全国陆陆续续从省到市开始一步步地推进研学旅行,浙江省发布实施意见,福建省发布研学基地名录,山西省开办研学旅行推进会,山东省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发布等等,类似举措纷纷发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更是先人一步,发布《关于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计入中考成绩有关事项的通知》,开启了研学旅行的新方向。
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划分为:自然生态主题、人文历史主题、科技创新主题、拓展体验主题等四个方面。
(1)自然生态主题
自然生态主题课程包括欣赏自然现象与景观,认识和了解自然资源与灾害、自然生态、自然规律、地理位置与地名、地理要素与景观、地理环境、地理标志、人地协调观与地理审美等方面, 主要体现地理、生物、科学、艺术等学科在研学旅行中的作用。借助生态、林草、地质、水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 依托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矿山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生态旅游区等自然保护地, 深入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协调人地关系机制, 进而宣传保护环境的理念, 参与和体验环境保护志愿者工作, 从中培育科学精神、社会参与等学生发展素养。探究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 调查和研究人口、聚落、经济、文化、社会等人文地理事项, 进而发现该区域存在的人地关系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等, 使学生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从而培育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2)人文历史主题
人文历史主题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特色、社会发展、人居环境、文化建设、历史遗迹、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聚落、纪念场所、历史题材艺术、家国情怀等方面,主要体现思想政治、历史、社会、地理等学科在研学旅行中的作用。借助社会科学调查、研究、评价、决策、历史考证、社会调研、人文探究、文艺鉴赏等方法,依托历史遗迹、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文艺展馆等人文遗产,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发展展馆、城乡聚落、战略发展项目、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民族聚居地等社会研学基地, 重点感知我国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国际地位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借助、依托、欣赏、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究当前我国转型发展的重大问题与发展战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世界眼光、社会责任感等素养。
(3)科技创新主题
科技创新主题的研学旅行内容与自然生态主题内容有交叉,除了自然生态主题相关内容外,还包括科技发展、科技研发、科技建设、科技伦理等领域, 主要体现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在研学旅行中的作用。借助现代人工智能,VR、AR、3D打印等技术,科学探究和实验方法,依托科技馆、科技活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家重大工程、现代产业园区等场所, 通过参观、培训、实验等形式,培育学生科学伦理、创新意识、劳动观念等素养。
(4)拓展体验主题
拓展体验主题的研学旅行内容主要包括体育与拓展运动、劳动与创业、集体生活等方面, 主要体现劳动技术、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学科在研学旅行中的作用。借助现代生产方法和技术、身心发展理论和方法, 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团队拓展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军营、体育训练基地、现代生产企业等场所, 通过从事生产劳动、军事训练、团队拓展、职业体验、体育培训等形式, 达到身心体验、精神提升和团队协同等目的, 培育自我发展、健康生活、勇于拼搏、团队合作等素养。
总体来讲,小学阶段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应以乡土乡情的游览、观光、体验为主, 重视游戏性、艺术性内容, 减少讲授, 以满足这一年龄段学生好玩、喜动的天性。初中阶段的研学旅行课程应在县情市情的基础上,设计更多理解性内容, 适当增加竞赛、参与、探索性内容, 以满足这一阶段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高中阶段的研学旅行可以拓展到省情、国情,课程内容要以知识的拓展、理论的应用、综合性体验、研究性学习为主, 辅之以考察、游历等活动。